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云華
摘 要: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高職院校教育發展的需求和標準也在不斷提高,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難以滿足實際需要,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亟待出臺。在這樣的背景下,“崗課證賽”四融通模式應運而生,在高職院校教育中受到廣泛關注和推廣。本文旨在通過分析該模式的沿革和發展、開發具體步驟,結合《汽車電器原理與維修技術》課程內容,為相應課程資源開發提供參考,促進我國教育體系進一步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崗課證賽 四融通 課程資源
1 引言
“崗課證賽”四融通模式起源于職業教育實踐,它是以崗位需求為導向,將課程教學、職業資格證書、技能競賽等因素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通過該模式,教育者可以根據崗位需求和行業標準,進行有針對性的課程設計和資源開發,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提高教學質量,相比于傳統模式而言更符合當前我國人才培育的實際需求。
2 “崗課證賽”四融通模式的歷史沿革和課程發展
2.1 “崗課證賽”四融通模式的歷史沿革
“崗課證賽”四融通模式起源于職業教育領域對于實踐性教學方法的探索。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企業對于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不僅需要人才具有良好的理論知識功底,更需要其具備扎實的實踐技能。故而,在涉及汽車電器原理與維修技術等高職院校職業技能課程時就離不開對學生實操能力的培育。以此為前提,在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等文件指導下,逐漸實現將職業崗位需求、課程教學、技能證書、技能競賽等多方面因素有機融合、形成“課崗對接、課證融合、課賽融通”的綜合性課程教學模式。至今,該模式已成為職業教育領域的重要教學模式之一[1]。
2.2 “崗課證賽”四融通模式課程資源的開發方向
課程資源開發的目的在于為國家培養符合國家職業資格標準、具有創新和技術應用能力、理論功底扎實、與行業需求高度適配的專業人才,其課程資源的開發由此有著鮮明的市場導向、政策導向特征。在這一模式下,教育機構、政府、企業等市場主體協調合作,提出了大方向上統一、細節多元化的要求。這就使得課程資源開發需要兼顧學生、行業、政策等要素,在內容設計上需要具備理論價值,并留出足夠的空間培育學生的實踐技巧,在人才規格上便于人才獲取職業資格認證、符合國家對該行業人才的具體要求,同時緊跟行業中新技術、新理論的發展趨勢進行更新,確保學生掌握的技能滿足未來行業的需要。
3 “崗課證賽”四融通模式課程資源開發的優勢和具體步驟
3.1 “崗課證賽”四融通模式課程資源開發的優勢
“崗課證賽”模式的核心是以職業崗位需求為導向,將崗位技能標準、課程標準、職業資格證書標準和技能競賽標準相融合使課程教學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對人才培養的作用。具體到汽車電器原理與維修技術課程,當前新能源汽車、汽車電器領域發展迭代逐漸加速,市場對于該領域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在急劇增加,傳統的教學模式和課程資源滯后于市場實際,所培育的人才需要經過一定時間的再學習、再培訓才能順利融入行業,一定程度上成為了行業發展的限制。而“崗課證賽”四融通模式的實質在于將學生的技能組和知識體系與市場需求對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能明確自身的職業定位,有針對性地提升自身技能,以此提高學生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同時,憑借人才培育規格符合國家技能標準的優勢,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完成職業技能的掌握和認證,這樣既擴大了職業人才的儲備,也為企業提供了經過權威認證、取得技能資格證書的人才,縮小了企業用人與教育培訓的間隙。另外,從學生綜合能力的方面來說,“崗課證賽”所引入的技能競賽要素既可以調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破解傳統教育模式中學習容易淺嘗輒止的難題,提高人才整體的創新能力和技能應用水平,還可以通過實操有效檢驗教學效果,推動教學方法的改革和教材的更新。
3.2 “崗課證賽”四融通模式課程資源開發的具體步驟
課程資源開發,首要的步驟在于明確教學目標,即需要培育什么樣的人才,只有回答好這個問題,才能夠為后續課程資源開發提供清晰地方向、奠定良好的基礎。具體來說,要以崗位為目的、職業資格認證與相關賽事為引導,構建具有指向性的課程體系,以此保障所培育的專業人才質量。立足對行業發展趨勢、學生群體目標崗位的技能需求、業內企業在行業鏈中所處位置等進行深入研究,綜合專業技能、優勢品質和職業道德等內容構建針對性的課程資源體系,以確保課程內容與實際需求的緊密結合。其次,圍繞崗位職業技能證書標準進行梳理,按照核心職業資格認證、基本從業能力資格認證、相關延伸職業資格認證的分類,及初級、中級、高級的次序優化課程資源的漸進性,形成扎實培育學生初級能力、進而培強學生中級能力,具有高級發展潛力的系統性課程資源,實現引導學生通過在學習中按序取得相應的初級、中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提升能力的目標。之后,進一步完善依托崗位需求和職業資格認證的職業技能競賽相關設計,將行業具有權威性的技能競賽規則、要求、考察技能等方面進行總結比對,提取與資格認證和崗位需求緊密相關的部分,將其整合到課程資源體系之中。最后,基于以上對崗位、賽事與認證相關的梳理與比對,最終形成課程資源開發體系的大綱、具體內容和目標,采取影音資料、教材、實踐課程等多元化的手段完善并通過課本、學習平臺等載體上傳。
在完成課程資源開發之后,同步對“崗課證賽”四融通課程資源的使用和成效進行評估追蹤,根據學生學習進度和反饋、企業招錄情況與對學生的評價等情況形成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依據評估評價結果對課程資源體系落實動態優化和更新,提升課程資源開發的持續性和長期效能[2]。
4 “崗課證賽”四融通模式課程資源開發的難點和對策
4.1 開發過程中存在的難點
“崗課證賽”四融通模式課程資源開發現階段依然面臨著一系列的難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作用的發揮。具體到汽車電器原理與維修技術領域,主要的難點在于一是由于其涉及的專業技術和市場需求迭代快速,具有復雜的產業鏈和行業體系,其對于人才所具備能力與素質的需求也從而具有相當的多樣性與變化性,要求課程資源始終維持高強度的更新和動態優化,以適配和適應市場實際,而資源和學生的精力的有限性與課程資源體系的迭代速度之間產生了矛盾。二是汽車電器原理與維修技術課程具有相當的專業性,又十分重視通過實踐運用,而各個細分領域的需求又不完全一致,難以面面俱到,為課程資源開發的側重點設置提出了挑戰。三是校企聯動相對不足。汽車電器原理與維修技術在行業鏈企業上具有很大的差異性,相關企業特別是研發相關企業與職業院校的合作尚有提升空間,進而導致課程資源開發相對滯后,同時引發了學生在企業內實踐機會相對不足的問題,使得課程資源開發更難獲得有效的評估結果,利用價值降低。
4.2 應對難點的策略和對策
一方面,探索引入技術手段拓展課程資源開發的潛力,如運用信息技術構建在線教學、虛擬實驗室、VR操作間等平臺,擴大教學資源的覆蓋面,降低多元主體參與課程資源體系構建的難度,提高利用效率,同步加強與相關領域位于前列的企業交流合作,深入解讀汽車電器領域行業發展趨勢,加強對崗位需求的把握和預測,提前將相應內容和行業熱點納入到課程資源開發范疇,以此應對快速發展的需求,提升課程資源的長期效能。另一方面,加強引入相應領域高質量人才參與課程資源開發體系設計的力度,組合使用大數據等手段提高課程資源評估評價的有效性,以充分提升相應領域課程資源開發的綜合效能。同時,要敢于打破傳統的課程體系安排,綜合專業課程要素有機融合從業所需的技能組,基于“課、證、賽”融合理念強調要素之間的互相促進[3]。
5 《汽車電器原理與維修技術》課程資源開發過程案例
5.1 調研梳理“崗賽證”實際作為課程資源開發基礎
某地以汽車行業為當地發展重要組成部分,在行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當地職高院校培育能力不足的問題凸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入駐和本地企業的發展,由此,當地政府牽頭組織了對高職院校相關課程的研究和課程資源開發項目,旨在進一步加強本地高職院校人才培育能力,為行業發展提供更好支持。
在課程資源開發之前,由團隊對當地汽車電器研發、制造和維修行業企業及崗位、從業人員進行充分的調查,統計其各個領域和層級的崗位從業人員、技能和綜合素養需求,提取其中招錄條件符合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崗位重點考察,以了解崗位職責、專業技能需求及發展趨勢、人才缺口等內容,結合如汽車電器維修工、汽車機械維修工等核心與延伸職業資格認證考試要求,評估得出各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對于崗位的重要程度和發展潛力,并以此為依據為課程資源體系設計符合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初級、中級標準的科學側重點。另外,羅列與該專業相關的職業技能競賽項目,如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汽車機電維修賽項等,詳細分析競賽所需要的知識點、技能點與競賽內容、規則,完整把握相應行業在不同區域、時間節點的發展情況,并對發展方向與需求做出科學預測。
5.2 精準掌握當前專業課程體系現狀
根據汽車電器原理與維修技術領域的現有教材可以發現,主要分為汽車所用的電源、起動機及常見車型的照明信號系統、輔助電器系統等內容的工作原理,其中常見車型以傳統車型為核心,技能內容則包括工作原理、檢查維護等,對當前新能源汽車電器、相應設備的拆裝更換等內容設計不足。另外,在現有課程體系上,對學生的理論知識講授主要依托教材和模具,對實踐技能的培育則集中于校內實踐,所采用的教具也同樣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由此,基于對企業、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職業技能競賽知識點的梳理和對當前專業課程體系現狀的評估可以得出,現在的課程資源難以滿足實際需要。以此為前提,要加快推進構建包含汽車電器原理與維修技術領域在內的職高院校優質課程資源的綜合開發[4]。
5.3 設計多元課程資源
根據課程資源開發標準和當前教學實際情況,最終決定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確定了課程資源開發大綱和細則,并據此確定課程資源開發范圍,包括對教材進行更新、新增影音資料等微課、包含3D互動模型的課件等,并為當地具備條件的職高院校引入VR技術建立虛擬實驗室作為試點,通過多終端學習平臺作為載體。在課程資源初步開發完成后,進一步引導高職院校綜合技術力量和人才力量針對課程資源所需的基礎設施和配套進行完善,以確保所開發的課程資源能夠得以利用,提高其實用價值。另外,進一步提出和深化“企業進校園”等模式,實現“一校多企”聯動,建立校內現代職業化實訓基地,以任務驅動的思路構建模塊教學、崗位實踐的體驗課程,為學生提供切身感受崗位的機會。
5.4 開發要點和結果評估
為課程資源開發成效評估引入從業企業、政府相關部門、高職院校、學生等多元主體,在開發過程、教學實際與長期效能上暢通反饋渠道、形成有效追蹤,實現多元主體有效聯動,獲取對課程資源的科學評估結果,并以此為依據實現課程資源的動態更新優化,提高其長期效能。在開發要點方面,該地充分注重《汽車電器原理與維修技術》課程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平衡,合理排布課程資源簡易、中等、較難的內容和延伸知識,以及理論知識與實踐的比例,確保充分適配當前行業發展實際、覆蓋工作原理和實際維修技術、操作流程。在課程資源開發過程中,分階段對學生現實情況和需求、高職院校整體水平進行考核,統籌學生興趣與需求、行業需要和教育標準,形成差異化的汽車電器原理與維修高職院校細分體系,產出在同一領域具有較強綜合素養、具備獨特優勢的技術人才,確保學生能夠養成高度的市場競爭力。在課程資源表現形式上,積極結合先進教學方法、理念和工具,實現表現形式的創新,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創新精神,培育其在相應領域從業并深耕的積極性,并通過“我為教育提建議”、行業技能交流等方式引導其再度參與到從業經驗分享和課程資源拓展之中,以進一步提高汽車電器原理與維修領域課程資源開發的質量。最終,該地有效構建了高質量的課程資源體系,以此提高了當地職高院校人才培育的質量,為本地行業發展提供了重要人才助力,實現了教學質量提升的目標[5]。
6 結語
在21世紀的教育改革中,職業教育與技術教育占據了關鍵地位。尤其在技術快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背景下,“崗課證賽”四融通模式應運而生,為職業教育的課程資源開發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該領域的研究具有長期性和持續性,影響深遠,需要多元主體進一步形成協調聯動,深入探索更有效的課程資源體系構建,為我國長遠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強助力。
2022年邵陽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崗課證賽”四融通的課程資源開發——以《汽車電器原理與維修技術》課程為例”(編號:JG202215)。
參考文獻:
[1]黎永鍵,陳述官.高職汽車專業“崗課賽證融通”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7(04):75-81.
[2]黃彩娟.“崗課證賽”四融通的課程資源開發——以《新能源汽車充電設備裝調與檢修》課程為例[J].專用汽車,2021(11):91-93.
[3]任瑞娜.高職英語“崗課證賽”融通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以運城職業技術大學為例[J].西部學刊,2020(20):86-88.
[4]曾天山.“崗課賽證融通”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實踐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No.768(08):5-10.
[5]沈娟,王坤.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政策執行進展、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No.778(18):5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