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云
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工作的開展,不僅會使電視新聞記者專業素養得以持續提升并更好地適應新時期的信息傳播環境,而且對于推動我國電視新聞傳播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有不容忽視的價值。當前,電視新聞記者面臨的工作環境日益復雜,在此背景下,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失范現象不僅會對記者自身形象帶來負面影響,而且也會損害電視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弱化電視新聞媒體的競爭力,進而制約電視新聞媒體生存與發展空間的拓展。由此可見,對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工作優化路徑做出探索,使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工作體系適應時代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在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實踐中,對職業道德規范體系進行構建與完善,對于應對新時期電視新聞記者在職業道德層面出現的各類新情況、新問題具有重要意義。一直以來,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以及廣電總局對新聞記者職業道德規范體系建設工作給予高度重視,《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也持續修訂,這為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工作創造了良好條件。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電視新聞記者面臨的信息傳播環境以及傳播格局都產生了深刻的變化,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問題呈現多元化、復雜化的特點,這則為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規范體系建設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因此,各方主體既要肯定長期以來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規范建設工作取得的卓越成效,也要著眼于當下與未來,推進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規范建設工作能夠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具體而言,在對新聞記者職業道德規范體系進行完善與優化的過程中,各方主體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在新時期,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規范體系的完善與優化,需要建立在多元主體參與以及平等對話的基礎之上。雖然政府部門、新聞行業組織、新聞媒體在構建職業道德規范體系的過程中發揮著主導作用,但是新聞從業者、社會公眾、專家學者也應有一定的話語權。其中,新聞從業者的參與,能夠體現出對新聞從業者主體地位的尊重。由于新聞從業者長期奮戰在新聞報道一線,因此,新聞從業者對新聞生產與傳播實踐中的道德失范現象有更為深入的了解與感悟,這決定了新聞從業者在探討如何規避道德失范問題以及如何提升道德素養層面具有較高的發言權。社會公眾在相關工作中的參與,是確保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規范體系完善與優化呈現公開、透明等特點的有效路徑,對于提升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規范體系的公信力具有重要意義。專家學者在相關工作中的參與,則能夠從專業角度為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規范體系完善與優化工作提供建議,這有利于強化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規范體系的科學性與權威性。另外,多元主體需要開展平等的對話與協商,這不僅有利于促使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規范體系建設工作呈現出公開、透明的特點,而且也能夠確保規范內容被各方主體更好地接受。平等的對話與協商,要求政府部門、新聞行業組織、新聞媒體等占據主導地位的主體能夠傾聽其他參與主體的意見與建議,而新聞從業者、社會公眾、專家學者則需要認識到自身在推進新聞行業規范化發展中的責任,積極表達自身看法。
其次,在電視新聞媒體對職業道德規范進行貫徹的過程中,有必要以提升貫徹成效為出發點,在結合媒體自身實際的基礎上,對職業道德規范體系內容進行細化,使抽象的內容呈現出具體化的特點,從而充分發揮職業道德規范體系在電視新聞記者工作實踐中的指導作用。與此同時,在電視新聞媒體制度建設工作中,也需要融入新聞記者職業道德規范,將新聞記者職業道德規范中提倡的內容作為構建激勵機制的重要依據,將新聞記者職業道德規范中反對的內容納入懲處制度,從而發揮新聞記者職業道德規范在約束電視新聞記者行為中的作用。另外,相對于政府部門、新聞行業組織而言,電視新聞媒體對信息傳播環境與傳播格局變化的感知更為敏感,且在調整部門準則方面更為靈活,因此,電視新聞媒體有必要根據傳播環境與傳播格局的發展變化,對新聞記者職業道德規范進行動態性的補充,使自身各方面制度與時俱進地調整。在此過程中,電視新聞媒體既需要確保補充性內容符合實際且具備較高的可操作性,也需要確保補充性內容在“權”“責”“利”三個方面的統一,這不僅有利于約束電視新聞記者的行為、規避記者權利濫用問題,而且也有利于促使電視新聞記者更為積極地履行自身職責、嚴格按照新聞記者職業道德規范開展新聞生產與傳播實踐。總之,在構建職業道德規范體系的過程中,電視新聞媒體有必要推進職業道德規范體系與媒體制度建設緊密結合,在充分發揮職業道德規范體系指導、約束作用的基礎上,對職業道德規范體系內容進行動態性、持續性地補充,有效彌補相關工作滯后傳播環境發展的短板。
在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工作中,外部監管環境建設至關重要。為了加強對新聞記者的行為監管,立法部門、行業組織以及社會大眾等多元化主體都應當參與到監管過程中,通過有效履行自身監管責任,為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工作水平的提升構建保障。
首先,立法部門需要推進新聞法治化進程。電視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水平直接影響著電視新聞媒體公權力的有序運行。推進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的法治化進程,能夠使非強制性的道德規范轉化為電視新聞記者需要承擔的法定義務,這對于加強對電視新聞記者行為的約束具有重要意義。在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的法治化工作中需要注意的是,法治化內容沒有必要與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要求內容完全重合,而應當重點關注“有償新聞”等會產生惡劣社會影響的職業道德失范行為,從而在提升法治化工作效率的基礎上,對一些會嚴重影響電視新聞記者形象、帶來社會危害的行為進行有效震懾。
其次,行業組織需要構建完善的自律與他律體系。行業組織與電視新聞媒體在電視新聞記者行為監管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構建自律體系與他律體系的過程中,行業組織與電視新聞媒體需要持續完善電視新聞記者管理制度、機制等。在此過程中,行業組織與電視新聞媒體可以通過構建激勵機制、懲處機制,促使電視新聞工作者在明確自身需要具備的職業道德素養以及認識到開展職業道德建設工作重要價值的基礎上,自覺、主動地開展自律工作。與此同時,行業組織與電視新聞媒體有必要共建新聞評議會,為電視新聞記者群體開展自律提供組織保障。在他律體系的構建中,行業組織與電視新聞媒體需要構建起常態化、長效化的監督體系,及時發現電視新聞記者在道德素養層面存在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完善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工作。
最后,社會大眾需要行使自身的監督權利。社會大眾對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行為的監督,能夠促使新聞記者行為監管工作呈現廣泛化的特征,這不僅有利于增強電視新聞記者的自律意識,而且也能夠為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工作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在社會大眾行使監督權利的過程中,政府部門、新聞行業組織需要強化宣傳工作,確保社會大眾認識到自身在整個監督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引導社會大眾了解信息反饋的各種渠道。與此同時,政府部門、新聞行業組織需要提升社會大眾媒介素養,確保社會大眾具備行使自身監督權利的能力。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新聞記者培訓工作就得到了電視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與高度重視。電視新聞記者教育培訓形式、內容等都得到了長足發展。近年來,以提升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風尚為出發點的教育培訓工作方興未艾,為了能夠提升電視新聞記者教育培訓成效,主管部門更是發起了許多自上而下開展的教育培訓活動,這促使針對電視新聞記者開展的教育培訓工作展現出了常態化的特征。
在當前的電視新聞記者教育培訓實踐中,將專業素養培訓與職業道德培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構建起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訓質量把控機制以及長效機制,是對電視新聞記者教育培訓工作進行優化的重要著力點。與此同時,電視新聞媒體不僅需要發揮自身在電視新聞記者教育培訓中的作用,而且有必要推進教育培訓關口前移,通過與高校等育人機構開展合作,有效提升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水平。
具體而言,新聞記者教育培訓工作的優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從在職電視新聞記者教育培訓工作來看,首先,電視新聞媒體不僅需要明確在職電視新聞記者崗位勝任能力要求、把好人才聘用關,從源頭上提升在職電視新聞記者隊伍整體職業道德素養,而且需要認識到日益復雜的信息傳播環境對在職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工作帶來的挑戰以及針對在職電視新聞記者開展教育培訓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從頂層設計入手,對在職電視新聞記者教育培訓工作進行科學規劃,確保相關工作得以有序開展。
其次,電視新聞媒體需要對培訓內容與培訓方式進行優化。在在職電視新聞記者教育培訓工作中,電視新聞媒體需要使培訓內容與培訓方式呈現出與時俱進的發展特點。在互聯網時代,電視新聞媒體有必要引導在職電視新聞記者對容易出現的職業道德失范行為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將線上培訓引入培訓體系,從而使教育培訓工作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
最后,電視新聞媒體需要構建起長效的教育培訓質量管理機制。這不僅要求電視新聞媒體能夠明確在職電視新聞記者教育培訓目標、在培訓實踐中強化過程監督,而且要求電視新聞媒體構建起完善的考核評價機制,這既能夠使電視新聞媒體在問題導向下對教育培訓工作進行優化,也會為激勵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在考核評價機制構建過程中,電視新聞媒體需要對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工作目標進行分解,采用主管單位評價、電視新聞記者自評、專家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確保評價工作展現出全面、客觀的特征。
從教育培訓關口遷移工作來看,新聞行業組織、電視新聞媒體等都需要加強自身與高校等新聞人才培養機構之間的溝通,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強調職業道德建設工作的重要地位,通過開展協作,有效提升在校職業道德教育工作成效。具體而言,一方面,高校需要在新聞專業建設中將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作為重要一環,在與新聞行業組織、電視新聞媒體開展溝通的基礎上明確職業道德教育目標。與此同時,高校需要把職業道德教育與育人工作結合起來,設置職業道德課程、做好相關教材開發工作,通過強化思政教育工作者與專業課教育工作者之間的聯動,將職業道德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體系,從而依托“三全育人”提升教育成效。另外,由于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主要在學生未來的工作實踐中體現,因此,高校還有必要在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實現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的結合,將學生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專業實習活動作為職業道德教育工作的著力點,確保學生能夠學以致用,為電視新聞記者隊伍職業素養的有效提升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新聞行業組織、電視新聞媒體需要為高校開展的職業道德建設工作提供豐富資源,為在校職業道德教育工作與新時期信息傳播環境之間的對接提供支持。在教育內容資源供給層面,新聞行業組織、電視新聞媒體可以向高校提供與新時期信息傳播環境發展緊密相關的信息以及與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工作相關案例,從而豐富在校職業教育內容與呈現形式。另外,新聞行業組織、電視新聞媒體還可以為高校開展的職業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人力資源支持,選派優秀的電視新聞記者進入高校開展講座,面對面地為學生解答與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相關的問題。
綜上所述,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信息傳播環境、媒介競爭格局產生了深刻變化,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工作也需要創新發展。在對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工作進行優化的過程中,政府部門、新聞行業組織、新聞媒體、新聞從業者、社會公眾、專家學者需要共同參與并開展平等的對話與協商,構建適應時代發展的職業道德規范體系。電視新聞媒體還需要根據自身情況,對職業道德規范體系細則進行細化與補充。與此同時,在新聞記者監管工作中,立法部門需要推進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法治化進程,行業組織則需要從制度與機制建設層面構建良好的自律與他律體系,并引導社會大眾參與新聞記者行為監管。另外,新聞記者教育培訓工作在電視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素養的提升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加強電視新聞記者教育培訓以及向前遷移教育培訓關口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