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彧(長江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多元音樂文化最早期的詞匯是多元文化,它是由西方學者提出來的,早期指的是殖民文化和地域民族文化,自進入社會發展的新紀元以來,伴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以及世界信息科技的不斷前進,當前世界文化和文明呈現出世界范圍之內相互交融的趨勢,各路文化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各種類型的文明能夠在差異的基礎之上實現和平共存,發展了普世文化和大眾文化,不僅相互影響,也起到相互交融的效果,呈現出兩種并行不悖的發展狀態。同時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文化民族性日益凸顯了出來,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似乎已經成為文化多樣性的代名詞,也就意味著我國和世界的文化開始朝向大眾發展。
音樂本身就是世界文化的寶藏,也是世界文明之林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音樂的多元化發展同樣也呈現出交融性和獨立性兩種特色,在多元文化視角之下,古箏作為一種樂器,它的音樂創作能夠運用豐富的題材,把不同的音樂材料相互堆砌、相互組合,也更加能夠體現出時代感,再加上由于多元文化環境中可以衍生出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這就讓當前的古箏音樂更加注重主體性的發揮,能夠在古箏音樂創作中展現出作者自身對生命的感悟和對生活的洞察,展現出自身對文化的理解和對音樂的構思。
不管是在音樂曲譜的譜寫上還是在音樂的選詞立意上,又或者是在作品的創作手法上,古今作品的創作都沒有涇渭分明的邊界感,只要是作品能夠展現出完整的創作意圖、展現時代特征、風格積極向上、傳情達意,都能夠稱之為好作品,為后世所借鑒。由此可見,在當代多元化音樂文化的影響下古箏樂曲的創作更加具有包容性,可以正確對待不同文化之間的交織與融合,不但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有利于探尋民族意境和民族情愫,讓作為我國古典樂器之一的古箏在現代化的發展潮流中能夠站穩腳跟,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
當代在多元化音樂文化的包容之下,我國古箏樂曲的創作呈現出明顯的民族感和地域感,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國內國外貿易渠道非常暢通,文化事業也在蓬勃地發展,人們提高了對于精神文化的追求,這也就促使了多元音樂文化的產生和壯大,世界各國人民開始了關于文化方面的密切交流,提高了文化的融合程度。音樂文化也是如此,在這種文化語境之下我們更需要強調音樂作品的國際性和民族性,只有堅持彰顯古箏音樂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特色,才能夠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如果失去了自身的發展獨特性,只有牢牢地扎根于民族土壤,才能創作出最具有民族精神和民族內涵的古箏音樂作品。在古箏作品的創作中,首先要求的是作曲家們崛起民族意識,古箏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樂器,文化傳承較為深厚,在西方樂器的沖擊之下,古箏在很長時間內似乎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和關注,于是大量的音樂作曲家找準了古箏定位,讓古箏樂曲牢牢抓住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棵大樹,體現獨特的民族化審美價值,追求在古箏中體現中正平和的中國哲學思想。也正是因為如此,古箏音樂雖然無法抗拒多元化的文化浪潮,但依然會保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個體競爭性。
不僅如此,古箏音樂作曲家還善于吸收借鑒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音樂作品,吸收了多元化文化的內涵和精髓,拉伸了古箏音樂作品的廣度和內涵,也讓古箏藝術審美的情趣富有了現代化和時尚化的特色,同時古箏音樂文化的發展正好趕上了文化自信的東風和政策契機,能夠讓世界人民感受到古箏樂曲的魅力所在,并且為古代人天下大同的世界觀和世界思想所折服,這也是古箏樂曲所帶給人們的附加反應。
除了民族性之外,還要凸顯出不同地區的地域特色,近些年來古箏音樂作品創作呈現出了諸多的民族性特征,這是一種非常好的現象,例如新型古箏作品《西部主題暢想曲》就具有典型的新疆民族風格,樂曲粗獷有力,伴隨著強烈的肢體扭動和舞蹈特征,在創作時保留了大量的新疆民族音樂特征基礎,無論是樂曲的節奏還是速度都進行了夸張的處理,又比如《洪水河暢想曲》屬于室內音樂作品,作者借助這首作品描述了自己對家鄉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風光的思念和贊嘆,抒發了自己對家鄉的熱愛情懷。在音調設計上運用了廣西特有的銅鼓,甚至加入了一些印度風格的音樂元素,敲擊節奏和打鼓音樂的相互結合,并與古箏作品結合在一起,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廣西山好水好、千變萬化的景象,甚至展現出了一種原始性的率真風格。又比如在作品《黔中賦》之中,作者吸取了貴州地區音樂作品的精髓,表現出了貴州山區原始的山野風貌和自然風情。這些作品都借助了強烈的民族地域風格和古代音樂文化元素相互融合,啟發出更加具有實用性的創作靈感,汲取創作精髓,讓中國古典古箏樂曲的神韻充分體現了出來。用現代音樂的創作手法展現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能夠讓音樂作品的內涵和外延不斷地擴充及拉伸,這類作品在現代古箏創作中占據的比例比較大,它能夠恰如其分地展現古代音樂文化的美好和現代創作意境的結合。
比如作曲家葉小剛譜寫的古箏曲《林泉》就是代表性作品,這部作品就是典型地繼承了中國古典音樂之秀美,同時融入了現代化音樂的審美需求。在多元化文化的視野下,這部作品仿佛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子,為人們鋪展開一幅形態各異的山水畫卷,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它的靈感似乎來自古代詩詞歌賦,給人一種獨特的聽覺享受。又比如古箏樂曲《箜篌引》,它的前身就是唐代詩人李賀的同名作品《李憑箜篌引》。在詩詞歌賦的原著之中,作者采用充滿詭異的浪漫主義手法描繪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運用在古箏作品的創作中可謂匠心獨運、風格大膽,用現代古箏作品的意境去還原古詩詞的韻味。
中華文化從來都是繼往開來、兼容并包的,包括古箏曲在內。我國傳統文化在歷史發展的精神中從來都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不斷地批判與繼承中成長,在創新與自律中不斷壯大,經過了歷史長時間的洗滌和沖刷,不同朝代不同時期的古箏音樂作品匯聚一堂,形成了不同風格的藝術流派,這些藝術流派雖然特征明顯,但是其中也有相似之處,體現出藝術特征相互包容、相互成長的特性。
一方面它可以依托民族地域的民間風格,借鑒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素養。
另外一方面不同類型的古箏音樂作曲家又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精華融入其中,讓我國古箏音樂藝術背靠民間自然傳承得以代代相傳。
在多元化音樂文化視角之下,我國古箏音樂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需要繼續保持融合性發展的態勢,不要局限在傳統的相互借鑒上,而是要把它擴展到國際化的視野,加強地區性的交流和傳承,利用西方音樂和國際音樂的創作技法,讓古箏音樂作品朝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無論是在作品的填詞還是譜曲的結構框架上都需要辯證地看待外來的音樂文化,不要盲從或者一味地排斥,而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扎根民族土壤的理性基礎之上,探尋古箏音樂作品的現代化創新發展之路。
比如著名的作品《汨羅江幻想曲》就是以古代詩人屈原創作的《離騷》作為依據和基礎的改編曲目。這首曲子把我國傳統古箏曲的結構原則和西方多元化主體連綴結構相互結合,二者雜糅在一起有利于對古箏琴曲內涵的深入挖掘,更加深刻地塑造了古典曲目的人物形象和音樂形象,讓屈原這一古代歷史人物的影子仿佛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延伸了古箏作品的音樂表現力。
又比如上文提到的《林泉》,作品取材于我國傳世名畫《林泉高致集》,它的靈感來自山水畫的結構特點,將中西方音樂曲式相互結合,把抽象方法、寫實方法和寫意方法三者融為一體,通過古箏作品的表現仿佛讓人感覺到山泉奔流到海不復回的狀態,雖然水是無形的液體,但是通過古箏曲的描繪,似乎讓人感覺到水是有形體、有色彩、有韻味的。整部古箏作品別具巧思,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
在多元化音樂文化語境之下產業化發展更多立足于經濟層面,探索出了古代古箏藝術的現代化發展之路。站在藝術領域,很多人都認為藝術就應該是束之高閣,存放在象牙塔之內的物種,一旦沾染到商業化和利益便會有強烈的銅臭味,落入到低俗和媚俗之中。但是現代多元化的音樂文化語境卻并不這么看,也有部分學者始終堅持認為古箏是一門優雅而傳統的古典藝術,不能夠走上產業化和商業化的發展鏈條,否則會對殿堂級的藝術產生玷污,一定要保持音樂的純潔性和獨立性,才能彰顯出其自身的藝術魅力。其實在多元化文化語境下,任何一項藝術如果要走上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就必然會涉及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的投入,古箏藝術也不能免俗。
當前社會各個行業的競爭壓力都是巨大的,國家在政策上傾斜了包括古箏在內的傳統文化藝術,但是如果僅僅靠經濟扶持,無法轉變古箏藝術的發展窘境和不足之處,很可能會陷入資源匱乏、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單純地依靠經濟扶持或古箏藝術的自我生長,未免成本太高,收效太小。多元化文化包容的視角下,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對古箏樂曲的需求也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可以通過產業化和商業化的發展來讓古箏藝術文化自我造血,擺脫向外依賴的漩渦。常見的方法是把古箏發展和各種類型的不同文化產業相互結合,讓古箏藝術從內突破,不破不立,走向煥發生機的舞臺,能夠獲得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更好地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出自己的魅力。
近些年來隨著文化自信等多項政策的支持,人們對于古典音樂文化的追求已經達到了一個小高峰,古箏作品是古典音樂的代表,它的演出不僅僅局限在文化館和演奏會之上,還包括人們常見的公園、茶館、景區等地方,作曲家們通過不懈的努力加快了古箏音樂作品的新時代創作,努力迎合公眾的審美,提高公眾文化素養。一首首古箏新作品,旋律優美,便于理解和接受,并且能夠幫助現代大眾啟迪心靈,起到文化熏陶和情感浸潤的效果。無論是在何時何地演出,都能夠給人們打造出古色古香的文化藝術氛圍,于潛移默化之中讓人們的文化觀念和審美意識得到提升,通過產業化和商業化的發展能夠更好地彰顯古箏作品的創作商業價值,展開跨領域協作與融合,為古箏音樂作品的創作提供充足的人脈和資源,開辟一條新時代發展的新路徑。
在音樂文化多元化的包容語境之下,現代古箏的創作技法和創作手段上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需求,現有的古典音樂作品無論是內容還是創作手段均不能滿足現代聽眾的審美需求,他們不僅要欣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傳統古箏曲,還需要古箏樂曲創作,繼往開來,具有一定的時尚特征。
近些年來我國音樂作曲家不但繼承了民族音樂的傳統,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利用國外先進的現代作曲技法逐漸創作出文化多元化語境之下獨具我國風格特色的現代古箏音樂作品。新的思想在我國古箏創作領域有所體現,并取得了不錯的經驗累積和成就,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古箏新作品,相對于對傳統古箏曲的改編,這些作品的原創性更強,它突破了傳統古箏樂曲的創作模式,借鑒了西方曲風,融合了我國民族音樂的相關流派和元素。在音樂風格上大膽追求風格彰顯和自我體現,形成了個性化的風格曲風。具體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現代古箏曲創作的時候可以把民族音樂素材和傳統古箏樂曲相互融合,二者之間是存在一些天然差異的,但是在現代作品的創作中更加偏向于對中國音樂審美的追求,不再對傳統的音樂音調進行直接引用。比如中國音樂最突出的就是寂靜和神韻,在現代古箏曲創作中,作曲家大膽借鑒了傳統古琴音樂的手法,把古琴音樂創作技法和古箏創作相互融合,形成了獨特的音樂風格;
其次,作曲家對古箏聲腔化音調寫作傳統進行了繼承,追求線性流暢的旋律審美,技巧多元化、音調豐富化,是對古箏創作樂器技巧的不斷拓展,對音響的緊張性運用得當,收放自如,讓音樂作品在張力、動力和結構力等不同方面得以擴大,增強了古箏樂曲的藝術表現力。
除此之外,現代古箏樂曲的創作把多種類型的音樂創作手法相互結合,融為一體,不再采用單純或單線型的古箏創作表現形式,可以把傳統的古箏手法放在現代音樂的氛圍之中,融入聲腔化的線性音調,使二者相互映襯、相得益彰,形成具有多元化特色的復合化風格曲風。
如果對現代古箏曲進行作品分析不難發現,很多作品都體現出了以上的新型創作手法特征,比如《幻想曲》就是作曲家王建民創作的一首作品,它是以云貴山區民族地區地域特征為素材的一部古箏曲。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彰顯得淋漓盡致,作曲中借鑒了苗族飛歌的特色,把握核心音調,同時采用主音大小調相互交替的混合調試,旋律形成了仿佛色調一般的明暗對比,彰顯了具有鮮明特色的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風格。在整體創作曲風上則借鑒了中國傳統樂曲快慢結合的漸變原則,對作品的民族結構特色進行了強化,以此為代表的諸多作品都融合了古代音樂結構民歌素材,也融合了現代的作曲手法,達到了一種現代音樂創作的技法平衡。
對中國傳統音樂素材的運用是現代古箏創新的源泉和基石,必須要把握中國傳統音樂元素這一土壤,但是又不能照搬照抄,而是要注重繼往開來,一方面要繼承傳統音樂文化的意蘊和精神,另外一方面又要立足于古箏樂器特色的角度改變傳統音樂作品的曲調和結構,借鑒神韻和手法,創作全新的表達風格。除了上文所述王建民的《幻想曲》之外,還有很多的音樂作品都和此類似以,傳統民族風格音樂作為框架和結構,通過主音大小混調式的調和,讓旋律色彩躍然紙上、虛實相生,讓人們通過音樂感受到古箏作品的獨具魅力,也能夠感受到不同地域民族的音樂文化類型。
不僅如此,現代作曲家可以借鑒現代創作手法甚至是電子音樂,對古典音樂的音調進行巧妙地處理,既能夠彰顯傳統韻味,又能夠不落俗套、推陳出新。由此可見,在未來古箏音樂的創作過程中需要把握傳統音樂元素,同時也要抓住多元化文化語境這一班快車,加強對民間民族音樂的文化素材取用,在創新與改良之后將古箏音樂發揚光大,走向世界舞臺。
在未來古箏音樂創作過程中,必然會體現出聲腔化的音調拓展。古箏在音色上較為婉轉優美,同時它能夠模仿人聲,具有歌唱性和敘事性,因此人們對古箏樂曲進行描述的時候通常會用到如泣如訴這個詞語,在未來古箏音樂的創作技法中需要加強對技巧自由化和多樣化的傳承,通過多種手法的嫻熟運用,在保持古箏音色特點的基礎之上讓音響效果更加具有緊張感和渲染力,以推動古箏作品的張力得到體現。
例如李元華創作的古箏作品《貓嬉》,這部作品的靈感就取自于兩只貓的打架行為,有點類似于對戲劇的模擬。貓在三維空間中打架,這是一種空間動作的移動行為,把這種空間動作轉變成抽象的古箏音樂語言,讓演奏者在節奏處理和音符時值把握的過程中具有絕佳的決定權和自控力。不同演奏者可以用不同的手法來詮釋貓打架的行為,但是古箏作品的表現更加靈活婉轉、生動悠揚,表現出兩只貓在嬉戲打鬧時的慵懶自得,在創作技法上古箏樂曲的創新明顯體現出了跨領域的交融,把音樂界和戲劇界跨界融合在一起,將視覺空間效果轉化成聽覺效果,賦予了古箏音樂具有時空感的魅力。
綜上所述,當代古箏音樂創作在多元化文化視角之下需要充分彰顯出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同時力求自身的包容性和產業化的發展,在創作技巧上需要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在未來,古箏音樂創作需要繼往開來,抓住時代的紅利和多元化的音樂語境,加強對中國傳統音樂素材的使用,同時推陳出新,拓展古箏聲腔化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