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傳寶

步入廣東省梅州市一些村落,至今仍可見眾多錯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客家圍屋,大多依山麓逶迤而建,各自成幢又相互守望,成為梅州客家文化特有的符號。經過普查,有“世界客都”之稱的梅州,是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實驗保護區,至今保存有中國傳統村落78個、國家級古村落5個、中國歷史文化名街1條、中國歷史文化名鎮4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6個、大大小小客家圍龍屋6000多座,這些古建筑遍及全市各個角落,一般都有兩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歷史,無不承載著濃厚的客家文化。
為守住梅州古建筑“筋骨肉”,傳承客家文化“精氣神”,近年來,梅州市非常重視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做好保護和利用兩篇文章,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修舊如舊、建新如舊,探索出傳統村落與文化、生態、產業等綜合資源聯動發展的“梅州樣本”,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不少非遺項目和產業已成為推動梅州加快振興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引擎之一。
強化理念 構建長效機制
傳統村落承載著歷史和文化,鐫刻著一個民族的記憶,是一個國家引以為豪的文化資本。近年來,梅州為了更好地保護傳統村落,除了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還制定出臺了《梅州市保護客家古民居的若干意見》《梅州市保護歷史建筑的實施意見》和地方《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制度》《文物保護工作意見》《加強文物保護管理工作實施方案》《傳統村落保護整體實施方案》《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機制》等文件,成立了傳統村落保護工作領導小組,成立了圍龍屋文化研究保護會,明確了客家古民居、歷史建筑保護范圍、標準、系列、措施等,梅州客家古民居保護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同時,將客家圍龍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加大對梅州圍龍屋的保護和開發。
在夯實組織機制保障的基礎上,一方面堅持規劃先行,加強村落風貌管控、建筑風格管控,提升村莊規劃設計、民居建筑設計水平。將傳統村落專項保護規劃納入城市建設規劃。比如,在江南新城建設中,就在規劃區先確定了34處預先保護項目,建設相應的控制地帶。同時,積極引導企業、社會組織、原住民等多元保護主體參與資金籌集、方案設計等工作,凝聚保護合力。
為進一步提高客家古民居的影響力,傳承和保護客家歷史文化遺產,喚醒群眾對古民居的保護意識,梅州及興寧市、梅江區、大埔縣等地組織專業隊伍開展了客家古民居摸底調查及特色古民居系列評選活動,評選出“十大客家民居” “十大古民居” “特色古民居”等,極大喚醒了社會各界保護古民居的意識。
強化參與? 多元資金投入
保護修繕傳統村落是一項龐大系統的工程,資金缺乏是傳統村落保護過程中最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梅州創新資金籌措方式,運用跨界思維,積極爭取中央專項資金的大力支持,爭取引導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傳統村落的保護開發活化利用,形成多元投入、多方努力的良好局面。在政府積極作為、出資出力的同時,鼓勵當地居民積極參與,鼓勵圍龍屋屋主集資以“修舊如舊”的方式對圍龍屋進行維修。此外,引入社會資本,發動梅州在外的許多小有成就的鄉賢,借助他們的力量,多方合力進行修繕和開發。比如,梅縣區積極爭取中央、省、市各級資金支持,籌集資金近3000萬元對宋湘故居、李金發故居、肖向榮故居、王維故居、盧偉良故居等有序開展修繕工作,進行全面維修、保養。除此之外,該區還發動各方力量,發動社會籌資近2000萬元,全面維修了丘哲故居、黃琪翔故居、溫鳴劍舊居、蔡蒙吉故居、張榕軒故居等。梅縣區水車鎮茶山村獲得中央專項資金300萬元。以此為契機,水車鎮多方籌資推進該自然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傳統村落保護與村民改善生活條件之間的矛盾得以破解,村民的主體意識被進一步激發。
產業造血? 多方合力推動
傳統村落保護利用,保護是基礎,活化利用是動能。唯有在保護中活化、活化中保護,因地制宜發展新業態,方能變“輸血”為“造血”,破解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的問題。為此,梅州根據傳統村落分布及道路交通、人文資源、自然資源、產業節點和美麗鄉村建設基礎,挖掘村落核心優勢,放大“中國圍龍屋之鄉”品牌效應,以產業為帶動,從“輸血式”保護到“造血式”開發,著力打造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客家傳統村落,形成了傳統村落與文化、生態、產業等綜合資源聯動發展模式。先后榮獲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等榮譽,探索出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梅州樣本”。
留住古村之“形”,守住客家之“魂”。通過引進有實力的旅游開發公司,對交通條件好、分布較為密集的圍龍屋,結合美麗村落進行連片開發,打造大型有影響力的圍龍屋文化旅游景區。比如,將圍龍屋變成賓館,讓游客體驗古民居居??;利用古民居建成“三多三促”模式的農村文化俱樂部,改造成展覽館,既提高了古民居的利用率,又宣傳客家文化,還加強了農村文化建設。又見鈞質樓、三舍、花間慢、醉美書院等老房子打造成的星級民宿,成為近郊鄉村游的熱門打卡地、農耕文化體驗地、康養旅游目的地。讓鄉村留得住鄉愁,讓村民看得見發展。梅縣區引進廣東寶麗華集團投資6000多萬元,對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雁洋鎮長教村橋溪自然村”進行“修舊如舊”式的保護開發,打造了集古民居建筑游覽區、山林古道探險游覽區、農耕文化體驗區等于一體的橋溪古韻景點?;纳阶儾鑸@、林區變景區、古村落變旅游區,橋溪古村得到了“原汁原味”的保護開發,村民也吃上了“旅游飯”。
為盤活“資產”,僑鄉村以承拍《孝女彩金》《紅色娘子軍》等電影為契機,成立僑鄉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引導村民以戶為單位入股參與,發展觀光體驗型鄉村游。該村還引進企業發展火龍果、楊桃、水果玉米、精品水稻等優質農業,讓資源優勢變成鄉村振興的資產優勢,打造古村落田園休閑區,帶動村民增收。
如今,梅州正結合鄉村振興規劃和美麗鄉村建設,著力推動傳統村落保護、開發和利用,探索傳統村落與文化、生態、產業等綜合資源聯動可持續發展模式,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推動梅州高質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作者系梅州市梅江區委辦公室一級主任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