劉學柱
野狼山風景區有個野狼谷,野狼谷有處崖壁上生長著一棵松樹,遠遠望去像個身姿曼妙的女人;一塊巖石凸出來,像一個小孩。站在谷底看去,松樹和巖石構成一個畫面:一個女人欲將孩子扔下山谷。尤其是在拍攝效果下,畫面更加活靈活現,逼真生動。
天然的景觀,加上打卡游客的口碑,此景點頓時成為景區最吸睛的地方。景區也順勢將這個景點命名為“拋孩子”,還選取個角度,建成一個觀景臺,方便游客觀賞、拍照。游客們在此時做出各種“接孩子”姿勢拍照片,發到朋友圈或抖音上,引得一片點贊。野狼山風景區也迅速躥紅。
景區負責人老王的一個老同學,定居國外,回國后專程來景區游玩。老王親自陪玩。老同學站在觀景臺久久地注視著這個景點,贊不絕口,但接著又深深嘆了口氣,一本正經地對老王說:“這個景點鬼斧神工,但名字卻觸目驚心。游客游覽會是什么心情?尤其是小孩子游覽,會造成什么影響?”
老王連忙解釋說:“自然景觀,天地造就的,追求個吸睛。何況,孩子還在女人手里。”
老同學擺了擺手說:“可以改一改嘛,改為‘仙女戲猴如何?這樣就輕松多了,還有一種特別的野趣,也形成文化氛圍,游客看了興趣盎然。”
老王咂摸咂摸嘴,又仰頭看了看景點,點點頭,沉吟道:“嗯,有點意思。”
老同學走了后,老王就帶人來野狼谷調研,將老同學的意見帶給大家討論,大家都附和說“仙女戲猴”這名字確實比較好。為了讓那塊巖石更像個猴子,景區特地請人攀爬上去,對著那塊巖石叮當叮當,斧鑿刀雕,將一個“孩子”鑿成了一個“猴子”。
不想,自此之后,游客每況愈下,尤其是游客擺拍伸手接孩子的鏡頭沒有了。
不久一位學者來考察野狼山風景區,老王陪同他走進野狼谷。老王將景點從“拋孩子”改名“仙女戲猴”的經過介紹了下。這位學者神情愕然,搖著頭嘆著氣說道: “唉,當初的名字是要改,但不能改成什么‘仙女戲猴。哪來的仙女?野狼山也不是野猴山,跟野狼山環境、文化不搭界嘛。這名字還得改,可結合野狼山文化,體現正能量,改成‘慈母救子。”
野狼山有個母子與野狼搏斗的傳說故事,這個提議與這個故事正好吻合。于是,景點又改為“慈母救子”。為了逼真,又請人攀到山崖,叮當叮當將那塊巖石由“猴子”修改成“小孩”,還對松樹修剪了一番,讓景點看上去酷似一位母親不顧危險,舍身救落崖的兒子。
這下景點“正能量”了,也切合當地文化了,但游客卻更少了。野狼山風景區由熱到冷。老王他這個景區的負責人,不能不急啊。
這天,景區好不容易等來幾個游客,可這些游客在野狼谷游走了一趟,淺嘗輒止,匆匆離開,個個一臉失望的樣子。
老王從辦公室跑出來,追上去,問他們為什么匆匆而走。游客沒好氣地說:“我們早聽說野狼山風景區有個野狼谷,野狼谷崖壁上有個景致巧奪天工,大老遠的跑過來一看,卻沒想到被人工修改成那樣。人工加工的景點,還有什么看頭,還不如在公園里看雕塑哩!”
老王一聽,蒙了……
(題圖/王萬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