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老板嗎?明天稻田里還有可采摘的赤松茸嗎?我準備帶著小孩過來體驗農事。”“可以可以,但每家人只限采10 斤,這幾天帶著孩子來體驗采摘的人多,松茸長不贏。”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方山鎮白塔村返鄉農家女石順玉的電話又響了起來,這是她當天接到的第8 個電話。
石順玉說:“這背靠景區種仿野生赤松茸就是不一樣,根本不用為銷售擔心。”
2021 年春,石順玉回到了方山鎮白塔村老家,將自家秋收后的 5 畝稻田全部利用起來,開始試種仿野生赤松茸。在經過兩個月的精心管護后,石順玉在平壩地區試種赤松茸再獲成功,畝均產量達到2000 斤,畝收入高達3 萬元。
石順玉說,她之所以回到白塔村老家從事赤松茸等菌菇種植,除了當地土壤中性、光照充足、水源豐富無污染外,主要是白塔村緊靠國家3A 旅游風景區和旅游公路,讓自己的仿野生赤松茸在田地頭就賣出了好價錢。
為了讓自己的赤松茸優于別人,得到消費者認可,石順玉全部采取營養價值高、味道鮮美的仿野生種植方法:稻草、玉米芯、米皮糠、麥麩皮、青杠木屑等配料做成基質,將赤松茸菌種拌入基質中,播育在整理好的田埂泥土里,再用尖鏟覆上薄薄的一層泥土,兩個月后就開始出產。
據了解,赤松茸的采摘期一般為3~4 個月,周期長,價格貴,畝產量高達2000 斤,按照目前15 元/斤的市場價計算,1 畝赤松茸收入可達3萬元,效益十分可觀。尤其是4 月上旬收割完畢后又能種一季水稻,而赤松茸的有機肥碎入田后,還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地力條件,并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這種“菌稻連種”,不僅綠色環保,還能大大增加農業效益,形成增收“生態鏈”。
“經過兩年的種植,我的赤松茸在瀘州周邊已經小有名氣,今年春節,天天都有十來家人提前預訂到地頭體驗采摘。我的赤松茸之所以受到市民的青睞,除了是仿野生種植,緊鄰國家3A 方山旅游風景區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石順玉介紹,今年,她將赤松茸種植面積由5 畝擴大到10 畝,同時針對春節期間近郊游的興起,她早早通過微信朋友圈、抖音短視頻等面向游人推出了赤松茸體驗采摘:凡游人進入赤松茸稻田采摘,以家為單位,每家限采不超過10 斤,而單價仍然是15 元/ 斤;若將赤松茸在她的農莊加工現吃,也僅象征性收點加工費。
由于石順玉的赤松茸基地緊鄰方山景區,不少舉家前來的游客把石順玉的赤松茸基地作為了一個“打卡地”,加之赤松茸仿野生的生態品質,為她引來了不少游客。不僅春節這段時間,去年冬天赤松茸破土而出時,很多回頭客就早早前來打探,第一時間到地頭體驗采摘。與此同時,為了延長采摘時間,規避赤松茸集中破土上市對收入的影響,石順玉對赤松茸進行錯季播種,間隔出土時間都在10天左右,讓她的稻田里天天都有赤松茸可采摘。
如今,石順玉這種觀光體驗式采摘的推行,將傳統單一的銷售模式拓展為種植、旅游和休閑一體的營銷模式,讓游客不僅看了美景,還享受到體驗采摘的快樂,石順玉自己也從“體驗采摘”中嘗足了甜頭。據初步估算,到今年4 月赤松茸采摘進入尾期,畝產量依然在2000 斤以上,畝均收入將達3 萬余元。而體驗采摘的模式,在幫助銷售的同時,還為石順玉省下進城賣赤松茸的人力和時間,僅車輛油費就可省下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