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坤
摘 要:當代人工智能發展日益復雜并擁有一定自主決策能力,其道德責任歸屬問題在當代備受關注。由于,目前人工智能的決策和行為完全基于預設的算法和輸入的數據處理,它們沒有人類一樣來理解或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和倫理標準,其道德歸屬主要由制造者和使用者承擔。盡管,人工智能的道德歸屬還面臨一系列的其他挑戰,相關方應從法律和倫理對策入手應對這些挑戰。
關鍵詞: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道德責任 人工智能道德責任歸屬
1 引言
人工智能(AI)的道德責任是指人工智能在執行任務或做出決策時,可能對個人、社會或環境產生的影響,以及其應負的責任。這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的決策是否公正、是否尊重個人隱私、是否有可能造成傷害等。這種責任的提出是在人工智能發展日益復雜和擁有一定自主決策的背景下提出的,特別是強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超級人工智能)在不遠的將來呼之欲出之際,確保人工智能的未來設計、應用能夠符合道德和倫理標準,防止其可能的負面影響。這需要我們建立關于人工智能發展的前瞻性道德思維,也是在這個時代檢視人工智能道德責任歸屬問題的窗口期。毫無疑問,關于人工智能的道德責任歸屬的問題是當代必然面臨的重大科技倫理問題[1],當一個人工智能系統做出決策或采取行動導致了某種結果,特別是當這個結果對個人或社會產生了負面影響時,需要明確誰應該為此負責。首先,明確道德責任歸屬有助于防止責任的推諉,保證道德問題能夠得到妥善解決。如果沒有明確的責任歸屬,可能會出現責任推諉的情況,導致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受害者無法得到應有的賠償。其次,明確道德責任歸屬有助于提高人工智能的道德和倫理標準。如果制造者、使用者或其他相關方知道他們可能需要為人工智能的行為負責,他們可能會更加謹慎,更加注重人工智能的道德和倫理設計。最后,明確道德責任歸屬有助于推動相關法律和規定的制定。當我們明確了誰應該為人工智能的行為負責后,法律和規定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制定,為處理相關問題提供法律依據。因此,探討和明確人工智能的道德責任歸屬,對于保護個人權益,維護社會公正,以及推動人工智能的發展與應用都具有重要意義。
2 人工智能的道德責任與歸屬問題
與人類之前傳統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相較,人工智能帶來的道德責任歸屬問題是前所未有的。傳統技術主要體現為工具,它的產生的責任后果與作為決策者、行動者的人是直接相關。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使其自主性使決策和行動與人日益分離,也就是說,“人工智能有著獨特的自主性、能深度參與人的決策和行動”。[2]人工智能的自主性體現為其決策過程建立在一系列復雜的算法和大數據處理的基礎上,尤其是人工智能其核心算法和模型作為一個黑箱子時,其決策就具有“黑箱性”,會出現難以被解釋、難以分析其背后的因果關系問題,人工智能在算法、數據處理處于偏狹時難免會導致決策、行動引發一系列公平性、侵犯個人隱私、安全等各種問題。
例如,如果一個人工智能系統在處理工作申請或貸款申請時,其決策過程中會基于以往有限數據的處理引發偏見問題,可能會導致某些群體被不公平地對待。一些人工智能系統還可能需要收集和處理大量的個人數據,如果這些數據被濫用,可能會侵犯到個人隱私。人工智能自動駕駛汽車在做出決策時,如果其決策在當下是錯誤,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安全事故。因此,人工智能的決策過程與道德責任密切相關。一方面,我們迫切需要確保人工智能的決策過程公平、尊重個人隱私,并且能夠確保安全等,并在設計和使用人工智能時,充分考慮到這些道德因素,確保人工智能的決策過程符合道德和倫理標準。另一方面,我們又不能完全確保人工智能的決策完全可信、可靠、可解釋,其帶來的道德責任歸屬問題又難以避免。
目前,人工智能的道德責任與人類的道德責任有一定的本質差別。人類的道德責任則基于自我意識和自主的道德判斷。我們可以理解和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可以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可以根據一般的道德和倫理標準去調整自己的行為。人工智能盡管具有強大的算力、算法和大數據處理功能,但是人工智能在未突破智能“奇點”前仍不像人類具有自我意識和進行自主的道德判斷。人工智能的行為和決策完全基于預設的算法和輸入的數據,它們沒有人類一樣的智能來理解或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和倫理標準。從這一點而言,人工智能本身無法為自己的決策和行動負責,但是人工智能的制造者和使用者可以對其行為負責。這種溯源方式的道德歸屬思維,會導向人工智能的制造者和使用者需要對人工智能的決策和行為負責。至于這二者道德責任歸屬的如何分配,應根據是是制造責任歸屬占主導,還是應用者占主導來具體分析劃分責任歸屬。當將來人工智能突破智能“奇點”,超級人工智能到來的時代,其道德責任歸屬與人類不會有本質差異,我們面臨的問題將是本著“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原則,加強人工智能的道德程序設計和研發,其權利問題將是嶄新的倫理話題。
3 人工智能的道德責任案例與歸屬考察
對于當前日新月異發展和應用的人工智能技術無法逃離道德責任及歸屬問題是我們考察的重點。以下結合兩個典型案例進行考察分析。
一個著名的案例是關于人工智能在招聘過程中的應用。一家大型科技公司開發了一款人工智能工具,用于篩選簡歷并預測候選人的工作表現。然而,這款工具在決策過程中出現了性別偏見的問題。因為它的訓練數據是基于過去的招聘決策,而這些決策中存在著對男性候選人的偏好,所以這款工具在篩選簡歷時,也傾向于選擇男性候選人。這個案例顯示了人工智能決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招聘不公平這一道德問題。盡管人工智能工具本身沒有意識,但是由于其訓練數據的偏見,它的決策過程可能會導致不公平的結果。
另一個具體的案例是2018年美國亞利桑那州發生的自動駕駛汽車致命事故。在這起事故中,一輛Uber的自動駕駛汽車撞到了一名行人,導致行人死亡。這是自動駕駛汽車首次導致人員死亡的事故。在這起事故中,道德責任的歸屬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一方面,有人認為Uber作為自動駕駛汽車的使用者,應該對此負責。因為他們在測試自動駕駛汽車時,沒有采取足夠的安全措施。另一方面,有人認為自動駕駛汽車的制造者也應該負責。因為他們的自動駕駛系統在面對行人時,沒有做出正確的決策。這個案例顯示了人工智能道德責任歸屬的復雜性。在這種情況下,道德責任可能需要由多個方面共同承擔,包括使用者和制造者。這就需要我們在面對人工智能的道德問題時,能夠全面地考慮責任歸屬,以確保問題能夠得到妥善解決。
針對以上兩個典型案例案例。我們認為,制造者在人工智能的道德責任歸屬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制造者是人工智能的創造者,他們設計和編程人工智能的決策和行為過程。他們需要確保、負責人工智能的決策和行為過程符合道德和倫理標準。
首先,制造者需要負責人工智能的設計。他們需要確保人工智能的設計不會導致不公平、侵犯隱私或安全問題。例如,他們需要確保人工智能的決策過程不會有偏見,人工智能的數據收集和處理過程不會侵犯個人隱私,人工智能的行為不會導致安全問題。其次,制造者需要負責人工智能的測試和改進。他們需要通過測試來檢查人工智能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和倫理標準,如果發現問題,他們需要及時進行改進。最后,制造者也需要負責人工智能的后期維護和更新。他們需要定期檢查和更新人工智能,以確保其行為始終符合道德和倫理標準。因此,制造者在人工智能的道德責任歸屬中起著關鍵的作用。他們需要負責人工智能的設計、測試、改進和維護,以確保人工智能的行為符合道德和倫理標準。
使用者在人工智能的道德責任歸屬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使用者是人工智能的操作者和應用者,他們的行為和決策直接影響著人工智能的行為結果。
首先,使用者需要對他們使用人工智能的方式負責。他們需要確保他們的使用不會導致不公正、不道德或危險的結果。例如,如果一個人工智能系統被用來進行欺詐活動或侵犯他人隱私,那么使用者應該為此負責。其次,使用者需要對他們使用的人工智能系統的選擇負責。他們應該選擇那些經過充分測試、符合道德和倫理標準的人工智能系統。如果使用者選擇了一個有已知缺陷或問題的人工智能系統,那么他們可能需要為由此產生的問題負責。最后,使用者也需要對他們使用人工智能的目的和結果負責。他們需要確保他們使用人工智能的目的是合法和道德的,他們也需要對他們使用人工智能產生的結果負責。因此,使用者在人工智能的道德責任歸屬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需要對他們使用人工智能的方式、選擇和結果負責,以確保人工智能的使用是道德和負責任的。
此外,社會在人工智能的道德責任歸屬中也有其不可忽視的角色。社會包括政府機構、立法者、監管者、教育者和公眾等,他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對人工智能行為進行監督和引導的體系。
首先,政府和立法者需要負責制定和執行相關的法律和政策,以規范人工智能的開發和使用。他們需要確保這些法律和政策能夠保護公眾的權益,防止人工智能的濫用,并鼓勵道德和負責任的人工智能開發和使用。其次,監管者需要負責對人工智能的行為進行監督。他們需要確保人工智能的行為符合法律和道德要求,如果發現問題,他們需要及時采取行動,防止問題的發生和擴大。教育者則需要負責對公眾進行教育,提高公眾對人工智能的理解和認識,幫助公眾理解人工智能的道德責任[3],以及如何道德和負責任地使用人工智能。最后,公眾也有責任參與到人工智能的監督中來,他們需要關注人工智能的發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以促進人工智能的健康發展。
因此,社會在人工智能的道德責任歸屬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社會需要通過法律、監管、教育和公眾參與等方式,共同確保人工智能的道德和負責任的開發和使用。
4 道德責任歸屬的挑戰與對策
目前,人工智能的道德責任歸屬中,我們還面臨著一些其他挑戰:
1. 定性問題:人工智能的復雜性和不可預測性使得責任歸屬的定性變得困難。例如,如果一個人工智能系統在沒有明顯的編程錯誤的情況下做出了有害的決策,我們應該怎么確定責任?
2. 法律框架問題:當前的法律框架可能無法適應人工智能帶來的新問題。例如,我們的法律是在處理人工智能的責任問題時出現新情況、新問題,我們需要哪些立法和規定來處理這些?
3. 技術發展問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可能會帶來新的道德問題,這可能會對責任歸屬提出新的挑戰。例如,隨著人工智能的能力越來越強,它可能會做出越來越復雜的決策,這可能會使責任歸屬變得更加復雜,其決策可能不符合我們的道德常識或具有一定的爭議性,該如何處理?
4. 公眾的理解問題:公眾可能對人工智能的工作方式和潛在的道德問題缺乏理解,這可能會影響到責任歸屬的判斷。例如,如果公眾不理解人工智能的決策過程,他們可能會錯誤地歸咎于錯誤方。
這些挑戰需要人工智能設計者、制造者在設計、使用和監管人工智能時,進行充分的考慮和應對。
對于道德責任歸屬的挑戰,我們可以采取以下的法律和倫理對策:
1. 完善法律框架:我們需要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和政策,特別是具有一些前瞻性的法律法規,以適應人工智能帶來的新問題。這些法律和政策應該明確規定人工智能的責任歸屬,以便在出現問題時,我們可以明確知道誰應該負責。
2. 引入倫理指導:我們可以引入倫理指導,以指導人工智能的開發和使用。這些倫理指導應該包括公平、尊重隱私、安全等原則,以確保人工智能的行為符合道德和倫理標準。
3. 提高公眾的理解:我們需要通過教育和宣傳,提高公眾對人工智能的理解。這可以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方式和潛在的道德問題,以便他們可以做出更好的判斷。
4. 建立監管機制:我們需要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以監督人工智能的行為。這個機制應該包括定期的審查和評估,以確保人工智能的行為始終符合法律和道德要求。
通過這些對策,我們可以更好地應對道德責任歸屬的挑戰,以確保人工智能的道德和負責任的開發和使用[4]。
5 結論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其決策和行為的影響日益深遠,涉及到個人、社會乃至全球的各個方面,其重要性、迫切性越來越日益凸顯。在這種情況下,明確人工智能的道德責任歸屬,對于保障公眾權益,維護社會公正,促進科技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因此,人工智能的道德責任歸屬是不能回避的重要問題,需要我們共同探討和更進一步深入探討研究。
對于未來的研究方向,其一,要深入研究人工智能的道德責任歸屬:盡管我們已經開始探討這個問題,但是由于人工智能的復雜性和快速發展,我們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需要研究更多的案例[5],理解在不同情況下責任歸屬的具體情況,也需要研究如何在法律和倫理上明確和規定責任歸屬;其二,研究人工智能的道德和倫理設計:我們需要研究如何在設計和開發人工智能時,考慮到道德和倫理因素。這包括如何避免偏見,如何保護隱私,如何確保安全等;再者,研究人工智能的監管和公眾參與:我們需要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以監督人工智能的行為,也需要研究如何讓公眾參與到人工智能的監督和決策中來,以保證人工智能的發展更加透明和公正;最后,研究人工智能的教育和培訓:我們需要研究如何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公眾和專業人士對人工智能的理解,以便他們可以更好地使用和監管人工智能。
通過這些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處理人工智能的道德責任歸屬,以確保人工智能的道德和負責任的發展[6]。
本文系2023年度新鄉市社科聯調研課題《人工智能倫理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為:SKL-2023-229),河南工學院高層次引進人才科研啟動基金資助項目“倫理學視角下人的概念”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KQ1842)。
參考文獻:
[1]朱喆,張北斗.馬克思主義視域下人工智能道德主體地位辯識[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21(06):5-9.
[2]未來論壇.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未來視角[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23:2.
[3]徐曉雯,張秀婷,王夢迪.人工智能對女性就業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21,36(05):150-156.
[4]孫立會.人工智能之于教育決策的主體性信任危機及其規避[J].電化教育研究,2023,44(03):21-27+43.
[5]周靚,張志強.淺析鄉村振興戰略中農村發展經濟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場景應用及養老機制[J].今日國土,2023(Z1):48-50.
[6]楊明歡,鐘柏昌,劉曉凡.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中學生的必備品格培養與評價研究[J].教育信息技術,2023(04):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