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時代是多變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學前教育更應該把握教育本質,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前教育是根的教育,我們深知,尊重兒童天性、保護兒童身心、啟迪兒童智慧、磨煉兒童心性是對兒童心智啟蒙和品行培養的必備要求。我園通過開展勞動教育,“以勞啟智、以勞育美、以勞潤心”,實現五育并舉,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實踐中,我們將勞動教育與地方特色文化相結合,開展以“農耕情”“尋找巷子里的勞動工匠”“安慶的細伢子真能干”為主題的特色勞動實踐活動,以地方性凸顯民族性和世界性,為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校堅持“鑄就信仰、培養習慣、放飛夢想”的教育理念,以“學生多元發展”“教師高位發展”“學校特色發展”為辦學思路,努力落實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通過借鑒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創新思維,開發特色課程,推進學校特色發展。在培養學生全球意識的同時增強學生愛國信念,拓寬學生國際視野的同時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基因。我校堅持從教育本質出發,順應新時代發展要求,學習借鑒全球化高質量教育,提高教師和學生的國際化素養,探索人才培養新路徑,完善高品質教育服務體系,踐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眼界格局,提高科學素養,培養擁有家國情懷、世界胸懷的時代新人,持續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我校秉承“專心志,憂天下”校訓,倡導立德樹人教育理念,致力于推行府學文化、紅色文化、院士文化、銘石文化,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國際教育不僅僅是學習外語,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具有全球視野和家國情懷,使他們能在世界舞臺上自信地展示自己,這一理念正是我校特色化國際教育的育人核心。我校深入挖掘國際化學科元素,建立國際化拔尖人才培養體系框架,通過各種平臺幫助學生擴展國際視野。同時,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為學生具備走向社會的競爭力奠基,為培養創新拔尖人才貢獻桂中力量。
教育國際化要從“一體兩翼”思考和切入,一體即以“文化自信”為體,兩翼則是“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幾千年來,人類文明始終沒有停止交流,來往在古絲綢之路上的不同衣著、不同膚色、不同信仰的人相互貿易、相互影響。現如今,“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民胞物與思想在教育中不斷滲透、融入。沒有人能知曉未來的一切,唯有堅守優秀傳統與改革創新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應對未來,教育人更應如此。
我校堅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學生,在國學廣場、眾樂軒、二十四節氣立柱、善園等場景中,充分彰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努力打造“校園可漫步、文化可感觸、景觀可閱讀、教育有溫度”的百年名校。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其中面向現代化是核心。在當前歐美“逆全球化”思潮泛濫的背景下,我國的教育要做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為“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而服務。
我校為培養三個面向的人才,堅持打造“志”文化,以“志存高遠,立志成才”為辦學思想,以“立德、學志、立志、育志、成志”為辦學路徑,以“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展、學會改變”為辦學抓手,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和世界視野,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理想、有擔當、有本領、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國際教育要在夯實第一母語的基礎上實施。雙語學習能使學生擁有更加寬廣、多元的人生發展機遇,讓其人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雖然準母語或第二語言所帶來的影響能使一個人的生存發展充滿更多的機遇,但母語或母語文化更能在一個人長遠的身心及職業發展上起決定性的作用。國際教育要在立足本土的基礎上,汲取西方教育的思想精華,打開人格精神境界格局,此格局便是華夏之志的本土意識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野格局。從這個角度來看國際化教育,更加說明我們的培養目標絕不能僅僅是培養一個“西化”的人,而是要培養有強烈民族認同感、有中國內核的“中西融合”人才,培養能在多元文化與多彩世界里立足的“綜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