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曉蘋
“三農”問題,就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研究“三農”問題目的是要實現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系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系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3次聚焦“三農”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明確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針,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要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黨和人民群眾的代言人,貼近“三農”、做好“三農”報道,是各級新聞媒體的神圣職責。那么,在新時期,地方廣播電臺應如何做好“三農”報道,使之具有吸引力、感染力、親和力?筆者結合自身做“三農”題材報道的采訪經歷,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作為“三農”記者要深入一線采訪,不能光看一篇文字介紹或者一些文件資料來完成一篇稿件,寫好“三農”稿件要全面了解新聞背景、新聞事實。做好“三農”報道,必須沉下去。腳不沾泥土、不到田間地頭、不進入村屯,寫出的稿件只會停留在表面,淺入淺出,遠離了群眾、遠離了生活、遠離了市場。“三貼近”是新聞記者從事新聞報道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事實、生活、群眾始終是優秀作品的活力與魅力所依。深入一線,踐行“四力”,這樣所采寫的“三農”新聞報道才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作為“三農”記者,只有真正貼近農民生活、深入田間地頭,才能感受新農村的變化,了解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幫農民之所需,用他們的語言講述他們的故事。這樣所采寫的稿件才是農民朋友所需要的,對農村發展有助力作用的。所以,“三農”報道的角度、深度和記者的腳力分不開。
新聞媒體發揮著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應及時準確全面地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特別是在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人、新事、新風尚、新成就傳達給農民朋友。同時,新聞媒體要積極反映人民群眾的呼聲,成為黨和政府了解當地各個時期農村工作的主要途徑之一。
2018年9月23日是中國第一個農民豐收節。全國農民有了自己的節日,這極大地激勵和鼓舞了廣大農民和基層農業工作者,也讓農民兄弟受到了黨中央對農業、農村、農民的高度重視。為了支持農業的發展、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黨和政府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給予了政策傾斜,如: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發展、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培訓農民工技能、積極開拓農村市場政策等。
筆者采訪過的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大巴鎮車新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自阜新市啟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關山農業實業有限公司積極響應當地政策,在大巴鎮車新村投資2100 萬元建設高標準冷棚葡萄產業園區,扶持車新村建立合作社,栽植優質品種葡萄40 萬株,以產業項目幫助村民脫貧致富。園區安置車新村120 多名困難村民就業,年人均收入近萬元,僅兩年時間就實現了車新村整體脫貧。
作為“三農”記者,要及時掌握這些路線、方針、政策,并結合當地農業的發展形勢,做好宣傳報道工作,為農民解讀好、傳達好惠農政策,成為農民朋友的貼心人。
1.記者要根據季節和時令,做好及時、有效的宣傳
立春時,北方冬小麥長勢加快;驚蟄標志著仲春時節的開始……節氣時令對于農業發展、農民的耕作有著重要的意義。
廣播農業新聞可結合季節和時令,提前將一些新的農業科學技術向廣大農民進行宣傳,引導農民應時應節種植,積極采用農業新技術。每年的春耕工作啟動之際,作為“三農”記者,筆者都通過搜集資料、采訪咨詢相關專家,在節目中向農民介紹當年春耕有什么新特點、新政策及注意事項等。
孩子脫下外面的褂子,攆著蝴蝶撲打。他很賣力,跑來跑去,很快額頭上就沁出一層汗。“捉住了,我捉住一只。”他將它輕輕拿起——那蝴蝶淡藍的翅膀,籠了一層粉,一觸碰粉塵紛飛,下面還有個赤裸的小肚兒,丑巴巴的,哪兒有一點美感呢?可為什么飛在空中就那么美呢?孩子很疑惑。
如谷雨前后正值北方地區準備春耕的時期,我們會采訪農機局技術人員、遼寧省風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農業農村局、氣象局等,介紹春耕時節天氣、農耕用具的保養、經濟作物的收益等。2022年春耕開始前,阜新市迎來了多場雨雪天氣,這種情況是否會對春耕造成影響?農民種植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對此,筆者及時采訪了阜新市農技推廣中心的專家,采寫《土壤墑情、地溫、氣象條件等有利我市將迎大田適宜播種》等稿件,消除了農戶心中的擔憂和疑慮。這些內容一定是農民朋友想聽、愿意聽的內容。這樣的“三農”廣播節目才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深受廣大聽眾的歡迎。
2.宣傳好典型,引導農民創業致富
唐代文學家陸贄在《陸宣公集》之《奉天論奏當今所切務狀》中言:且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確實,“一個榜樣勝過書上二十條教誨”,我們可以多采訪一些典型事例和人物,用榜樣的力量帶動農民創業致富。那么典型事例從哪里來?作為一名記者,必須深入基層、深入一線,“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踐行“腳力、眼里、腦力、筆力”。只有與采訪對象零距離,與新聞現場零距離,才能捕捉到鮮活的新聞,作品才能貼近實際,富有感染力。
作為“三農”記者,筆者采訪和報道了諸多農業致富典型。《現代桃園的主人——齊林》中的主人公齊林是阜新縣沙拉鎮哈巴氣村人,是現代化桃園的主人,還擔任著哈巴氣村黨支部書記。當年剛剛從部隊專業的他,為了讓村民增產增收,成立了益群蔬菜種植合作社,建暖棚種植油桃,邊學邊干,帶著村民不斷改革創新,到各地學習。合作社從開始時的5戶社員發展到現在的80余戶,油桃還賣到沈陽、黑山、北鎮等地,供不應求,年收入逾200 萬元,成功帶領全村走上了致富路。《年輕致富帶頭人吳紅衛的綠色夢想》報道了阜新市海州區韓家店鎮民主村村民吳紅衛通過發展設施農業,成立果蔬合作社,帶領村民致富增收的故事。這些典型報道在農村發揮了示范指導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先進典型是一面旗幟,引領著時代前進的方向,給人以鼓舞和力量,是一種有形的正能量。讓先進典型引路,讓典型報道起到幫助農民增收的效果,是筆者的目標。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已經成為充滿希望的田野。現在的農村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基礎設施、人居環境均大幅改善,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新進展,新農村建設邁出新步伐,農村各項事業不斷進步,農村經濟不斷發展。在采訪中可以看到,現在農村的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備了,村村都修建了文化廣場,設立了書屋,連接了互聯網,正在逐漸向現代化農村邁進。農村的醫療衛生服務和教育教學環境也有了改善。農民都上了保險,最低生活有了保障。作為“三農”記者,我們要及時發現新的變化。深入鄉鎮村屯采訪,筆者也見證了當代農村的新變化、新面貌、新氣象。許多典型都值得宣傳和報道。
筆者采訪報道的新邱區長營子鎮七家子村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七家子村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大唐煤制天然氣項目,七家子人整村搬遷至新的樓房,不僅實現了新居夢,也帶動了該村和周邊村老百姓的再就業。筆者報道過的佛寺鎮佛寺村是一個有著300 多年歷史的古老村落,在雄偉壯觀的4A級風景區瑞應寺旅游區發展的帶動下,進行了改建,又以獨特的民族美食“喇嘛燉肉”“蒙古餡餅”“手扒羊肉”吸引無數游客前來旅游觀光,成了遠近聞名的“旅游村”。筆者海城報道了阜新縣沙拉鎮查海村通過繪制文化墻、修建路燈等,亮化村貌,改善村基礎設施,使得村民笑開顏;報道了紅帽子鎮好四家子村通過加強黨建工作,引領全村脫貧攻堅等。這些反映農村新變化的新聞,深受聽眾喜愛。
因此,作為“三農”記者要把握好農村經濟發展的形勢、感受農村發展的新變化,用鮮活、生動的語言和典型事例,為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助力。我們要積極響應號召,緊跟時代步伐,做好鄉村振興戰略的宣傳報道,用手中的筆譜寫現代鄉村的富裕、和諧、美麗。
1.關注農業科技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是農業,從狩獵到養殖、從采摘野果到種植,這種食物和生產資料獲取方式的變化體現了農業的不斷發展和勞動者的智慧,也體現了勞動人民在生產中的探索、創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新的農業科技革命正在改變世界傳統農業的面貌。用現代科技武裝農業,以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經營農業,現代化農業展現新氣象。
作為“三農”記者,在將近20年的采訪中,筆者見證了農業科技的發展。現代的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使農業效益大幅度提高,農業高新技術企業不斷涌現,帶動了農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傳統農業正在向現代農業跨越。
“三農”記者要時刻關注農業科技,并與科研院所、涉農單位等農技研發推廣機構保持密切聯系。記者應當將第一時間獲知的最新最熱的動態信息傳達給聽眾。如新研發的農機具會給農民的日常工作帶來哪些便利,新的種植理念會給農民生活帶來什么變化,新的養殖方式會給農民帶來多少收益,這些新聞報道都是聽眾需要獲取的內容。
如:筆者采寫的稿件《科技賦能一體化防控筑牢全方位“防火墻”》報道了阜新縣全面提升基礎保障能力,以科技賦能,運用“5G+信息化技術”開發森林草原防滅火預警監測系統,無人機監測與地面巡護隊結合,組成一體化防控體系,筑起堅實的“防火墻”。
稿件《彰武縣“以樹擋沙”生態建設拉開帷幕》報道了彰武縣通過實施“4+2+2”生態治理模式,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森林植被覆蓋率持續提升,新時代科學治沙的新路子越走越寬,“以樹擋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鎖沙”四大工程取得顯著成效等。
2.“三農”記者在采訪時要抓住農業特色和亮點
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是新階段農業發展的要求。通過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檔次,發展品牌、特色、優質、新型產品。每個地區的農業產業的亮點和特色各不相同,作為地方臺的“三農”記者,筆者認為在稿件的采寫上要抓住本地區的農業特色和亮點,對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狀況施以濃墨重彩的描寫。
在近些年地方“三農”稿件的采寫中,筆者見證了阜新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2001 年,阜新被國務院確立為全國第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轉型前的阜新,煤電產業獨大。目前,阜新已經初步形成多元化產業新格局,其中農產品加工業是阜新最先確定的接續替代產業,通過招商引資,積極引進和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雙匯、伊利等一批企業先后落戶,在這些龍頭企業帶動下,形成乳業等10 條農業相關產業鏈,積極帶動了阜新市的特色農業的發展。這些亮點和特色都通過筆者的記錄展示在大家面前。
阜新市努力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在采訪中,筆者發現經濟、高效、設施農業代替了過去的單一種植的傳統農業,農民真正感受到了農業結構調整的優勢。農民紛紛流轉土地,通過村鎮+合作社+互聯網等,發展冷棚、暖棚等新型農業。還有一些地方依托當地的農業優勢發展旅游業,實現多元化發展。
近幾年在《鄉鎮紀行》大型采訪活動中,筆者所在單位的記者深入佛寺、王府、紅帽子、沙拉、大巴、大板、哈達戶稍、大冷、葦子溝、二道河子、西六、東六和長營子等13個鄉鎮,采訪報道鄉鎮的自然概況、政府扶持的重大項目、近些年來經濟發展狀況和特色產業、科教文化衛生和交通通信的發展變化,走進田間地頭感受民族鄉鎮人民生活的改善,采訪典型村、典型戶和各類先進典型人物。
例如:大冷鎮有效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種植沙泉水稻,并建立了水稻的認養基地,通過這一新型的農業生產模式,進一步發展起了旅游業,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這些農業特色和亮點,都不失為好的新聞素材,非常吸引聽眾;阜新縣大板鎮各力各村通過流轉土地,種植高效經濟的農作物,村黨支部還聯合駐村工作隊引進新設備,進行農產品的深加工,使當地的農民脫貧致富,促進了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記者通過消息、通訊、訪談、側記等多種報道方式把農民如何走上致富路、新農村的新變化、農業多元化發展的亮點和特色展示給了受眾。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三農”記者應當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發展,加大“三農”新聞宣傳力度,提高“三農”新聞宣傳質量,開拓“三農”新聞宣傳領域,創新“三農”新聞宣傳方法,把“三農”新聞宣傳提升到一個新水平、新境界。新時期,地方廣播電臺“三農”記者要踐行“四力”,貼近農民生活,聚焦農業發展,為農村轉型發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