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隼



2023年6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報道了這樣一條消息:“‘農投1號羊肚菌今年的畝產量經測算能達到約480千克,是常規品種產量的兩倍以上。”看到這里,你心中是否會有這樣一個疑問:航天工程和羊肚菌有什么關系?
其實,產量大增的羊肚菌身上蘊含著一項航天“黑科技”——太空育種技術。
太空育種,簡單來說就是科學家將一些植物種子或試管種苗裝載到宇宙飛船或是返回式衛星上,然后用火箭將它們發射到太空去。這些種子和種苗在太空隨著航天員們一同航行,并最終和他們一起返回地球。太空特殊的環境誘變作用會使植物種子和種苗產生變異,科學家會從中挑選最適合的變異品種進行培養,讓它們造福人類。
那么,為什么要把植物發射到太空里去呢?太空環境與地球環境有哪些不同呢?
太空育種的本質就是利用太空的特殊環境來促使植物的種子發生基因突變。和地球相比,在太空中,重力對物體的影響微乎其微,這對于在地球重力環境下成長的植物來說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它們的生長狀態自然會發生變化。
另外,太空中充斥著大量的太空輻射和宇宙射線,這些都會誘發植物種子內部的基因變異。在環境穩定的地球表面上,可能要經過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正常演化才會出現基因突變,而在太空中,植物種子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出現多種多樣的基因變異,十分有利于科學家選育出優秀的植物品種。
不過,太空育種也有不足之處。和萬里挑一的航天員一樣,一顆種子要想進入太空,也必須經過層層選拔和檢測。進入太空后,種子們還要面臨第二道考驗。太空輻射造成的影響有著極大的不確定性。有數據稱,能夠順利出現良性基因突變的植物種子只占被帶上太空種子數量的10%左右。
回到地球后,這些種子將面臨最后一道考驗。它們中出現良性突變的會被科學家選擇培養,并經過多年的測試和鑒定后,才能最終走向市場,被端上人們的餐桌。
和普通植物相比,經過太空育種的植物有著很大的不同。它們往往長得更為高大,結出的果實也更為多汁香甜。和普通的地球品種相比,它們碩大的外形時常令人驚嘆。經過太空育種的植物瓜果都是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可以放心食用。
目前,全世界只有三個國家能在太空進行太空育種實驗,分別是中國、美國、俄羅斯。中國太空育種的實驗開始于1987年,近年來發射的“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都攜帶了太空育種所需的植物種子和種苗,中國空間站的實驗艙也攜帶了水稻等農作物種苗。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國已經將1000多個品種的植物種子送上了遙遠的太空,并從中培育出了700多種全新的品系和品種。
太空育種技術已經成為現代培育優良植物品種的重要手段。通過太空育種,科學家將培育出更多、更好的農作物,造福國家和百姓。同時,在未來的太空開拓中,太空育種作物也將作為航天員的食物來源,推動人類的宇宙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