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杰
“輿論監督”是我們的黨和人民賦予新聞媒體的一項重要責任,其在宣傳黨的政策、反映人民心聲、推動問題解決、促進各項工作等多個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因此,近年來,輿論監督報道更加受到關注。2022年,中國新聞獎的評選做出了一次較大的改革,其中引起業內突出關注的是設立了輿論監督報道的專門獎項。
2022年5月,由全國評比達標表彰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發布的《關于2022 年第一批評比達標表彰項目的公示》顯示,中國新聞獎的獎項設置由29 項精簡為20項。在這一獎項數量減少的背景下,中國記協為輿論監督報道專門增設了一個獎項,殊為不易。
“揭示社會存在問題、維護公平正義、促進時代進步的新聞作品。應事實準確充分,報道客觀全面,富有建設性,切實促進實際問題的解決。”這是2022年《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第18 條對輿論監督報道提出的評選標準。這不足百字的內容,是對輿論監督報道的高度概括,更是對輿論監督報道標準的重申,也給當下的主流媒體和從事新聞采編工作的新聞人如何進一步做好輿論監督報道提出了更加明確而具體的要求。
通過對2022 年中國新聞獎輿論監督作品的研讀、學習,可以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性的“要訣”,它們可以幫助廣大新聞從業者更好地做好輿論監督報道工作。
揭示問題,成為輿論監督報道最鮮明的特點。
1.要揭示問題,就要先去發現問題。全媒體時代,輿論熱點和社會問題呈現出變化迅速和紛繁復雜等特點,如何從中找到那些公眾關注且亟待解決的民生難點問題,尤其是損害公平正義的民生難點問題,需要新聞從業者增強問題意識,具有高度的職業責任感和新聞敏感性。
2.增強問題意識,首先必須有法治意識。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合法性當然就是發現問題的一個標準。如果一件事欠缺合法性,那必然會損害公平正義,對其進行輿論監督的必然性就增強了。以第32屆中國新聞獎輿論監督報道獎一等獎作品《“東北黑土保護調查”系列報道》為例,報道關注的是素有“耕地中的大熊貓”之稱的東北黑土地被破壞、盜采問題。相較于黃土,東北黑土地的有機質含量高出數倍,珍貴的“黑土層”不僅是稀有礦產資源,也是東北大糧倉的重要保證。然而新華社記者獲悉,一些不法分子為了牟利卻想方設法非法盜采、破壞東北黑土地。
擅自在耕地上取土是違法行為,對其進行輿論監督有理有據。記者通過暗訪盜挖、售賣黑土人員和綠化公司工作人員以及知情村民等,調查網絡上的黑土賣家,梳理黑土盜賣完整產業鏈條,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素材;記者還通過各種努力,采訪到農業農村、自然資源、財政、公安等相關部門。為增強報道深度和權威性,記者還采訪了基層干群、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科院權威專家等,解析黑土盜賣產業屢禁不止的深層次原因,挖掘出黑土地保護法律法規薄弱是最大癥結。
該報道推動相關部門嚴懲不法分子和失職人員,推動了黑土地保護相關立法工作,長效保護“中國糧倉”。
該系列報道最終成為輿論監督一等獎獲獎作品,從一個側面提示新聞從業者,進行輿論監督報道一定要在法治的框架內進行,依法實行輿論監督。輿論監督受法律保護,也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嚴格依法報道。
我國法治體系的不斷完善也對依法實行輿論監督報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輿論監督報道的選擇上,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對問題的判斷和調查過程中要恪守真實性原則,做到客觀、細致,實事求是;在報道內容上,必須符合憲法和法律,不得違反法律規定,不得泄露國家機密,不得危害國家安全,不得侵犯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合法權益。只有依法進行輿論監督報道,才能維護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公信力,才能保護輿論監督報道者的合法權益。
“主流媒體聚民心要做到三點——懂民心、護民心、強民心。不懂民心,肯定聚不了民心。懂民心是聚民心最基本的要求。”想懂民心,新聞工作者就得關心群眾關心的事。輿論引導的對象是輿論,而輿論則是來自公眾的意見,因此,要從群眾的需要和利益出發,從大家關注和關心的事情入手,尤其是從那些與群眾利益高度相關的難點、焦點問題入手進行報道,方能引起群眾的關注,從而引導輿論的走向,推動正確的意見性信息占領傳播渠道,推動問題的解決。
榮獲第32屆中國新聞獎輿論監督報道獎三等獎的報道《七獲省部級科技獎的“大國工匠”,卻評不上正高職稱》是一個好的范例。
這篇來自新華社遼寧分社的稿件,講述了一位“大國工匠”的遭遇——7次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科學技術獎),6次奪取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擁有23項國家專利,還曾榮獲100余項國家、省、市技術創新獎……鹿新弟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遲遲評不上高級職稱,單位一個“同意”的章成為最大“攔路虎”,將他擋在正高級工程師門外。
國家給予了技術工人好的政策,讓這一群體可以評正高。但現實中卻有技術工人因為企業的一個章就失去了評選資格。這位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中華技能大獎、首屆遼寧工匠等榮譽稱號的高級工程師發出疑問:“放眼全國,與我遭遇一樣的技術工人,到底還有多少?”
無論是根據中央的指導意見,還是遼寧省《關于在工程技術領域實現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的實施意見(試行)》及《2019年大連市專業技術資格評審指南》,鹿新弟都符合破格申報的要求。然而,他向公司申報職稱時,卻收到了“工人沒有資格評”的回復。
表面上看,這是對一位技術工人的報道,但事實上,這個問題具有普遍性,是對我國數量龐大的技術工人職稱評定和待遇落實的拷問。
對于廣大職工來說,收入、待遇是最讓大家關心的,而職稱的高低與個人的收入、待遇息息相關。因此,關心技術工人的職稱評定就是關心廣大職工的收入、待遇,這一報道自然受到職工群眾的高度關注。
從這個角度說,榮獲第32屆中國新聞獎輿論監督報道獎三等獎的工人日報的系列報道《讓新業態勞動者權益“不落空”》也對勞動者群體——快遞員、外賣員以及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形態從業者最關心的問題予以了關注。尤其是該系列中的第二篇《“我的收入怎么能拿得明白又合理?”》,報道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面臨的收入困惑。
小付是一家外賣平臺的眾包騎手,他告訴記者,目前每單的送單價格下降了,2018 年每單的最低單價是6.1元,現在每單差不多才4元錢左右。“要想賺錢,每天就得跑12 個小時以上。”慧姐也是一名外賣員,她擔心的是平臺“以罰代管”。“沒穿一次工服就要罰300塊錢,沒戴一次工牌罰款100 塊。”慧姐說,“我們專送騎手跑一次單才賺幾塊錢,現在的罰款實在太多了。”
在新就業形態領域的普通勞動者發聲后,記者又多方采訪勞動保障領域的專家、學者,請他們分析這一問題并給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在立法上盡快填補法律空白,以便確立起勞動定額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從而確定平臺從業者的工作時間和所對應的薪酬體系的合理性。
“工會可以結合新業態的行業特點,指導新業態勞動者加入工會組織,并提供相應的會員服務,對于平臺的違法行為,可以依法監督。”這些建議,都是具有基礎性的舉措,有利于推動改變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沒有話語權的局面,同時也能進一步完善平臺企業的用工規范。
在報道發出后,一些勞動者向記者反饋,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提出了內心的疑問。
輿論監督報道的“初心”是什么?一定不是單純地為了挑毛病、批評人,而是為了指出問題,探尋問題成因,并最終促進問題的解決。
如何揭露問題、把握分寸,考驗著媒體從業者的智慧。如果說有什么簡單易行的抓手,那應當是回歸輿論監督報道的初心:發現問題并有效促進問題的解決。具體來說,媒體從業者既要有問題意識,也要有大局意識。敏銳地發現問題、尖銳地追問背后的原因是必須的,但不能“只讓問題遮望眼”,忽略了有關部門在日常工作中的付出;要有批判精神,但更要有“解題思路”和建設心態。“問題在先、報道在后”,任何公眾關注的問題都不會因為媒體的沉默而消失,輿論監督報道的方向應當是讓問題引起黨和政府關注,從而將問題解決推上快車道。
榮獲32屆中國新聞獎輿論監督報道獎一等獎央廣推送的系列報道《多地清潔取暖被指“一刀切”:禁柴封灶致部分群眾挨凍》就是一個瞄準現實困境、幫助群眾解決難題的例子。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中央要求各地堅持因地制宜、多措并舉,推進清潔取暖的同時,確保群眾溫暖過冬。但央廣記者調查發現,河北、內蒙古、山西等個別地區在推行清潔取暖過程中,簡單“一刀切”,漠視群眾冷暖,甚至采取禁止群眾在家燒柴、封堵群眾家中爐灶等極端手段,導致某些地方的老人、孩子挨凍。
這一問題被報道后,不僅引起其他主流媒體的跟進報道,中紀委國家監委官網還專門就此事刊文。報道播出后的當天,河北省和秦皇島市先后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整改,并于第二天快速落實整改措施。這一報道還得到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在新聞發布會上的專門回應:已組織專門人員趕赴當地督促地方迅速進行整改,并將繼續關注整改情況。生態環境部再次強調,保障群眾溫暖過冬是底線,不管用何種清潔取暖方式,都要堅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
從主流媒體發聲到當地政府召開專題會議落實整改,并于次日落實整改措施,該報道有力推動了多地清潔取暖“一刀切”問題的迅速解決,同時快速幫助挨凍群眾解決取暖問題。
這組作品獲得了評委的好評,評委認為該報道“在質變與量變中設置議題、把握節奏,講求地方報道與區域報道、一次報道與跟蹤報道、消息報道與深度報道的系統性有效把握”。事實上,只要媒體報道把握好新聞的“時度效”,新聞輿論監督報道可以大有作為。揭露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批評現象,是為了改變現象背后的不合理不合法本質。建設性是做好新聞輿論監督報道應該樹立的理念,輿論監督是為了發現問題、改正錯誤、促進工作,最終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社會進步。央廣的這一組報道,沖著解決挨凍群眾的現實難題而去,報道播發后迅速引發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進而推動難題迅速化解。
又如,榮獲32屆中國新聞獎輿論監督報道獎福建電視臺推送的《揭露“抽血驗子”的黑色利益鏈》的報道也是一個好例子。2021年,福建電視臺綜合頻道《幫幫團》欄目組獲得新聞線索:在福建省廈門市,有人通過網絡從事鑒定胎兒性別的違法活動。為查明事實了解真相,該欄目組專門組織了調查團隊,好幾名女記者冒著被感染的風險去該地下窩點抽血,成功拍取了該團伙將小車化身“移動孕婦抽血室”、無醫學資質的駕駛員直接上手抽血等影像,成功挖出該團伙勾結診所、婦產醫院檢驗師及物流公司從事非法胎兒性別鑒定的整條利益鏈。此后,當地衛生部門和公安機關成功打掉了該犯罪團伙。
非法胎兒性別鑒定危害巨大,對個人來說,一旦鑒定結果不符合孕婦以及背后家庭的預期,腹中胎兒就可能被在一些黑診所進行引產,由此嚴重損害孕婦的身心健康,踐踏生命尊嚴;對社會來說,非法胎兒性別鑒定,是造成出生性別比嚴重失衡的一個最重要原因,還會引發婚戀、就業、治安、養老等一系列負面連鎖反應,給人口安全、社會穩定帶來巨大隱患。
2022年《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第18條對輿論監督報道明確提出要“揭示社會存在問題、維護公平正義、促進時代進步”。對標這一要求可以看出,更好的輿論監督報道應當形成發現問題、報道問題、最終促進實際問題解決的閉環。《揭露“抽血驗子”的黑色利益鏈》的報道,對這一損害孕婦身心健康、踐踏生命尊嚴的違法行為予以深入調查,節目報道后,當地執法部門對違法人員進行了依法查處;此后,欄目組又隨同有關部門迅速開展全面排查、加大對非法性別鑒定危害宣傳等舉措進行報道。報道環環相扣、客觀嚴謹,凸顯了記者的責任擔當,發揮了媒體輿論監督報道揭示真相、維護公平正義、激濁揚清的社會功能。
從2022年獲得中國新聞獎輿論監督獎項的作品中可以獲得啟示,做好輿論監督報道應該樹立建設性理念,增強問題意識,關注損害社會公平正義的民生熱點、難點問題,在法治的框架內依法進行輿論監督報道工作,從而發現問題、揭示成因、促進問題解決,最終發揮輿論監督報道激濁揚清、促進人民幸福和社會進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