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林
(臨夏現代職業學院,甘肅 臨夏 731100)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傳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主要引起雛雞的一種接觸性、急性傳染病,嚴重損害雞法氏囊和腺胃組織結構,其中作為中樞免疫器官的法氏囊受損后,影響B淋巴細胞的產生,進而影響雞的免疫力,使雞感染疫病,并造成雞群感染其它疫病的機率增加,使雞群死亡率升高,給養殖戶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本文從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特點、IBDV對法氏囊和腺胃等組織結構的病理變化進行闡述,并針對該病提出具體的防控措施,以期在養殖過程中為養殖戶防控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提供幫助。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是傳染性法氏囊病毒,屬于雙股RNA病毒科中的禽雙股RNA病毒屬。該病毒無囊膜,直徑約為60 nm,其基因組由兩個片段組成,片段A(3.2 kb)和片段B(2.7 kb),大小為5.9 kb,有外殼,呈20面對稱。病毒在胞漿內組裝并蓄積,但病毒顆粒如何釋放尚不清楚,半數左右的成熟病毒顆粒處于細胞結合狀態。該病毒在60 ℃ 30 min內保持穩定,在pH為3~9的酸堿環境或經乙醚或氯仿處理依然可以存活。
感染傳染性法氏囊病的雞為傳染源。
傳染性法氏囊病毒可以隨著病雞的糞便排出,污染環境中的飼料、飲水等,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及眼結膜等感染健康雞;另外,通過直接接觸養殖場的飼養設備和器具、人員及昆蟲等攜帶的病毒感染;還可以通過蛋垂直傳播感染。
該病只感染雞,不同品種不同日齡的雞均可感染,且肉雞比蛋雞更容易感染。
該病發生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全年均可發病,2~15周的小雞常發生,其中3~6周齡發病較多,4周齡最易感染。發病后2~3 d波及60%以上的雞,3~4 d是死亡高峰期,一般病程為7 ~8 d。
雞感染后,早期臨床癥狀出現部分雞啄自己肛門的現象,且病雞怕冷,精神不振;部分雞出現頸部羽毛逆立,縮頸,嗜睡;喜歡蹲伏及側臥。隨著病程發展,病雞的采食量減少或廢絕,體溫升高至43 ℃,并排出帶有白色粘液的糞便,泄殖腔周圍的羽毛幾乎被糞便污染。病情嚴重的雞出現脫水,爪子干燥無光,后期臥地不起或虛脫死亡。
法氏囊是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毒的靶器官,位于雞的泄殖腔后上方,囊壁充滿淋巴組織。法氏囊的大小隨年齡的變化而變化,性成熟后的雞法氏囊會逐漸消失,若雞感染了該病毒,會對雞法氏囊產生嚴重影響,出現不同的病理變化:法氏囊出現水腫,體積及重量都有所變化,且顏色蒼白,黏膜皺褶消失;法氏囊充血、出血嚴重,呈紅色山楂樣;法氏囊萎縮,質地變硬,黏膜上有黃白色干酪樣的壞死灶,且在壞死灶周圍出現紅色炎癥反應帶。感染傳染性法氏囊病后,雞法氏囊受損,引起免疫功能下降,特別對處在生長階段的雞群,因其體內的各個器官都還沒有發育完善,對致病菌/毒抵抗力較弱,若法氏囊發生病變則會嚴重影響雞的免疫功能。
雞感染傳染性法氏囊病,對其腺胃組織影響也比較嚴重。解剖后可以看到腺胃、肌胃乳頭邊緣出血,交界處伴有出血點或出血帶,或出現腺胃乳頭呈點狀或環狀出血[1]。
腎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腫脹,腎小管和輸尿管有白色尿酸鹽結晶;有的病雞骨骼肌,特別是胸肌和腿部肌肉有出血點或出血斑;脾臟腫脹,伴有壞死點,肝肺等器官也出現出血和壞死;腸粘膜伴有出血斑,盲腸扁桃體出現腫脹和出血癥狀。
取發病典型的雞法氏囊組織,用福爾馬林固定,常規5μm石蠟切片,蘇木紫-伊紅染色,并用曼氏法進行包涵體染色,可以看到上皮細胞變性壞死,淋巴細胞濾泡中心呈紅染嗜伊紅的玻璃樣變化,周圍有增生網狀細胞且排列成柵欄狀,壞死部位被細胞碎片、異嗜性白細胞等所取代,淋巴濾泡間質增寬;出血嚴重的,被膜下或是濾泡間有大量紅細胞[2];法氏囊萎縮的,可見上皮增生,單層變多層,淋巴濾泡縮小且伴有結締組織增生,或出現大量異嗜性白細胞浸潤現象。
可以看到腺胃黏膜出血,上皮壞死脫落,腺胃結締組織出血,腺小管間結締組織出血。
可以觀察到大腦的軟腦膜下血管擴張、充血,腦實質中神經元細胞腫脹,核淡染,部分在毛細血管周圍有淋巴樣細胞包圍,狀如袖套;小腦的軟腦膜充血,能看到浦金野氏細胞的輪廓不清楚、核染色不勻等現象。
脾臟:脾淋巴濾泡的生發中心壞死,有紅染的玻璃樣物質,有時可見鞘動脈纖維素樣變性,周圍網狀內皮細胞出現增生,脾髓有異暗性白細胞浸潤。胸腺:皮質萎縮,濾泡結構模糊不清,大部分淋巴細胞壞死、消失不見。腎臟:腎小球細胞核數量增多,腎小管上皮細胞大部分變性、壞死,腎小管管腔內有嗜酸性均質狀管型,并混雜有紅細胞和異嗜性白細胞。胃腸道:粘膜出血,腸絨毛和腺上皮壞死、脫落,固有層存在異嗜性白細胞浸潤,腸腺之間的淋巴細胞及網狀細胞增生。
臨床上在雞群感染初期常采用肌肉注射高免血清注射液或高免卵黃抗體進行治療;對病情嚴重的,則可以進行多次肌肉注射高免卵黃抗體,治療效果往往取決于高免卵黃抗體水平的高低。同時,在日常飲水中加入電解多維、抗菌藥、黃芪多糖等抗應激和防止繼發細菌感染[3]。
中草藥治療該病已越來越成為研究熱點[4]。臨床可選用中藥散劑或湯劑治療。中藥散劑速效管囊散(主要成分為大青葉、麻黃、石膏、知母、桑寄生等),用水調成塊狀膏,每公斤體重0.5 g直接喂給病雞,3次/d ,連喂2~3 d,對傳染性法氏囊治愈率較高。此外,有研究選用蒲公英、 大青葉、板藍根各200 g和雙花、黃芩、甘草各100 g以及藿香、生石膏各50 g加水煎煮的中藥湯劑治療,供300~500只雞飲用(用藥前停水),1次/d,連續飲用3~4 d,治愈率在98%以上;或選用黃連、生地、大青葉、白頭翁、白術各150 g,黃芪300 g,加水煎煮后灌服,1 d1次,連續服用3 d,均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
對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預防,加強飼養管理是重中之重,首先要保持養殖場內的環境衛生,避免雞群的生活及活動空間內有污染,定期對雞舍進行打掃和清除,防止糞便過多堆積;其次,制定嚴格的消毒滅菌制度,對養殖場的內外充分消毒,重視帶雞消毒和飲水消毒,減少疫病傳播風險,還要完善養殖場地進出制度,減少人員及車輛進出,并對進場人員、車輛和物品等按要求嚴格消毒,以避免外來病原進場造成損失。
大型養雞場盡量做到自繁自養,減少疫病傳播風險,若需引種,應避免從發生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養殖場或地區引種;其次,引種前,要對種雞場進行了解,最好能對引進的雞種進行病原檢測,確保雞苗不攜帶病原,引入后先隔離觀察,再次進行檢疫,確認沒有疾病才進行合群混養。
預防接種是養雞場控制傳染性法氏囊病的有效措施。目前,臨床上使用的疫苗主要為活疫苗和滅活苗。活疫苗接種時最好使用瓊擴試驗檢測母源抗體水平,以確定對免疫時所用的疫苗類型及首次免疫時間。中等毒力的活苗一般接種對象是母源抗體較高的雞群,如進口MB株;母源抗體水平較低的雛雞群或一般接種弱毒苗,如B87株或克隆B87株。不常發生法氏囊的雞場或地區接種程序,建議2周齡飲水免疫,4周齡弱毒疫苗飲水加強免疫。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發生后會對雞法氏囊及腺胃組織造成嚴重損傷,造成雞群死亡率升高,給養殖場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該病沒有特效化學藥物治療,給幼齡雞和種雞按程序免疫接種,能夠有效減少本病的發生。一旦發生雞傳染性法氏囊病,要及時處理病雞,徹底消毒環境和圈舍、用具,并及時給雞群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黃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