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同青,沈 藍,趙艷萍,何炳華,楊成波,何正祥
(云南省滇南中心醫院/紅河州第一人民醫院急診醫學部,云南 蒙自 661100)
伴隨社會發展,意外事故的發生率也不斷增高?;颊甙l生骨折等創傷后,需爭分奪秒救治,搶救正確、及時則有利于挽救患者的生命[1]。若創傷骨科患者搶救不及時或者采取錯誤的搶救措施,部分患者可能死亡。既往院前救治方法少,急救人員經簡單的訓練,無法處理嚴重創傷,這也為現場轉運及急救埋下隱患。急救醫生進入現場的時間長,會導致患者喪失最佳的搶救時機[2]。對此,創傷發生后,在急救期間,應當合理規劃搶救流程,降低搶救過程中的失誤,及時處理相關的問題,提升救治質量,以免患者死亡。選取創傷骨科患者展開研究,分析入院前失誤的處理措施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2021年9月-2022年10月納入院前急救的60例創傷骨科患者作為觀察對象,以隨機數字法分組,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各有30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在23~68歲,平均年齡(43.32±4.43)歲,建筑傷害12例、交通事故14例、自然災害事故4例。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在24~69歲,平均年齡(43.76±4.76)歲,建筑傷害13例、交通事故15例、自然災害事故2例。2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P>0.05。
納入標準:(1)患者均確診骨科創傷疾病,(2)年齡超過20歲以上。
排除標準:患有骨質疏松、精神疾病且無法配合治療的患者。
對照組:為患者采取常規急救措施,急救人員進入現場后,對骨折原因及傷情進行判斷,在現場急救時應將注意力放在重點損傷位置,但容易忽視患者發生的并發癥。按照常規搶救程序,糾正患者休克,并對出血傷口進行包扎。
觀察組:根據患者急救常見失誤,采取針對性的處理措施。(1)急救人員快速進入現場,幫助患者盡可能脫離危險區。開放氣道,以免發生窒息,并判斷神志情況,分析是否發生顱腦損傷,呼吸道是否有嘔吐物。若創傷后患者的神志清晰,則詢問發病原因及病情變化[3]。急救期間觀察體溫、心率等,根據情況實施急救措施。若患者氣道有堵塞物,使患者頭部偏向一側,及時清理,使呼吸順暢。(2)針對性構建起靜脈通路,尤其是休克時,應快速補液、限制性液體復蘇[4,5]。(3)安全及合理轉運:針對創傷嚴重的患者,需立刻轉運到醫院治療,在轉運前需準備好相關器械和搶救藥物,過程中監測神志狀態及生命體征,保暖,結合搬運時的體征情況適當留置導尿管[4]。在轉運過程中,要保持頭與軀干水平,避免發生并發癥[6,7]。若脊柱損傷,多名人員小心搬運,以免軀干碰撞及扭曲。若骨折后大量出血,以無菌敷料進行加壓處理,必要時結扎大血管,以免發生休克,進入醫院前對創傷中心進行預警。
(1)滿意度:對滿意度進行調查,根據搶救人員的能力及搶救效果,對滿意度進行評價,90分以上為非常滿意,60~89分為滿意,59分以下為不滿意。(2)并發癥:患者院前急救后進入醫院,包括創傷性休克、脂肪栓塞綜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8]。(3)焦慮、抑郁評分,使用SAS(焦慮自評分量表,50~59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以上為重度焦慮)及SDS(抑郁質評分量表,53~62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2分以上為重度抑郁)量表進行處理。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急救滿意度對比[n(%)]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n(%)]
在急救前,以訪談的方式調查SAS及SDS,2組的SAS及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急救后,觀察組SAS及SDS評分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急救前及急救后的SAS及SDS評分分)
嚴重的創傷骨科患者無法自行到達醫院,需要急救人員救援,并將其轉運到醫院[9]。院前急救作為急救意外傷害、突發性疾病及不同傷害事故的治療措施。院前急救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在復雜環境及病情等因素的影響下,患者會發生生命危險[10,11]。創傷骨折多比較復雜,急救時應記錄骨折情況,及時向院內發送信息,便于院內醫生做好準備,并評估患者會產生的不良反應。有些患者創傷后昏迷,無法及時準確的分析創傷情況,搶救時無法詢問患者的既往情況,會忽視患者其他部位發生的損傷[12]。也有部分急救人員的創傷知識不足,在搶救過程中并未使用合適的藥物,出現不當用藥的問題;患者窒息或者搶救停止后,并未實施人工通氣及檢查氣道[13]。
針對存在的問題,給予相應的處理措施:(1)在患者意識清晰的情況下,應詢問患者感受、既往史,并詢問患者是否存在合并傷,增強對患者的腎臟、肝臟等部位的疾病檢查[14]。(2)檢查確定患者損傷位置及體征是否穩定,同時也要對局部發生的損傷進行處理[15]。(3)定期對急救人員進行培訓、演練和考核,包括嚴重創傷救治及心肺復蘇等,使其具有豐富的創傷救治經驗[16]。(4)急救過程中注意患者的呼吸道功能,評估是否梗阻、及時清除分泌物[17]。急救人員的強化培訓工作已經成為提升急救結果的關鍵,培訓中應準確分析搶救問題,糾正問題所在。
研究結果分析,觀察組搶救的效果比對照組好,且觀察組患者的焦慮及抑郁評分低下,說明創傷患者保持穩定的體征狀態,可促使患者順利進入醫院治療,緩解患者對病情過于擔心的情緒狀態。對并發癥進行分析,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說明急救發生失誤后及時處理,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保證患者入院治療的安全性。通過快速評估患者病情、構建起靜脈通路及正確搬運等方式是保證患者安全性的關鍵。有研究中指出[18],骨折脫位患者在疼痛影響下,肢體容易發生反射性痙攣,骨折端活動時反射較為頻繁,肌肉收縮后會導致疼痛加重,也可能引發惡性循環,導致重度休克的概率高。患者的骨折端對神經及血管產生的損傷大,容易發生繼發性血管及神經損傷,脂栓癥的發生率進一步增高[19]。對此,在骨科創傷患者局部處理過程中,應當先檢查患者的創傷情況,并縮短急救人員進入現場的時間,為患者擺放合理的固定位,使用合理的固定夾器材等,將患者骨折端妥善固定,保持骨折端的穩定性。
綜上所述,在創傷骨科患者急救中應當明確常見的失誤,并采取相關的處理措施,提升急救搶救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