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季,“今冬會是冷冬還是暖冬”又成為熱門話題。
需要弄清一個概念,冷冬/暖冬評判的是一整個冬季的冷暖狀況,所以一時的冷暖并不能代表整個冬季的冷暖情況,不能通過一場寒潮或一段時間偏暖就得出結論。
根據國家標準《暖冬等級》《冷冬等級》,冷冬/暖冬的判定都是用冬季三個月的平均氣溫作為判定的基本要素,通過當年冬季平均氣溫與其常年值的差值(距平)與標準差 (描述序列偏離其平均狀況的統計量)來判斷。
以暖冬為例,又分為單站暖冬和全國暖冬。當某一站點的冬季平均氣溫距平大于等于其標準差的0.43倍,則可將其定義為單站暖冬;全國暖冬則采用全國范圍內暖冬面積占全國有效面積的百分比(也稱暖冬指數)來界定,暖冬指數≥50%,定義為全國暖冬。
厄爾尼諾的確是影響我國冬季偏暖的原因之一。對我國而言,厄爾尼諾的發生常常導致南方降水偏多,北方偏暖。但今年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入冬偏晚,主要還是今秋以來歐亞中高緯度地區以緯向型環流為主,我國受高度場正異常控制,西伯利亞高壓強度總體偏弱,冷空氣活動偏弱導致的結果。
厄爾尼諾并非等同于暖冬,科學研究表明,溫室氣體增加、東亞冬季風減弱、火山和太陽活動等都是可能導致暖冬的原因。
總之,準確預測平均氣溫超過臨界點的難度大,對冬季氣溫的預測往往只能給出偏暖或偏冷的趨勢,是否為暖冬或者冷冬的最終評判需要等冬季結束后,根據實況數據才能確定。
(摘自《中國氣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