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禹墨(曲阜師范大學)
就張朝鋼琴作品《皮黃》來看,這一作品在創作中將中國的傳統京劇作為基本題材之一,其曲風形式多種多樣,節奏方面也富有變化,其音樂形式靈活。一些鋼琴作品中很多題材都是以民間音樂為基礎的,鋼琴作品《皮黃》在音樂特征以及演奏技巧方面,實現了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和鋼琴音樂的融合,這讓創作的作品真情流露,技法嫻熟,更是中西方音樂交融的一種成果。解讀張朝的鋼琴音樂作品,可以從中把握作曲家的藝術創作背景,體驗其藝術創作的情感,為更深層次地理解作品和欣賞作品打好基礎。
我國是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智慧的人民在歷史發展中不斷創作出豐富多樣又各具特色的音樂作品,詩歌、舞蹈、戲曲、民族樂器等數不勝數,而鋼琴是從西方傳來的一種樂器,盡管鋼琴進入我國的時間并不長,但是作曲家和音樂家積極探索和實踐,也創作出很多優秀的作品。
張朝是我國著名的鋼琴作曲家之一,他在創作中,不斷地將民族特色的旋律融入鋼琴音樂之中,因此其創作的鋼琴作品無不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魅力。在鋼琴音樂創作風格上,作曲家們借鑒了西方作曲技巧,將我國的民族音樂特色展現出來。張朝在鋼琴音樂作品的創作中也是如此,將相應作品創作和西方鋼琴演奏技巧結合,采取不同的演奏方式來表達不同的情緒情感。其鋼琴音樂作品充滿想象力,營造的畫面感較強,能夠從中體現民族音樂的內涵,并表達家國情懷。
就其作品《皮黃》來看,這一鋼琴作品的民族元素十分濃厚,也是其代表性鋼琴音樂作品之一。作品中有很多的描述性場景,融入了很多的戲曲元素,這使得鋼琴音樂作品的本土性、民族性更加突出,作品更符合我國民眾的審美體驗。
他在《皮黃》的鋼琴作曲中,應用了西方的鋼琴作曲技巧,有效地展現了聲樂部分,并使用鋼琴對京劇唱腔和唱調進行模仿,大膽創作,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鋼琴音樂作品,為世人所稱道。
要欣賞曲子,就需要對于其內容以及文化背景進行把握,這對于演奏者而言,全身心投入和理解作品內容是更好地詮釋和演繹作品的基礎和前提。張朝作為一名著名的作曲家,他的性格開朗、博學多識,其童年也充滿浪漫和天真,在音樂之路上,他十分執著。正是這樣一位音樂家,才創作出了如此成功的鋼琴音樂作品。
在《皮黃》的創作中,張朝使用京劇板式,基于他對于童年的美好回憶以及對生命的積極態度,創作了這一鋼琴作品。就作品表述的內容來看,主要是講述其童年時期在云南滇池邊的生活場景和經歷,曲中對于滇池的美好景色進行了描述,反映出作曲家內心的平靜以及坦然,表達了他對于自由生活和自然風光的無限追求。作品表達的是他五六歲時感知的世界和內心的真實情感狀態。對幼時的張朝而言,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這種對萬物充滿探索欲望的情感,是純真的,也是可貴的,反映人的本質,所以他將其寫成原板。據張朝自己表述的,他在幼年時期,生活在云南南部少數民族聚集的紅河地帶,13 歲時離開紅河渠到昆明藝校學習,那是他人生的又一次輾轉,他第一次離家到學校住宿,這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和生活,他離開了自己小時候的成長環境,完全自我支配,這種感受也讓他十分興奮、充滿期待。在他的印象中,那時候的滇池是極美的,自然風光好,水質更好,他常常在滇池邊和小伙伴玩耍,感受大自然,在滇池中游泳,享受天真爛漫的童年,這種美好的童年經歷,是他這一生都回憶不盡的美好體驗。在作品的慢板部分,張朝增加了一段念白,這段念白并沒有在譜子上進行說明,慢板部分是戲劇性展開的轉折點,融入了思考,十分寧靜,在演奏中,他覺得通過增加這一段念白,專門安排一個唱京劇的專業人士來念白:五百里電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用這種帶有南腔北調的音樂性、戲劇性地朗誦念白,表現不一樣的聲音,這個念白的人站在后臺,給人一種遠方飄來的聲音的感覺,回味悠長。他也嘗試將這段念白錄音下來,這樣在他演奏作品時,就可以安排人在適當的時候來播放,這段念白讓鋼琴音樂作品的表達更加富有韻味,令人回味無窮、激發無限想象。
這是戲劇演唱中的一種特殊腔調,具體可以將其分為西皮腔、二黃腔,是漢族戲曲四大聲腔系統的一大組成部分。西皮是明末清初時,秦腔從西向東傳到武漢一帶,與地區的民間音樂元素融合后演變出來的一種戲曲腔調。西皮腔的曲調十分歡快活潑。而二黃腔最初是從宜黃腔演變而來的,明萬歷年間湯顯祖在《清源師廟記》中有記載,宜黃腔是浙江海鹽腔傳到江西宜黃后,在當地弋陽腔影響下,傳到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區,不同地區對于宜黃腔都有一些創造,后來演變成二黃腔。這種腔調十分委婉動聽、細膩溫柔。在不斷的歷史發展和音樂藝術創作中,西皮腔和二黃腔也實現了融合,形成了皮黃腔。
清代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獻藝,這使得皮黃腔風靡一時,為京劇發展奠定了基調。此后,京劇和其他劇目相融合,將昆曲、秦腔以及部分民間曲調綜合起來,在不斷的交流融合中,形成京劇。
在張朝的鋼琴曲《皮黃》中,作曲家將京劇的曲調、節奏、板式結構、旋律等元素和鋼琴技法有機融合起來,并加入了陰陽哲學思想,這是作品創作的基本文化基調,也是讓作品的東方氣息如此濃郁的關鍵。
首先,作品創作中應用了京劇板式結構。在戲曲音樂中,節拍以及節奏形式即為板式。京劇中的原板是基礎板式,流水、散板、慢板、快板都是從原板中發展來的,多樣的板式在一定的規律下呈現出來的音樂情緒是大不相同的。京劇中的不同聲腔的獨立板式都是由伸展、緊縮、拆散不同手法派生而來的。
1.二六板
這種板式和京劇板式中的“原版”十分類似,在表演中,主要以中速為基本節奏,聽起來有板有眼,以2/4 拍為主。這種板式形態多以閃板進行起落,一句中包含六板,而唱詞則集中在前面四個板式上,后面的兩個板式作用是拖腔。這種板式中的詞格一般是七字或十字。例如,在七字詞格中,前六個字中,每兩個字就是一個板式,所以第七個字落在第四板上,而拖腔可以在落在任何一個板上。在這種二六板板式中,通過對于運板的速度進行控制,快板或慢板,又形成一種新的板式,即“慢二六板”,這種板式中,以2/4 拍為主,但是速度相對慢一些,而“快二六板”是在2/4的拍子上,稍稍加快一些,總體來看,板式形態和“二六板”基本一致,唯一的差別就是在速度上有所區分。同時在為尾音上都是擴充的拖腔,上句落re,下句落sol,唱詞積極向上,高音頻出,情緒高漲。但不管是“二六板”,還是“慢二六板”“快二六板”,都屬于一板一眼的節奏,這種板式應用具有比較好的敘事性,所以在京劇的演奏中應用是最為普遍的,且這種板式無論是在平唱的男腔還是女腔中,都可以被有效使用。
2.慢、快三眼板
(1)“慢三眼”
這種板式也被稱為“大慢板”,節奏以一板三眼為主,拍子是2/4。這種板式此前一直是“大悲調”的專項板式,只能用于旦角。經過后來的不斷改良,應用范圍得以擴大,除了女腔的使用之外,平唱男腔也可以使用這種板式。這種板式在京劇中屬于比較常規且具有一定抒情性的慢板唱腔,其使用的主要目的是表達人物內心的情感,發揮抒情作用,從譜例中不難看出一板兩字,尾音都落在do 上,這是平唱中最大的特點。在張朝看來,慢板是天人合一。他熱愛大自然,喜歡在大自然里享受寧靜與和諧。那時候在滇池邊經常看到晚霞色彩的變化。所以在曲中,他表達的是一種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寧靜、享受心靈的平和。這種板式在這個作品中的應用比較多。
(2)“快三眼”
這種板式也是一板三眼,但是拍子是2/4,相對于慢三眼來看,這種板式的速度稍慢一些,多用在慢三眼的后面演唱,其主要作用是體現劇中人物的悲傷情緒,透露出人物內心情感的細微變化。在上述的慢三眼板式中,多使用拖腔,抒情性更為突出,而快三眼中,以數句演唱為主,這兩種板式轉換以漸快或漸慢為特征。譜例中多出現頓音,從低音一直到高音,表現了人物忐忑抒情的情感,平調落到do 音上,旋律比較高亢,結合唱詞,把抒情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3.兩眼板
這種板式最突出的特點是一板兩眼,拍子是3/4,每句唱詞占六板,多以七字為主,一句兩腔節,前兩個腔節各占一半的板,在唱詞第一個字開始,占一拍,第二字在眼上位置,占兩拍。后面三四字一般各占一板。這種板式給人一種輕松愉快之感。
4.緊板
這種板式屬于有板無眼,以快速的節拍可以表達強烈的情感,以1/4 拍子為主,作用是表達人物內心的憤怒、激動的情緒,這一段中,唱詞密集、旋律緊湊,強烈的敘述故事性把主人公憤怒的情緒渲染出來。
作曲家通過將京劇中這些常見的板式和《皮黃》音樂結合,體現以原板為主的創新,構成了密切聯系的10 個段落。
5.轉板
京劇起板中增加“尖板” “搖板”引入板類型。曲中的“道白”在整個京劇中有著很高的地位,帶起通過道白引入作品。在京劇的板式中,掛起應用也比較多,在相關劇目演出中,由文場樂隊演奏起板大掛,再引入唱腔,銜接更為自然。此外,還有轉板,這樣的轉板一期內速度快,在轉換中會減慢“緊板”速度,且需要在兩者之間增加一句沒有伴奏的道白,如果不增加道白,則需要通過摔板來進行轉換。京劇中還有很多同一板式內部速度的變化情況,例如,“二六板”轉“慢二六”。京劇板式一共有六種,但是其中“二六板”具有很強的敘事功能,且這種板式在大部分唱段中都有。京劇是地方新興劇種之一,在起板和轉板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起板包含叫起、引入板起、鑼鼓點起、掛起這四種;而在板式連接上,多使用“搭調”+“慢三眼”+“快三眼”+“二六板”,主要表達的是悠長的思緒,而使用“尖板”+“緊板”+“二六板”則主要表達歡快活潑的情緒。
在鋼琴音樂作品中,其京劇旋律唱腔中的上下句對稱重復,在原板、二六板、快慢三眼、緊板等這些方面都有體現。在譜例中,后面兩句基本都是對前兩句的變化重復。
在樂曲板式結構中,張朝對于皮黃腔核心音還進行了提煉,使用“G/降B/C”三個音的音程關系為主導,對于樂曲做全面的布局和發展。其中,也包含了小三度以及大二度的音程關系,讓民族調式更為突出。這類音程關系將整個作品的旋律與和聲都考慮在內,反復出現,這樣保證了京劇音樂旋律演變為有著中國曲藝風格的鋼琴音樂。
在這一鋼琴作品中,反復使用京劇核心音來展現京劇的唱腔,這里的核心音指的是3-5-6,這主要三個音也是從西皮和二黃的核心旋律中提煉而來的,張朝在創作中并未直接將京劇的唱腔復制進來,基于其對于鋼琴演奏技巧的把握,在此基礎上對于西皮腔和二黃腔的核心旋律適當改進,并添加了部分的裝飾音,這樣可以確保整體的曲子和鋼琴演奏相適應,與此同時,也能充分展現京劇韻味。在這一曲目的創作中,三個核心音的反復使用,貫穿整個曲目,故而讓整首曲子的京劇特色鮮明,又能和鋼琴相融合,達到水乳交融的演出效果。
要賞析作品《皮黃》的演奏特點,需要對于相關鋼琴音樂作品的基本組成進行把握。我國的音樂作品風格多樣,在音樂作品中,和聲功能以及音樂織體是主要組成部分。而音樂作品的伴奏很多都是基于非三度疊置與和弦體系上的,將四五度和弦在和聲的排列上有多種方法,不同的排列帶來的演奏效果不一樣,可以包含空洞的聲音,也能夠表達深遠的意境。而對于三度關系構成的和聲簡單處理,再加入和弦省略音,采取不一樣的和弦疊置方法,帶來的效果也是比較好的。對于和弦處理的變動,可以帶來不一樣的藝術表現效果。就織體而言,即音樂中的音型,音樂作品借助相應織體形式表現,織體是由一首完整的歌曲組成的,在某種程度上將節拍、旋律、節奏等音樂組織手段都應用進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織體當成是音樂各個表現要素和基本組織手段結合的統一體。在音樂作品中,織體能夠將各類音樂元素組織起來,為音樂作品旋律服務。其中,柱式以及旋織體能夠對于旋律音量進行分解,琶音音型可以讓旋律的流動感顯著增強,還能有效改編旋律色澤。在伴奏過程中,有效應用織體,可以讓音樂作品充滿活力和生命力,將音樂作品的風格特征表現出來,從提升藝術呈現效果。在《皮黃》的演奏中,京劇器樂伴奏沒有直接將京劇伴奏團請進來,而是通過鋼琴來對于京劇器樂伴奏進行模擬。將京劇器樂的打擊之聲、鼓鑼之聲、拉弦樂器、撥弦樂器等特有的聲音元素都通過鋼琴的特殊演奏技巧應用演奏出來,將民族元素和西方音樂元素有機融合,防止伴奏對京劇器樂的模擬顯得刻意,將模擬的伴奏和某段落需要的場面及情感融合起來,這樣確保了樂曲整體的生動性和悠遠意境。
在演奏特點的分析中,需要對于京劇中相關樂器作用以及音色進行把握,確保在鋼琴演奏中能夠準確地把握各個段落的韻律。因為這一鋼琴作品對于京劇獨有的特色樂器音色進行模擬,所以需要用到不同的方法對于相關音效進行模擬,這個模擬的難度比較大。
如,樂器中包含各種打擊樂的音色,在進行鋼琴彈奏中,觸鍵方法的應用和平時要有所區分,指尖要直接下鍵,聲音短促有力。
而在京劇打擊樂中,不同樂器音效也是不一樣的。如,導板開頭左右手顫音點明了京劇主題,模擬京劇京胡發出的韻律。二度關系的裝飾音可以在音樂開頭部位就將聽眾帶入到一個如夢似幻的情境中,讓京劇的韻味不斷被放大。在裝飾音過后使用三組撥音是地域撥弦樂器的模擬,將拉弦和撥弦交替進行,使得樂曲整體層次清晰,更具有立體感和層次感,讓音色飽滿,使聽眾的聽覺處于舒適狀態。在這段樂曲的演奏中,也需要使用不同觸鍵方法,使用不同觸鍵力度來表現,達到不一樣的模擬效果。在進行拉弦樂器的模擬中,還要注意相關聲音的連貫性,要求演奏者手指靈活自如,能夠將揉弦的感覺表現出來,增強演奏效果。
鋼琴是一種西方樂器,也被譽為樂器之王,鋼琴流入中國后,深受廣大音樂愛好者和聽眾的喜愛,鋼琴在音樂表現力上有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對于同一樂曲的呈現可能會收獲不一樣的效果。在探索鋼琴中國化的發展過程中,研究中國風格鋼琴作品創作一直是鋼琴藝術創作的重要方向,對于促進我國的鋼琴民族化發展也有重要意義。要在鋼琴作品中突出中國古典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融合,不僅需要突出演奏技巧,還應該將中華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特征融入進去。創作者還需要掌握我國不同地區的音樂特色和風格,明確現代我國社會音樂的發展情況,這樣才能夠創造出有濃濃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鋼琴作品。現階段,中國風格的鋼琴作品已經成為一種特色文化符號,在世界鋼琴舞臺中熠熠生輝,也成為東方音樂文化的重要代表。而中國民族文化眾多,經典的音樂文化作品也是多種多樣的,將中國古代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合起來,作為鋼琴中國化作品的創作素材,對于促進中國風鋼琴作品發展和創新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性意義,同時也能夠彌補目前學術界在這一方面研究的不足,為鋼琴藝術作品的中國化創新和發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參考。《皮黃》鋼琴作品之所以能夠一舉成名,被大家喜歡和稱道,是因為作者自身的文化藝術修養高超,他對于鋼琴演奏技巧掌握嫻熟,對于京劇這一國粹也有獨到的理解和體驗,能夠將兩者有機融合起來,進行創作和創新,而不是一味地照搬照抄和拼湊。
在作品創作中,作曲家也融合了自己的情感,將自我的美好經歷融入其中,為作品增加了一些飽滿的情感要素,這樣整個作品呈現出來的效果才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讓聽眾也能被帶入到這種情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