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杰
(作者單位:長江大學)
2023年是《新聞聯播》開播45周年。45年來,《新聞聯播》堅守傳播陣地,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反映人民心聲,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客觀的中國形象,同時節目也伴隨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成長。2019年8月,《新聞聯播》在新媒體平臺推出全新的短視頻欄目《主播說聯播》,打造新媒體發展陣型。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新聞聯播》全媒體受眾規模達11.78億人,覆蓋87%的全國人口,大小屏用戶滲透率均超50%,《主播說聯播》話題閱讀量已超126.5億次,每期全網平均播放量1 200萬次[1]。《主播說聯播》成為傳統電視新聞在新媒體創新發展實踐的成功樣本。
融媒體環境下,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已經成為傳統媒體新的信息傳播陣地。新媒體平臺一方面為傳統媒體傳播信息、吸引受眾、增強媒體的影響力和傳播力提供新渠道;另一方面新媒體平臺的傳播速度快、受眾實時互動反饋又會給傳統媒體帶來新的挑戰。
《主播說聯播》借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強大的影響力和平臺優勢,建設“傳統電視+新媒體”的立體傳播矩陣。該欄目打破以往《新聞聯播》的單一電視傳播渠道模式,實現了多個新媒體平臺同步傳播,央視新聞官方微博、新聞聯播官方抖音號和新聞聯播微信公眾號等均設有《主播說聯播》專門版塊。《新聞聯播》的權威性、專業性和影響力是《主播說聯播》的獨特資源,《主播說聯播》利用新媒體平臺優勢為優質內容高效傳播尋找新的突破口,彌合內容與渠道的區隔,在塑造國家形象、引領意識形態上與《新聞聯播》同頻共振,主動適應新媒體平臺內容生產的要求,同時堅守主流媒體的責任使命,極大提升了傳播效果及影響力。
5G技術及智能設備的飛速發展,為新媒體傳播提供了技術支撐,使得新聞傳播方式正在發生著深刻變革。以往的傳統媒體,無論是報紙還是廣電媒體,在單一的線性傳播過程中,缺少與受眾的互動交流,受眾在傳播過程中僅僅扮演著接受者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內容生產者與受眾在關系上呈現出一種不平等的狀態。所以,主流媒體的聯播體新聞節目和受眾之間有距離感。
在新媒體平臺,受眾可以通過傳播平臺多樣的互動功能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轉發節目到自己主頁后也能輕松與自己的好友或網友進行交流,也可以針對某一信息進行內容再生產,形成新的評論性視頻或文章,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主播說聯播》利用新媒體這一互動特點,極大調動起了受眾的參與感,打破了以往主流新聞節目單向傳播,受眾難以表達自己觀點的傳播模式。該欄目在選擇內容時,也充分選取當下熱點事件、大眾關注度高的話題,進一步調動觀眾參與討論的熱情,使這種雙向傳播模式的優勢被節目最大化運用。
新媒體傳播環境中,同一條信息在不同表現形式的平臺上所呈現出來的內容表達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受眾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感官喜好、情感導向等自由地選擇接收相關內容。年輕的“90后”“00后”是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自然在新媒體時代他們也成為內容生產的主力軍,青年人的思維方式更加多元活躍,這一特征也體現在他們的內容生產及內容選擇上。
傳統電視新聞稿件具有相對固定文體結構,基本按照新聞導語、正文、結語的結構順序撰寫。尤其是聯播體的時政類型新聞往往語言嚴謹、遣詞規范、邏輯嚴密,這些內容往往不適應新媒體平臺多元化的傳播需求,這一點從許多電視媒體簡單地將電視新聞片段剪輯上傳新媒體平臺后被受眾關注較少就可以看出來。在《主播說聯播》中,稿件語言有了更多的創造性,節目文稿不僅運用了“擬人”“排比”“雙關”等語言修辭手法,也使用大量“熱詞”“網絡語”“流行語”“方言詞”“語氣詞”“諧音詞”,以往“高大上”的主播們化身“段子手”,變得“接地氣”,收獲網友好評。例如,2023年4月23日,主播嚴於信在聊“今天是個‘文武雙全’的日子”時,開場說“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今天是個什么日子?”,接下來說“我看到一位網友的神回答:今天對于中國人來說是個‘文武雙全’的日子,因為今天既是世界讀書日,也是我們的海軍節”。這種用設問的方式引出今天要說的主題,不僅語言表達更具色彩,也能激發受眾的興趣,增強傳播效果。2023年9月7日,主播鄭麗在《看“浙”里!這個消息很“火”》中開頭就直接說“今天來說說一個很火的消息。就在明天,杭州亞運會火炬傳遞正式啟動,相信大家都很關注火炬長成什么模樣,來!咱們一睹為快”,一語雙關,既說出了亞運會是大家共同關注的熱點消息,又與節目內容介紹“火炬”相呼應,這樣的語言表達方式不僅巧妙,也更加貼近受眾生活[2]。
傳統新聞節目的播音語言樣式包括宣讀式、播報式和說新聞。《新聞聯播》自1978年開播以來,作為國家級電視媒體時政類新聞節目,是黨和政府的喉舌,代表著國家形象。長期以來,《新聞聯播》正統、嚴肅、端莊的形象深入人心,但也與受眾之間有一定的距離。
在《主播說聯播》欄目中,主播們不同于《新聞聯播》中字正腔圓的播報式語言風格,采用“聊天式”的語言風格傳遞新聞信息,視頻中的主播好像老友一般與大家拉家常,一起聊最近的新鮮事,多了幾分親切與隨和。這種“聊新聞”主持語言風格樣式與以往的“說新聞”語言也有著一定的區別,“說”是“我說你聽”,而“聊”是咱們一起來探討交流某件事,受眾可以充分利用短視頻平臺的“轉發”“評論”“分享”“點贊”等方式和主播一起“聊一聊”,同時也能通過其他用戶的“回復”“點贊”知曉其他人對自己觀點的反饋[3]。
電視新聞播音對停連、節奏、重音、語氣都有相對固定的要求,而在《主播說聯播》欄目中,欄目文稿本身就較為短小,并且也不是傳統的新聞文稿,主播在聊的過程中也能根據內容進行有聲語言二次創作,比如對于重音的處理,相較于電視新聞播音重音會更加明晰夸張,能夠使受眾通過主播語言的輕重迅速接收到重點信息[4]。
在播音主持創作基礎理論中,副語言是播音主持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夠配合有聲語言完成信息傳遞,恰當的副語言使用也能使播音員主持人的表達更加立體鮮活,情感傳遞更具感染力,讓播音員主持人更具魅力。副語言包括眼神、面部表情、體態、服飾、手勢、肢體語言等內容。近些年來,《新聞聯播》也進行大膽的嘗試與創新,主播隊伍更加年輕、主播服妝發型更時尚、主播眼神表情更親切和善。但是作為國家級電視媒體的聯播新聞節目,受節目本身定位及模式影響,不大可能運用更多手勢、動作等體態語言表達形式。
而在《主播說聯播》欄目中,主播不僅在有聲語言上有了更大的創作空間,副語言更多樣(見圖1)。例如,從《主播說聯播》2021年8月發布的視頻開始,主播改變坐在主播臺上錄制的形式,選擇站起來和手機屏幕前的觀眾交流。從“坐”到“站”,改變的不僅僅是傳統的新聞播音體態,也讓主播有了更多運用副語言的空間,除了“點贊”“加油”等運用頻次較多的手勢,主播們還根據主題內容,設計了豐富多樣體態表現形式。2021年9月9日,在以三星堆為主題的節目中,主播鄭麗直接模仿起了出土文物的樣態,這樣的演繹俏皮可愛,網友們紛紛點贊。2021年10月17日,主播潘濤在《增產不忘節約!光盤行動,致敬袁老》這一視頻中以吃盒飯的狀態開場,契合節目內容,又很生活化,一下拉近了和受眾的距離。這樣的創新嘗試在《主播說聯播》節目還有許多,平日主播臺上端坐的主播在短視頻中更加親切生動,不僅讓節目更加輕松自然,也增強了表達的趣味性,使節目獲得更多好評。
圖1 《主播說聯播》主播體態語
橫屏是傳統電視的畫面構圖方式,而豎屏則是移動智能設備畫面呈現方式,網友也更習慣手機中豎屏的畫面顯示。從畫面表達方式上來看,豎屏相較于橫屏,采用了更多的近景及特寫鏡頭,畫面中的拍攝主體占比較大,《主播說聯播》中主播幾乎占據整個豎屏畫面空間,這樣構圖,凸顯了人物本身,強調了畫面中主播的主導地位,弱化了人物所處場景的其他特征,讓受眾感受到主播是在“面對面”和自己交流。2021年9月《主播說聯播》改版后,使用了淡藍色的背景,不再在《新聞聯播》主播臺及場景中拍攝,這種做法弱化了《新聞聯播》的符號印象,且淡藍色視覺沖擊感較弱,風格淡雅,受眾在接收信息過程中,更多的關注點會放在畫面中主播身上,使得主播與受眾之間能夠有更多情感上的共鳴。同時,豎屏相較于橫屏更便于操作,觀眾一只手拿著手機,很方便地就能進行“評論”“點贊”,豎屏呈現方式能使受眾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傳播活動中[5]。
《主播說聯播》的主要鏡頭集中在主播身上,但為了增強內容的真實客觀性,在必要的內容上,視頻采用“畫中畫”的形式在主播大屏之上插入圖片或者小的新聞片畫面,作為聊天的輔助內容,在傳遞信息時又不失節目本身的直觀性和嚴謹性。
由“橫”到“豎”,也是當代新聞節目服務意識的體現。傳播者主動適應受眾觀看習慣,主動將屏幕進行變化,不需要受眾緊盯占據手機屏幕三分之一的狹小畫面獲取信息,也無須用戶點擊翻轉畫面后又再翻轉手機才能獲得更好的觀看體驗。
《主播說聯播》作為《新聞聯播》的衍生品除了自帶《新聞聯播》的品牌效應之外,還能做到和《新聞聯播》間的“資源共享”,為了使1分鐘左右的視頻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主播說聯播》結合平臺特色為視頻增添了字幕和背景音樂。
視頻有無字幕直接影響用戶的觀看體驗,這也是工作人員給視頻增添字幕的原因之一。過去,《新聞聯播》使用電視才能收看,而電視機所處的場景大多固定,且適合信息的傳遞獲取,因此《新聞聯播》節目中主播口播和新聞片畫外音均未配置字幕,觀眾靠耳朵就能獲取新聞信息。而新媒體時代,受眾獲取信息時的場景多元復雜,當用戶處在不方便播放聲音的環境中時主播如何“說”聯播就成了問題,而字幕的增添就巧妙地化解了這一矛盾。從2023年4月9日開始,《主播說聯播》又將有節目標題字幕的畫面設置為每期視頻的封面,每期節目話題一目了然,方便用戶隨時隨地在主頁眾多的視頻中找到感興趣的、想了解的信息內容。
《主播說聯播》的字幕以白色字幕為主(見圖2),符合新聞節目端莊大氣要求,在內容上會采用其他顏色、加大字號或者改變字體等方式去必要時字幕中還會運用表情符號。無論是字幕還是表情符號的運用都為內容的傳播提供了有效的幫助。
在新媒體傳播中,短視頻剪輯制作的重要一環就是音樂元素的運用。音樂在渲染氛圍、調動情緒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能夠快速吸引用戶的注意力,增加視頻內容的記憶點。傳統電視新聞節目無論是主播出鏡口播還是新聞片配音,均不會使用背景音樂。而在《主播說聯播》視頻中,每期節目都結合所說內容的基調使用不同風格的背景音樂,背景音樂的使用一方面符合平臺傳播特點能夠快速吸引用戶關注,另一方面也能夠調動用戶情緒,增強觀眾與新聞內容的情感共鳴,對新聞內容的傳播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主播說聯播》是主流媒體在改革創新路上進行的有效實踐,從大屏到小屏,創新的是形式,不變的是主流媒體的堅守與擔當。《主播說聯播》的成功,為傳統主流媒體在新媒體時代的創新提供了參考。新時代傳媒人應堅守初心,主動扛起傳播主流價值觀的大旗,堅守輿論陣地,力求創作更多人民喜愛的時代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