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娟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敝v好中國故事,其核心是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回望中國歷史,黨報新聞工作者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最豐富、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
如何深挖百年黨史這座富礦,講好獨一無二的中國故事?新時代黨報新聞工作者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多年來黨史故事被媒體反復講述,從客觀的歷史中挖掘全新的故事越來越困難;另一方面,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帶來了全新的媒介生態,微博、微信、短視頻平臺等自媒體的興盛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形成了“人人皆可為媒”的現象。全新的融媒體時代,更要求黨報新聞工作者揚長避短,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堅持實事求是,在融合創新中擔當起講好黨史故事的的歷史使命。
從風雨南湖中的小船,到新中國的巍巍巨輪,從1921年的幾十人,到如今的9600多萬黨員,中國共產黨創造了“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跡”,書寫了一部激勵人心的創業史和奮斗史。講好黨史故事,有助于黨報新聞人學好“四史”,在歷史中感悟初心與使命,知曉自己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正如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彬所說:“學四史,看新聞,重點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及其大本大源,即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走出的一條中國道路?!?/p>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敝v好黨史故事,有助于以史鑒今、資政育人。一段時間以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沉渣泛起,尤其是在網絡上,信息良莠不齊,真假難辨。針對這種現象,黨報新聞工作者只有主動出擊,勇于亮劍,講好黨史故事,才能用史實擊敗虛無,用實事求是擊敗片面臆想,引導廣大人民知史、明史,從而凝聚共識,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講好黨史故事,還有助于向國際社會解碼“中國奇跡”。放眼世界,今天的中國尤為引人關注,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吸引著人們將目光轉向東方。中國故事的秘訣在哪里?以強大的自信講好黨史故事,走近黨史中那些有血有肉的中國共產黨人,有助于在世界面前展現一個更加真實的中國。
實事求是,是共產黨人的座右銘,是全黨一切工作的指導方針。鄧小平曾經說:“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就是這四個字。毛澤東同志之所以偉大,能把中國革命引導到勝利,歸根結底,就是靠這個。”黨報新聞工作者要講好黨史故事,首先就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堅持實事求是,不能只講黨史上的“成功故事”。
與幾乎沒有門檻的自媒體從業者相比,正確的歷史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導和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理應成為黨報新聞工作者最顯著的優勢。網絡上那些歷史虛無主義者,采用的手段往往是斷章取義,以片面代替整體,對此,我們更應該直面歷史,用扎實嚴謹的史料還原真相。
2018 年,《北京日報》策劃推出了《抉擇關頭》主題報道,通過講述黨史,尋找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作為一張有著60 多年歷史文化傳承的大報,《北京日報》在重要時間節點推出歷史題材報道已經成為一種優良傳統。這同時也帶來了一個難題,主題報道如何常做常新?最終,策劃組決定將焦點對準黨史中那些決定生死、進退、去留、榮辱的抉擇關頭。
例如,《風雨南湖,那一船人》一文聚焦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除了從南湖一直走上天安門城樓的毛澤東、董必武,為革命犧牲在屠刀下的王盡美、鄧恩銘、何叔衡、陳潭秋,報道也沒有刻意回避面對悲觀失望自動脫黨乃至賣國求榮的漢奸陳公博、周佛海等,不同的抉擇對比之中,歷史的真相不言自明。《孤軍歧路,挺立英雄》一文講述了南昌起義后八百孤軍的進退抉擇。很多讀者只知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殊不知,僅僅一個多月后,剛剛誕生的起義隊伍,就在敵人的瘋狂反撲下險些夭折,四面楚歌中,挺身而出帶領八百孤軍上了井岡山的朱德,當時還只是一個小“配角”?!鹅F鎖井岡,風展紅旗》一文開篇即是湖南省委收到了中共中央“臨陣脫逃”的指責,而首當其沖的是時任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書記的毛澤東,原因是1927年秋收起義部隊受挫后,毛澤東當機立斷,決定放棄原定的進攻長沙計劃,把起義軍向南轉移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山區。由此可見,農村包圍城市這條符合中國實際的道路開辟時,絕非一帆風順,亦非人人贊同。回眸這些歷史鏡頭,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頹唐,有人叛變,當然更多的是堅守與犧牲。大浪淘沙,歷經一次次抉擇關頭走到最后的,正是此次主題報道所突出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那群人。
相關報道由人民出版社集納出版為《初心與抉擇:轉折關頭的中國共產黨人》一書。中央黨校王毅副教授點評此書:“既有很強的可讀性,又不失深刻性。一個又一個堅守初心、矢志使命的革命人物躍然紙上,讓人動容的同時,我們也可觀照自我,反思新時代的我們該如何堅守初心,矢志擔負使命。”
接近性是傳統新聞價值的要素之一。所謂接近性,是指新聞事實在地理或心理等方面與接受者的關聯程度,其關聯程度愈高,讀者越關心注意,新聞價值就越大,反之則越小。百年來,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黨史故事與今日讀者存在天然的時間距離和心理距離,要想跨越年代,引發共鳴,講述黨史故事時必須揚長避短,融合創新,用科學的方法增強報道的接近性。
1.有點有面,從細節中挖掘新意
在教科書或教材中,黨史往往是宏大而抽象的,而大眾媒體面對的傳播對象更感興趣的是好看、好讀的故事。這要求黨報新聞工作者不僅要全面地認識歷史,還要善于挖掘大歷史中的小細節,用大眾熟悉的細節串起抽象的歷史,有點有面,這樣寫出的報道才有新意,才能吸引讀者。
2020年,《北京日報》特別報道部推出的《亮劍——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作戰70周年》特刊中,有一個很好的例子——《為炒面記功》。眾所周知,抗美援朝戰爭中,作戰雙方的軍事技術裝備水平和經濟力量懸殊,在支撐戰爭的后勤供應方面,雙方更是天差地別。為突出這一點,《北京日報》記者選取了大眾熟悉的魏巍作品——《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的炒面這個小細節作為切口,然后以《北京日報》老一輩攝影記者李晞的抗美援朝戰地名作《一把炒面一把雪》作為講述的起點,由此展開,講述了時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副司令員的洪學智如何主管后勤工作、家家戶戶忙炒面、志愿軍向前線運輸干糧等內容。
此外,記者還將炒面與美軍豐富的口糧作了對比:美軍在朝鮮戰場上所吃的食物包括各種罐頭、方便食品甚至咖啡、口香糖、巧克力,如果是節日,還會有額外的節日餐,比如感恩節普通士兵的晚餐,菜譜是烤火雞、薯條、牛肉餡餅、沙拉、水果蛋糕,甚至還有雞尾酒。真實可感的細節對比,寫出了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爭的艱苦,也拉近了讀者與黨史的距離。
2.貼近讀者,發掘本地特色故事
作為首都,北京是黨史的重要見證地,很多重大的歷史事件都發生在北京,許多重要的黨史人物都與北京有著不解之緣。這為黨史故事的本地化提供了豐富的可能性。
以2019年《北京日報》特別報道部推出的《定都記》特刊為例。在策劃國慶70 周年報道時,為了與國慶60周年報道錯開角度,《北京日報》特別報道部選取了“首都史”的全新視角?!抖ǘ加洝?,顧名思義講的就是定都北京的歷史,這組報道針對本地讀者,截取了從北平和平解放到開國大典的幾個月時間,聚焦從北平到北京的變化,從而重現新中國成立帶給中華民族的開天辟地的歷史轉折。
報道中的一些細節令人耳目一新。比如《定鼎京華》一文中提到,全國最早解放的大城市哈爾濱一度被作為新中國首都的備選地,主要是考慮到哈爾濱是當時全國最安全的大城市,與蘇聯最近,便于取得蘇聯的支援和幫助。又如今天的讀者無人不知雄偉的天安門城樓,但解放軍1949年剛剛入城時,看到的卻是破敗不堪的城樓,天安門前的雜草有一人多高,風干的垃圾甚至埋住了民房。這些關于北京的歷史細節尤其受到本地讀者的歡迎,《定都記》系列報道最終榮獲北京市新聞獎。
2022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73周年之際,《北京日報》迎來了創刊70周年,《北京日報》書寫了自己的創刊史,這也是一次發掘本地黨史故事的嘗試?!侗本┤請蟆穭摽瘯r間比北平和平解放晚了三年多,但實際上,就在北平和平解放兩天后,當時的中共北平市委機關報《人民日報》(北平版),就展現在古都人民的面前,它是《北京日報》的前身之一。通過閱讀大量史料和采訪報社的老同志,《北京日報》記者挖掘出了不少鮮為人知的史實,如新聞巨子范長江帶隊創辦了《北京日報》的前身之一《人民日報》(北平版),民國時期大名鼎鼎的《新民報》與《北京日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北京市委機關報最初籌建時曾叫《北京晚報》。這篇報道刊出后得到了廣泛傳播,有的北京讀者還特意組織同事共同學習,并發來讀后感,認為此文“講好了《北京日報》誕生記的北京故事”,“是一份黨報的紅色道路的發展史”。
3.借助“外眼”,讓中國故事走出去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對外傳播工作。早在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就曾向埃德加·斯諾、史沫特萊、哈里森·福爾曼、斯坦因、愛潑斯坦等外國記者講述中國革命的故事。在這些外國記者的鏡頭和筆下,帶有神秘色彩的中國共產黨、隱蔽而壯闊的敵后抗戰逐漸揭開面紗,一個孕育著中華民族希望的未來中國雛形,全面地展現在外國公眾面前,從而為中國革命贏得了廣泛的理解和支持。
黨的歷史充分證明,借助“外眼”,講述中國共產黨的故事,更能拉近與西方受眾之間的距離,引起國際社會的共鳴,扭轉西方人對中國的刻板印象。時至今日,換個角度,通過“第三方之眼”看中國,講述外國人在中國的所見所聞,也是黨報新聞工作者書寫黨史的一種新嘗試。
《北京日報》推出過不少類似的報道,如《奇遇長征——一個外國傳教士隨行紅軍18個月見聞》講述了《神靈之手》的作者勃沙特(中文名薄復禮)的故事。《神靈之手》的出版時間比斯諾《西行漫記》更早,是第一本向西方世界介紹紅軍長征的書。它的作者勃沙特的經歷更傳奇,1934年10月在貴州舊州境內,他與長征中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的部隊相遇,被作為“帝國主義間諜”扣留,隨后與這支紅軍一起走了18 個月的長征路。他記錄了中國工農紅軍歷史上的一個側面。4.融合精編,實現厚重黨史輕量化傳播
信息爆炸的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黨報新聞工作者不僅要研究如何講好黨史故事,還要積極迎接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精心編輯制作,借助融合力量,實現厚重黨史的輕量化傳播。
以2021年《北京日報》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版特刊《致敬逐夢》為例。報社派出記者前往各地采訪,通過一個個故事和歷史瞬間描摹中國共產黨尋夢、追夢、筑夢、圓夢的光輝歷程,濃墨重彩地為黨的百年華誕奉上了一份厚禮。守正的同時,報社還借助融合的力量創新,堪稱一次融合報道的大練兵。
①新聞可視化。利用AR 技術、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海量新聞中選擇讀者關心的關鍵信息,并通過可視化方式呈現出來,已經成為不少傳統媒體轉型、突圍的重要途徑。在融媒體發展之路上,《北京日報》嘗試過“魔法報紙”、制作新聞海報、視頻直播等各種方式。在《致敬逐夢》特刊的傳播過程中,《北京日報》制作的多款新聞海報,憑借即時性、輕量化、互動性等特點在朋友圈得到了廣泛傳播,大大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識別海報上的二維碼,即可看到更多厚重的黨史故事。
②推出多樣化系列產品,實現全網傳播。在推出百版特刊《致敬逐夢》的同時,北京日報客戶端編輯部、兩微(微博微信)編輯部、視頻直播編輯部等通過短視頻、專題等方式包裝特刊,將厚重的黨史故事制作成適合全網傳播的輕量化產品。這要求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多線程作業,為此,文字記者紛紛轉型全媒體記者,一邊完成特刊采寫任務,一邊與融媒體部門合作,制作新媒體產品。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5G、元宇宙等新技術的發展,新聞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新聞的形態也越來越多樣化,但是,真正講好能廣泛傳播的黨史故事,并非易事。作為新時代的黨報新聞工作者,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揚長避短,不斷探索,認真研究,以全媒體記者的標準要求自己,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才能將黨史故事講得更加真實、全面、生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