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蕓 朱韶紅
(1.無錫市胡埭中學 江蘇 無錫 214161;2.無錫市濱湖區教育研究發展中心 江蘇 無錫 214000)
課堂教學設計的有效性最終取決于學生對預期學習目標的完成度。古語有云“條條大路通羅馬”,不論是傳統的以師為主的講授型課堂還是以生為本的探究型課堂,教師都需要預設明確的學習目標。《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要求構建以大概念統領的課程內容體系,開展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化學課堂教學。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主,要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所以,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應從學生角度出發,關注預期的學習結果,思考如何能讓學生完成預期目標,最終產生符合新課標要求的素養導向型課堂教學。基于UbD 理論的逆向教學設計模式可以幫助教師明確單元教學的核心任務,設計科學合理、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使教學目標的實現更加標準化、準確化和系統化[1]。
核心素養導向的化學教學,倡導用大概念來整合課堂教學內容,建構知識模型,發展學生核心素養。2022年新課標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導向,設置了五個學習主題,即“科學探究與化學實驗”“物質的性質與應用”“物質的組成與結構”“物質的化學變化”“化學與社會·跨學科實踐”[2]。其中“物質的組成與結構”是化學學科研究的重要領域,包含了元素、分子、原子與物質等核心知識。通過這一主題的學習,學生初步形成基于元素和分子、原子認識物質及其變化的視角,建立認識物質的宏觀視角和微觀視角的關聯,知道利用“宏觀—微觀—符號”等模型去研究物質的結構,利用物質的性質和轉化探究物質的組成,幫助學生從分子層次認識物質,了解化學學科的本質。
UbD 理論提倡將教學分為三個階段進行逆向設計,依次是確定預期結果、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3],三個階段是環環相扣、連貫一致的,如圖1所示。第一階段,確定預期結果。預期的結果通常包含兩大類:一是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以課程標準為依托,明確學生通過學習將會獲得的知識、技能目標;二是當遷移到真實情境中,學生能夠理解并解決問題的素養目標。第二階段,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新課標理念倡導實施促進發展的評價,教師在確定評估證據時,既要結合學業水平測試,更要考慮收集在真實情境中的表現性證據。同時,在表現性評價中,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反饋也是一種有效的評估證據。學業水平測試和表現性任務評價,兩者有機統一,缺一不可,體現了評估證據的真實性、完整性和科學性。第三階段,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提倡基于學習任務的教學設計,同時要遵循“構建大概念統領的化學課程內容體系”的課程理念。在情境選擇方面,關注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在環節設計方面,注重思維的延續性和拓展性,從學生的就近發展區出發,循序漸進,保證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和進階性。

圖1 UbD理論的教學設計三階段
第一階段,根據新課程標準,確定教學目標。教師需要思考,作為大概念學習的結果,學生將會習得哪些重要的知識和技能目標。“物質的組成與結構”這一學習主題是初中化學學習的重要理論依據,是引導學生初步形成從“宏—微—符”結合的角度去認識物質,能促使學生意識到物質的組成、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系,了解研究物質的組成與結構對認識和創造物質具有重要意義[4]。結合這一學習主題的素養立意,第一階段“確定預期結果”的設計如表1所示。

表1 “物質的組成與結構”主題教學設計階段一
新課標倡導教師實施促進發展的評價。第二階段的評估方法保留了傳統的學業水平測試,同時,也增加了表現性任務的評估[5]。為了實現評估的有效性和發展性,教師在確定評估證據時,要根據課程的目標層級,科學制定評估方式和要求,加強過程性評估,優化階段性評估,深化綜合性評估。
在“物質的組成與結構”這一學習主題中,關于元素、分子、原子等知能目標可以用測試的評估方法檢驗,也可通過表現性任務進行過程性和階段性評估,如圖2所示。此主題中,學生需要掌握的核心任務是基于真實情境,從宏觀和微觀、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視角分析和解釋物質及其變化的相關問題,此任務是復雜的、開放的,需要設計綜合性的評估方法來收集證據,如表2所示。

表2 “物質的組成與結構”主題教學設計階段二

圖2 “物質的組成與結構”主題教學設計的目標層級與評估方法
在前兩個階段確定了預期結果和評估證據后,將進入第三階段,設計能實現預期結果的學習體驗和教學策略。在統籌規劃學習活動時,Wiggins和McTighe認為要從六個維度出發,要考慮WHERETO要素[3],如圖3所示。即W:幫助學生知道本單元的學習目標以及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H: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和保持學習興趣;E:提供機會幫助學生體驗和探索;R:讓學生反思并不斷修改他們的理解和設計;E:允許學生進行自我評價;T:量體裁衣,為不同的學生設計個性化的活動;O:合理組織,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圖3 學習活動設計的WHERETO要素
“物質的組成與結構”的教學設計中,要考慮如何安排教與學的體驗順序,更好地幫助學生參與、發展和展示預期理解。表3按順序呈現了關鍵的教學和學習活動。

表3 “物質的組成與結構”主題教學設計階段三
新課標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導向,設置了5 個學習主題,并要求從中體現進階式的素養發展要求。教師在規劃課程目標時,不能只考慮單課時的知識性目標,而要更多地注重概念之間的銜接關系,注重課與課之間的連貫性和進階性。在完成主題教學時,教師關注核心知識,設置素養目標,有助于學生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養成,有助于學生習得解決真實情境問題的綜合能力。
在邏輯上,我們的課堂應該是從想要達到的預期結果輸出,而不是從教材、教法中輸出。每節課或每個主題的預期結果,應當成為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最開始思考的重點。逆向教學設計就是以終為始,從預期的結果出發進行教學體驗或活動設計。在基于UbD 理論的教學設計“目標-評價-活動”三個階段中[6,7],教學評價優先于教學活動,這樣的設計順序,能防止教師照搬教材教法,進行“灌輸式”教學,有效地驅動教師去關注預期結果,設計更具有操作性的表現性評價,實現教學評的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