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才
(云南賽安得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223)
昆明市太陽輻射資源豐富,全年分布比較均衡,具有太陽能利用的獨特的自然優勢。根據行業標準劃定的等級,昆明市屬于太陽能資源比較豐富地區,且昆明地區全年最熱月份和最冷月份溫差較小,故非常有利于太陽能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近年,云南省大力推廣太陽能光伏系統應用技術,分布式光伏系統遍地開花。
西南林業大學第三教學樓建成較早,校方有節能改造相關需求,該建筑以教學辦公為主,照明燈具量大,使用人數多,且根據教學樓能耗監測數據資料,該建筑晝間能耗占建筑能耗比重較大,屋面平整無遮擋。恰逢昆明市能效提升重點城市第二批建設項目推進契機,通過與校方對接溝通,對第三教學樓開展建筑節能改造相關工作。
結合建筑屋面現場條件,經調研,擬在該教學樓屋面新建一套分布式光伏系統,項目發電量基本用于本地消納,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采用低壓 0.4 kV 電壓等級并入電網,不設儲能裝置[1]。但因該建筑年限較早,相關建筑設計資料尋求困難,且設計之初并未考慮屋面承重需求,故在樓頂安裝太陽能光伏系統時,承重校核成了項目第一要務;且由于專項資金數量局限,光伏系統規模受到一定制約,屋面較為寬敞的現場條件并不能實現全部利用;另外,由于正值新冠疫情爆發期,學校作為重點防控場所單位,面臨巨大疫情防控壓力,項目工期一拖再拖,在確保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按時按質按量完成現場施工工作異常艱難。
本項目的主要系統組成部分如下,直流發電系統:指太陽電池組件到逆變器直流側的電氣系統,包括太陽電池組件、直流光伏電纜、組串式逆變器;交流輸配電系統:指逆變器交流 0.4 kV 輸出側到并網點的電氣系統,包括交流電纜、箱變、高低壓配電柜等;光伏發電監控系統。
太陽電池組件是光伏電站的核心部件,其要求具有非常好的耐侯性,能在室外嚴酷的環境下長期穩定可靠地運行,同時具有高的轉換效率和廉價特性[2]。根據分析計算,采用越大功率組件系統效率越高,且大功率組件安裝快速、便捷;減少了設備的安裝時間;減少了設備的安裝材料;同時也減少了系統連線,降低線損。根據現場調研結果,本項目選用目前國內具備大規模量產條件,且峰值功率為 550 W 的單晶硅太陽電池組件來組建本項目的太陽電池方陣,共計 64 塊,光伏組件面積 163.5 m2,設計方陣面與地面成 10°角。
本工程系統容量為 35 kW,選用單臺容量小的逆變設備,逆變器容量根據屋頂安裝光伏組件容量選擇 36 kW 機型。其采用 MPPT(最大功率跟蹤)技術最大限度將直流電(DC)轉變成交流電(AC),輸出符合電網要求的電能。具有交流過壓、欠壓保護、超頻、欠頻保護、高溫保護、交流及直流的過流保護、直流過壓保護、防孤島保護等保護功能。此外,逆變器帶有多種通訊接口進行數據采集并將數據發送到遠控室,便于整個電站數據處理分析[3]。
分布式并網光伏發電系統需要設置必要的數據監控系統,對光伏發電系統的組串式逆變器、匯流箱、箱變等設備的運行狀況、實時氣象數據進行監測與控制,確保光伏電站在有效而便捷的監控下穩定可靠地運行[4]。本項目監測系統具有多種通訊接口進行數據采集并發送到遠控室,其控制器有模擬輸入端口與外部傳感器相連,測量日照和溫度等數據,便于整個電站數據處理分析。
電氣主接線分為交直流兩部分:直流部分為光伏組件至逆變器部分,交流部分為逆變器至并網柜,并網柜直接接至附近 10 kV 箱變低壓側進行并網,低壓并網柜就近布置于低壓配電室內。
在完成相關承重校核的基礎上,根據原有建筑物屋面結構情況,在屋面采用預制混凝土支墩作為配重,抵抗光伏板所承受的風荷載,在混凝土支墩上預埋地腳螺栓,并采用螺栓與鋼支架可靠連接。此種方案對原有屋面建筑做法及防水層破壞較小,建設成本較低。
從現場太陽能光伏系統情況看,該系統觀感質量基本達到國家相關規范要求,現場共計安裝 550 W 單晶硅太陽能光伏組件 64 塊,合計光伏組件面積 163.5 m2,現場光伏組件以南偏西 10°朝向、傾角 10°安裝于教學樓屋面,屋面空曠無遮擋。本次工程評價現場檢測試驗按 GB/T 50801-2013《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工程評價標準》[6]進行,試驗時系統已正常負載運行兩周余,按短期測試方法檢測三次,采集的參數包括:輻照度、發電量、電池組件背板溫度、環境溫度、風速,在數據滿足試驗要求前提下,取 11∶00~13∶00 測試數據進行計算,測試結果如表1 所示。

表1 光伏系統性能評價結果
根據 GB/T 50801-2013《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工程評價標準》中主要城市日照量統計數據,昆明市太陽輻照強度 3.9 MJ/m2共計 63 日,太陽輻照強度10.3 MJ/m2共計 48 日,太陽輻照強度 14.1 MJ/m2共計 92 日,太陽輻照強度 21.4 MJ/m2共計 162 日;根據屋面光伏發電系統性能檢測結果,該光伏發電系統光電轉化效率約 17.2 %。
通過計算,該光伏發電系統年發電量可達43 035.35 kWh。
第三教學樓作為教學樓及辦公用途,能源種類只包含水耗和電耗兩類,從該棟建筑能耗監測數據,該教學樓年耗電量 159 010.3 kWh,根據《公共建筑節能改造節能量核定導則》,光伏系統建成后,年節能率達 27.1 %,具有良好的節能示范作用。
按設計年限 25 年計算,達到的環境評價結果如表2 所示。

表2 光伏系統環境效益評價結果
昆明市地處約東經 102 度、北緯 25 度,按相應太陽能光伏傾角相關研究及安裝經驗,集熱器傾角一般與當地緯度相適應。即使考慮該系統并非儲能系統,為了使系統年發電量最大化,稍微降低安裝傾角,但不應降太多,故現場光伏組件安裝傾角可適當調整,或由專業軟件計算最合理傾角。
圖1 為測試期間一日光伏組件背板溫度監測記錄,從圖中可以看出在測試期間,光伏組件背板溫度在 40 ℃~50 ℃ 間,由峰值功率溫度系數知,組件溫度升高,系統效率將降低,而且在夏季,組件背板溫度甚至將超過 60 ℃。為此,筆者建議,云南省在大力推廣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時,應加強光熱光伏一體化技術研究推廣,將太陽能熱水系統與光伏系統融為一體,主要思路即通過光熱系統工質循環以便帶走光伏組件熱量,降低組件溫度提高效率的同時,提供建筑熱水供應。

圖1 測試日光伏組件背板溫度監測結果
因項目性質原因,本項目只提供一年運行質保,質保期間,系統雖運行相對穩定,但是也需要質保人員定期進行巡視,如在系統運行期間,維保人員發現個別光伏組件因光伏組件功率大,電流過大造成插接頭燒毀,若巡查不夠仔細,將造成問題光伏組件形同虛設,降低系統發電效率;為了使光伏系統能正常高效運行,筆者發現,對光伏組件面板的定期清理工作也顯得尤為重要;隨著系統運行時間增加,易損設備部件也需要進行定期更換保養。故質保期結束后,是否有資金支持繼續進行系統維保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現今,低能耗、零能耗建筑一直是各國發展的重點,本項目因資金限制,本系統裝機容量較小。西南林業大學第三教學樓用能單一,用能量相對較小,現場安裝條件好,在資金允許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增大裝機規模,更大程度降低常規能源使用量,朝低能耗甚至零能耗建筑目標邁進。
西南林業大學率先在學校第三教學樓屋頂建設分布式光伏示范項目,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效率推進,切實把試點工作組織落實好,為全面推進學校分布式光伏規模化開發探索路子、樹立標桿,為實現國家“雙碳”目標提供示范和引領意義,取得了較好的節能減排效果,雖因資金限制,本系統裝機容量相對較小,但作為示范典型,其在政策響應、技術路線選擇上提供了一定的經驗基礎,對于昆明市各高校探索節能改造思路提供了參考。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