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鏡



2023年“五一”期間,電影《長空之王》上映。這是一部有關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試飛員的軍旅題材電影,講述了新型戰機誕生的幕后故事,讓國人了解了試飛員的日常,深刻感受到他們的勇氣與擔當。
銀幕之外,確實存在一支這樣的部隊,他們就是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的試飛部隊。
在烽火中誕生
抗美援朝戰爭被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國之戰”。整個戰爭期間,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始終不畏強敵、頑強戰斗,戰斗起飛26431架次,其中實戰4872架次。從戰場歸來的戰機,由于高強度的飛行與戰斗,戰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磨損、故障,需要及時維修。經過維修的戰機不能直接返回戰場,而是需要經過試飛來驗證戰機的各項性能是否合格。但是,當時的中國空軍一時間找不到專業的試飛員。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戰斗機主要從蘇聯引進,所以暫時沒有培養與戰斗機配套的試飛員。
緊急的情況下,3名空軍飛行員冒著隨時可能犧牲的危險,在短短9個月內試飛了473架戰機。至此,我國第一批試飛員誕生。
獻身國家航空
一個國家的航空工業越發達,與之配套的試飛員隊伍也就越壯大。一架戰機從生產到定型,需要經過上千次的試飛,而且需要在一些特殊的環境下測試飛機的極限性能。試飛數據一方面可幫助飛機設計師及時發現隱藏的問題,另一方面是編寫飛行指導手冊的必備資料,基層飛行員正是借助飛行指導手冊來充分了解和運用戰機的各項性能。
1956年7月19日,我國首架國產噴氣式殲擊機——殲- 5在沈陽首飛成功。擔任首飛的是試飛員吳克明,他曾在朝鮮擊落過兩架美制F- 86戰斗機。他熱衷于研究飛機,并善于發現不足。在試飛殲- 5期間,他一次試飛3次發動機空中停車等極限課目,把新戰機的性能徹底摸透。
試飛就像是在刀尖上舞蹈,危險如影隨形。試飛過程中,試飛員時刻都有犧牲的可能。1996年8月12日,試飛員唐純文與楊曉彬一起駕駛新型戰機殲轟-7執行試飛任務。他們在遇到嚴重故障后選擇不跳傘,堅持要將戰機飛回去,為的是找出故障原因。遺憾的是,戰機降落時又發生起落架故障,導致戰機在跑道上突然翻扣,兩名試飛員壯烈犧牲。
精英中的精英
試飛員的選拔要求非常高。首先由航空兵部隊推薦優秀飛行員,然后試飛部隊再從中進行選拔。有幸被選中的飛行員會進入空軍試飛員學校進行培訓,培訓合格后,才能最終進駐各個飛機制造廠的試飛大隊。試飛員除了要掌握精湛的飛行技能,還要在心理、決策力、溝通能力和航空器理論等方面都表現優異才行。
日常工作中,試飛員和飛機設計師密切合作,就像是一個戰壕里的戰友。試飛員反饋的每一條信息都十分寶貴,尤其是關系到安全的問題。此外,試飛員對戰機的座艙布局、操作界面等有絕對的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