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偉紅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特別是精細動作能力,是鍛煉幼兒腦功能、發展幼兒智力極為有效的手段。
杭州市蕭山區浦陽鎮素有“工藝鞋之鄉”美名,這里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工藝鞋作坊,鞋底、繩線、珠子、亮片、鞋盒、紙板等材料隨手可得。基于浦陽的地方特色產業和資源,我園嘗試以繪本為載體,以手工活動為切入點,整合幼兒發展目標,構建了“小小鞋匠”手工主題活動。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或需要選擇繪本,在一定的時間內,以繪本中的故事情節、藝術形象等為主題,開展系列手工活動。
設計方法。“小小鞋匠”主題活動的設計,包括欣賞鞋繪本、預設主題框架、開展主題活動、整理主題活動經驗四個步驟。
內容選擇。我園從幼兒的興趣出發,基于對繪本的前期篩選和分析研討,確定了循序漸進的主題發展內容。一是感受鞋文化:了解工藝鞋歷史。我們邀請浦陽鞋藝協會創始人走進幼兒園,講述浦陽工藝鞋的發展歷史,以及申報“中國麻編工藝鞋之鄉”“非遺”的始末;帶領幼兒走進工藝鞋廠 ,參觀鞋史發展陳列室,更加直觀地了解工藝鞋的發展歷史;到各鞋藝企業參觀樣品陳列室、設計間,聽設計師介紹工藝鞋。我們還多途徑收集各種工藝鞋,讓幼兒通過聽、看、摸的方式去體會和感受。二是欣賞鞋之美:我們將欣賞活動分為兩類,一類為來自我們浦陽本土的工藝鞋,讓幼兒欣賞鞋的不同工藝、風格和創意;另一類是閱讀與鞋有關的繪本,如《鞋子大船》《一只鞋》《美麗的芭蕾舞鞋》《紅鞋子》《鞋子秋千》等。三是體驗鞋制作:學習有關技能,知道鞋子由哪些部分組成,體驗鞋子的制作。在這個環節,可選擇的繪本有《踢踢踏踏的拖鞋》《有趣的雨鞋》《旋轉的芭蕾舞鞋》等。四是妙想鞋作品:鼓勵幼兒做小小設計師,發揮奇思妙想,設計、制作自己喜歡的鞋子,進而延伸到為他人設計、制作鞋子,并創想鞋盒。在這個環節,可選擇的繪本有《鞋盒變變變》《動物鞋子船》《小精靈的新鞋子》《百足蟲的襪子鞋》等。五是玩轉鞋游戲:組織各類有關鞋子的游戲,如快樂大腳板、穿大鞋、鞋子大轉盤等,讓幼兒進一步感受鞋趣,并通過活動獲得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六是分享鞋樂會:通過鞋博物館、鞋俱樂部等,給幼兒搭建展示與交流的平臺,如舉辦鞋藝作品展、親子模特秀等,讓他們學會主動訴說自己的故事,傾聽別人的想法,感受分享的快樂。
實施流程。主題活動的有效實施,需要每一位教師積極參與。為此,我們設立了幼兒園三級網絡,全園聯動,自上而下、由下往上,相互配合、支持。一是核心組架構。核心組成員主要負責架構一些核心要素,如主題的建構、整體目標的定位、實踐的把脈等,保障主題活動得以充分開展。二是年段預設。由教研組長組成的主題先導小組開始行動,從各年齡階段幼兒的心理特點、動手能力及興趣出發,選擇相應的繪本進行研磨,并把繪本的精髓或主題以手工作品的方式進行呈現。在選擇主題內容時牢記三原則:幼兒對繪本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有助于促進幼兒的想象力、有助于激發幼兒動手操作的欲望。三是班級生成。主題內容確定后,我們在走廊、樓梯間、閱讀區等處投放“鞋”繪本和“鞋”的手工作品,通過觀察激趣、自主閱讀、教學活動等形式,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作欲望。
實施載體。一是以感受為主的欣賞活動。如參觀鞋廠 ,了解工藝鞋歷史、種類、小故事,欣賞各類鞋的美。二是以介入為主的集體教學活動。主要包括手工技能的學習,如布藝扎染、編織等技能的學習,以及由鞋衍生出來的各類改編、創想活動。改編創想活動主要是有計劃地將各領域進行有效整合,由此展開帶有情境性的設計、想象,以此來激發幼兒的興趣。三是以實踐為主的手工區域活動。區域活動主要是以特色區域為主餐、班級區域為輔食的形式開展與鞋相關的手工活動。特色區域設置在走廊,按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動手能力進行創設,實行共享,幼兒可以自主選擇區域進行手工活動;班級區域則是根據本班幼兒的興趣點或者在活動中生成的主題進行延伸。四是以滲透為主的專題活動。我們以幼兒、家長、教師為對象,基于獨特性、主體性、互動性、游戲性的原則,開展一次師幼鞋藝作品展、一次“創意周活動”,通過前期的活動設計、全員動員,中期的引導參與、組織指導,后期的交流評價、多元展示,充分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在做做、想想、玩玩中感受“鞋藝園”的氛圍。五是以互動為主的親子活動。根據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和家園配合的一致性,我們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了一些專門的親子活動,在活動中構建快樂的“鞋藝”園,讓幼兒感受成長的快樂和幸福。六是以拓展為主的鞋子游戲。設計一系列有關鞋子的體育游戲,如“鞋子踏踏響”“玩轉鞋盒”“快樂大腳板”等,讓幼兒通過各類游戲感受鞋子的玩趣。七是以浸潤為主的環境打造。綜合利用樓梯間、墻面、走廊、欄桿,創設一個富有童趣的鞋天地,讓幼兒浸潤其中。
實施策略。一是閱繪潤美:基于主題,凸顯“美”的環境。給幼兒創設一個溫馨的手工環境非常重要。我們圍繞繪本內容,依據幼兒的興趣點,分階段進行整體和局部的環境創設,潛移默化地激發幼兒的創作靈感。二是引繪展美:巧用繪本,促使“美”中發展。在教學中我們根據繪本所隱含的美術元素進行分析與思考,并注意取舍,依次進行。具體模式如下:幼兒閱讀,理解繪本→尋找元素(繪本中所蘊含的藝術元素)→提升理解(運用各種教學策略讓幼兒進一步理解與感知繪本中的美術表現形式)→創造與表現(以手工特有的表現形式表達與創造)。因此,我們通過三步推進“鞋”之教學活動,分別是精選“鞋”繪本、創想“鞋”教學、展示“鞋”課堂。三是以繪創美:捕捉“哇”時刻,提升“美”的能力。幼兒可以自由穿梭在手工坊區域,根據自己的意愿、想法,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個性化作品。
活動評價是主題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手工教學活動的效果及幼兒手工能力的發展。為此,我們構建了多種評價方式。
作品評價法。主要是通過教師評價、幼兒自評、同伴互評、家長評價等方式進行作品的評價,讓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家長與幼兒之間對作品進行互動與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建議,通過思維的碰撞,激發新的創作靈感。
關鍵事件記錄法。在教師與幼兒進行環境創設、手工教學活動或幼兒自主游戲時,針對幼兒的興趣點、活動過程中生成的問題等進行關鍵性事件的記錄,并開展研討與反思,從而解讀幼兒的真實想法與感受。
幼兒活動記錄法。讓幼兒在活動中進行記錄,是一種對活動進行評價的便利且有效的方法。通過幼兒的記錄,教師能夠了解幼兒制作的興趣點,從而及時對材料進行調整。
促進了幼兒動手操作能力的發展。幼兒喜歡上了手工活動,會自己看步驟圖、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樂此不疲地在手工坊里開展游戲。從不肯動手到樂于動手、積極動手,從不會做到我會做、我要做,幼兒的動手能力大大提高,創作出一件件充滿靈氣的作品。
提高了幼兒的審美能力。發展幼兒的審美能力是手工教育的基本功能。手工活動有助于幼兒積累審美經驗,建立審美標準,形成積極的審美態度。在對作品及環境的感知、表達、創造中,幼兒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審美能力。如在閱讀《百足蟲的襪子鞋》后,有幼兒對自己的襪子進行了創作。
繪本中的藝術教育價值得到了充分挖掘。手工主題活動的開展,使繪本的藝術元素得到了充分挖掘,不僅讓幼兒從繪本中看到一個好的故事,而且在審美、情感、社會性、認知甚至健康等諸多方面獲得了新的經驗積累。如通過《鞋子秋千》繪本中不斷變化的鞋子創意,幼兒意識到原來鞋子還可以做成這么多好玩的東西,從而激發了他們創作的欲望。
(作者單位:杭州市蕭山區徑游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