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昭霖
(上海市特種設備監督檢驗技術研究院 上海 200062)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和人口老齡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人民更加關注生活品質的提升,政府和社會對老年人的保障問題也愈加關心[1]。由于許多老舊小區的樓房沒有配建電梯,給住戶帶來諸多不便,解決老年人上下樓的民生問題成為各級地方政府的頭等大事[2]。因此,近年來老舊多層樓房加裝電梯的呼聲高漲,中央和各地政府陸續出臺了多項政策文件,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鼓勵、支持老樓加裝電梯,并多次將其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出臺了相關實施辦法和補貼政策,全面開展此項工作。
由于故障、停電等因素導致電梯困人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發現超過一半的乘客會出現手足無措,甚至強行扒門的現象,這反而帶來了很大的安全隱患,所以電梯內設置一個能有效與外界聯系的報警裝置尤為重要。
依據GB/T 7588.1—2020《電梯制造與安裝安全規范 第1 部分:乘客電梯和載貨電梯》[3]和TSG T7001—2009《電梯監督檢驗和定期檢驗規則——曳引與強制驅動電梯》(含第1 號修改單、第2 號修改單和第3 號修改單)[4]要求:
1)為使乘客能向轎廂外求援,轎廂內應裝設乘客易于識別和觸及的報警裝置。
2)該裝置的供電應來自GB/T 7588.1—2020 中5.4.10.4 要求的緊急照明電源或等效電源。
3)該裝置應采用一個對講系統以便與救援服務持續聯系。在啟動此對講系統之后,被困乘客不必再做其他操作。
4)如果電梯行程大于30 m,在轎廂和機房之間應設置GB/T 7588.1—2020 中5.4.10.4 述及的緊急電源供電的對講系統或類似裝置。
原理:轎廂內的緊急報警信號通過布置在井道內的隨行電纜傳輸至機房內的主機,然后通過一根長距離的通訊線與監控中心的主機實現互通,如圖1 所示。

圖1 有線緊急報警裝置通信原理
優點:采用有線連接方式的信號穩定可靠、衰減少、噪音小,在使用過程中不會產生費用。
缺點:對于已經建成的老舊小區來說,布線比較麻煩,無法挖坑鋪管或穿墻過壁來埋設電纜,施工安裝難度和人工成本較高;如果小區內有多臺加裝電梯且分布較散,線路需求量會更大,而且連線通話的接口上有數量的限制;在布線過程中往往多種設備的線路會放置在一起,會存在線路之間的干擾,影響通話質量;在后期長時間的使用過程中,線纜會發生老化和損壞現象,不易發現故障,維修時需重新布線,維護成本較高。
模擬和數字型無線緊急報警裝置是一種雙向移動通信工具,在不需要任何網絡支持的情況下就可以通話,依靠無線信號傳播,沒有話費產生,適用于電梯轎廂內部同外界溝通的場景。
原理:模擬通信技術是將儲存的信號調制到對講機傳輸頻率上,采用頻段控制發射和接收。數字通信技術則是將語音信號數字化,以數字編碼形式傳播,即對講機傳輸頻率上的全部調制為數字,如圖2 所示。
優點:無須布線,大量節約了昂貴的材料和施工成本,不會因鋪設線路而對老舊小區的樓房及道路造成破壞,施工極為簡單、周期短、見效快;降低了后期由于線路故障、老化等因素而帶來的維護成本;并可以實現小區內多部電梯無線聯網通訊;監控中心位置可以根據需要任意調整,不受線路制約。
缺點:設備價格較高、信號抗干擾及穩定性差,容易受到周圍環境(比如信號接收器擺放位置、雷雨天氣等)的影響;而且受距離限制,老舊小區的值班室如果超過一定的范圍則無法使用。
采用模擬信號(例如FM 調頻信號)傳輸雖然價格便宜,但容易受到其他無線對講信號的干擾,靜噪聲較大,而且值班室不能顯示具體哪一部電梯呼叫。而采用數字無線傳輸模式通話清晰,抗干擾能力強,主機顯示豐富,能顯示單元號、電梯號。
原理:需要購置一張SIM 卡插入主機,利用GSM(移動或者聯通)和CDMA(電信)網絡,將轎廂內的呼救信號轉化為無線電話,呼叫IP 運營商系統號碼,IP 運營商系統根據網關號碼,轉接到預存的值班室電話號碼或指定手機發出求救號,可實現電梯被困人員及時與外界聯系,如圖3 所示。

圖3 網絡型無線緊急報警裝置通信原理
優點:與傳統的模擬和數字無線報警裝置相比,網絡型無線報警裝置前期投入成本低、信號強、無干擾;沒有距離限制,可實現千里之外的通話;可連接無限量的電梯臺數,即幾個小區可合并一個值班室,減少人力和物力成本;可存儲多組號碼,當第一組號碼(一般為值班室)無人值守時,可依次序向后續設置的電話號碼或指定手機發出求救信號(值班室不再保證需要24 h 有人值班),確保電梯被困人員能與外界通訊。
缺點:由于使用手機網絡,使用過程中需要續費,后續成本較高,尤其對于老舊小區加裝的電梯而言,存在不能及時續費導致停用的風險。
明確電梯的使用單位和落實管理責任是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的一項重要內容,很多老舊小區是無人管理的三無小區,電梯安裝好以后,沒有考慮后續的管理和維護,使用過程中故障率較高,如果轎廂內的緊急報警無人接聽容易引發被困乘客的安全事故[5]。相比于新建小區統一接到門衛或監控室,并由物業安排人員接聽,老樓加裝電梯的救援服務機構落實比較困難,情況復雜多樣。老樓加裝電梯發展至今,緊急報警裝置的管理通過不斷的摸索形成了以下幾種方式:
1)物業負責制。轎廂內緊急報警裝置的救援服務機構設置在小區門衛或者監控室,委托物業安排人員負責接聽。這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管理方式,無論是通過有線還是無線傳輸兼能實現,設置方式多樣,而且物業對電梯的管理比較專業,經驗豐富。但對于老舊小區來說,物業管理水平普遍較低,門衛管理員往往一兼多職,導致求救電話無人接聽。因為需要承擔管理責任,物業公司每年會收取一定的費用,不確定因素較大。
2)政府負責制。由于很多老舊小區沒有物業,或者因管理費用太低,物業拒絕接手。為滿足電梯緊急報警裝置接聽的托底保障要求,小區所屬的社區居委會承擔了電梯安全管理責任,救援服務機構被設置在居委辦公室。但居委會因節假日或者下班時間導致救援電話無人接聽,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3)代建公司負責制。很多業主全權委托代建公司負責樓棟內的電梯的安裝和管理,在前幾年質保期內,電梯緊急報警裝置由代建公司負責接聽。由于在小區內沒有永久固定的辦公場所,報警信號往往通過網絡型無線信息技術轉接到預存的代建公司的值班室電話號碼或指定負責人的手機上。作為一種臨時性的應付措施,雖然滿足了監督檢驗要求,一旦質保到期代建公司撤出,對于老舊小區來說很難再重新進行落實。
4)電梯企業負責制。很多電梯制造單位和維保單位設有24 h 救援服務中心,轎廂內緊急報警信號可以通過網絡型無線信息技術進行傳輸,對于管理薄弱的老舊小區而言,基本可以保證求救信號被及時接聽,并安排相關負責人釋放被困乘客。但很多電梯企業更愿意以輔助的方式負責緊急報警電話的接聽(即作為第二級或第三級救援響應),而不是作為加裝電梯的使用管理單位落實相關安全主體責任。另外,免保到期后如果更換維保單位,需及時調整預設的電話號碼。
5)業主自我負責制。由于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有不少老樓加裝電梯安裝完成以后,緊急報警裝置設置在一樓候梯廳的公共位置或者某一位業主家中,由業主們負責緊急報警電話的接聽,且履行了經樓棟內每戶出資業主簽字同意,并簽署相關聲明和承諾書的程序。但在電梯的實際使用過程中,幾乎很少會有業主一直守候在一樓電話機旁邊,也不能保證業主家里一直有人,而且參與的業主大多是年過六旬、沒有相關專業知識的老人,導致緊急報警裝置成了擺設,也不利于后續的管理責任追究。一旦房屋出售產權關系出現變更,相關的申明和承諾就會失效。如果將來有物業或其他管理單位接手,電梯緊急報警裝置可能需要重新排設,相關的費用很難再次籌集,留下了較大隱患。
6)保險公司負責制。采用“保險+服務”管理模式,聘請第三方的保險公司代為履行電梯的管理職責。鼓勵加裝電梯所有權人購買電梯使用管理保險,并委托承保的保險公司負責緊急報警裝置的接聽。推行電梯責任保險制是落實電梯主體責任和職責分工,提高管理有效性以及做好電梯事故善后處理的重要措施,用商業化手段實現責任風險轉移,防止相互推諉的現象發生,增強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抵抗事故風險的能力,有利于社會穩定。但每年需繳納相對昂貴的管理費,在老舊小區推廣有一定的難度。
綜上所述,老樓加裝電梯緊急報警裝置的設置和管理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若是僅僅為了應付檢驗和抽查,容易流于形式或成為擺設。如何抓住老樓加裝電梯安裝時各方面資源相對充足的“紅利”期,建立長效的管理機制,使緊急報警裝置真正服務于電梯安全,已成為當前加裝電梯的關鍵問題之一。
應用網絡型無線緊急報警技術實現多組電話號碼并存,由物業作為第一級響應救援服務機構,電梯制造單位和維保單位作為第二級、第三級輔助機構,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模式。該模式既能充分保障救援電話被及時接聽,還能解決后期設備維護難、老舊小區無門衛或監控中心距離遠、加裝電梯品牌多樣等難題。需注意的是,相關單位和負責人應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保證后續電梯使用過程中SIM 卡得到及時續費,并進行嚴格落實和監督。如果資金允許,應積極推行電梯責任保險制,為電梯安全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