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發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表達與交流”板塊中指出:“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為寫作奠定基礎。寫作要有真情實感,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力求有創意。”要達成這一目標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師生付出多方面努力。但是,在日常作文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三個方面的作文思維。筆者把這三方面的作文思維簡要概括為:一個比喻,一個發現,一級臺階。
說作文是一個比喻,并不是說作文中必須寫一個比喻句,而是說可以把自己要寫的這篇作文先比作一個大西瓜,并把這個大西瓜分成左右兩半,一半是整體構思,另一半是具體材料。也就是說,一篇作文動筆前,自己先要有一個整體構思,這篇作文要表達什么中心,往什么方向走,達到什么高度。有了這個整體構思后,就要考慮用局部表現來完成整體構思。如以“家鄉的名片”為題作文,整體構思為描寫家鄉的特色,表達對家鄉的自豪感。局部表現為家鄉的某段歷史、某一風俗、某位名人、某種小吃、某段街市等。(如下圖所示)
可見,整體構思即指文章的中心。局部表現就是用哪些具體材料去表現中心。所謂一個比喻說的其實就是中心與材料的關系。但無論想表現什么中心,都要注意材料的詳略和細節描寫。如以歌頌“母愛”為中心,作家史鐵生在《秋天的懷念》一文中這樣寫道:“可我卻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后來妹妹告訴我,她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里,看著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時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說。我的回答已經讓她喜出望外了。”可見,在這樣的細節描寫中,母愛已超越了健康,超越了自我,超越了一切。
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候,要把想寫的事件放在一個大背景上去寫,如上述事件發生的“大背景”就是母親的肝病已經很嚴重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寫母親忍著疼痛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的情景,讓讀者充分感受到母愛的偉大。
可見,“一個比喻”有兩點要求:一是要有大的全文構思,即文章要表現什么中心,要有局部的具體表現;二是詳略要得當,細節描寫要到位,要用細膩的描寫來引發讀者的共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描寫能力。
說作文是一個發現。發現什么?就是要發現材料中的原因、具體表現和結果之間的關聯。無論作文中的細節小到什么程度,也要有相應的原因和具體表現,最后呈現出相應的結果,這是寫作時的基本要求。請看下面這句話:“我喜歡看足球。”這句話中沒有原因,也沒有具體表現,只有結果。可讓學生補出原因:我喜歡運動,特別是足球運動,自己經常看足球,也參加了學校足球隊。具體表現:我經常廢寢忘食地看轉播,一邊吃飯一邊看,甚至夾錯菜,不睡覺,第二天勉強去上學,課堂上雙眼呆滯,面黃肌瘦。在這樣的基礎上,再根據生活實際進行想象擴充細節,那么學生對這篇習作也就心中有數了。
用上面所說的一個比喻和一個發現兩種作文思維來擴充下面這句話:“媽媽給我做飯”(中心——母愛)。原因:為了讓病中瘦弱的“我”吃好、喝好,母親無論多忙,總是抽出時間給“我”做飯,雖然爸爸也給“我”做,但媽媽總是不放心。具體表現:星期五那天,媽媽下班回家,本來很不舒服,但看到瘦弱的“我”,還是拖著疲憊的步伐走進廚房……(重點寫媽媽吃力做飯的過程)結果:“我”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因為有母親相伴。
值得注意的是,作文時有些細節可以根據生活實際去擴充,但無論怎樣擴充,都必須由中心來決定。如上面寫媽媽做飯是為贊美母愛,若重寫飯菜色香味如何美妙,那就偏離中心了。
可以說,一個發現,就是要善于從原因及具體化兩方面去把作文擴充開,不要只寫結果,這樣寫作就容易多了。
但是,在實際寫作中,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情形,整體構思有了,相應的材料也有了,但總覺得材料不能很好地表現中心,二者之間有差距,如此成文,結果可想而知。這時就需要在作文中尋找一級臺階來幫助學生跳過去。如文章中心(整體構思)——成功需要毅力。材料:寫自己在困境中拼搏,最后獲得了成功。這顯然不佳,此時,可借助臺階先簡要寫全紅嬋練習跳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終成了杭州亞運會冠軍,然后再聯系自己的經歷寫,這樣就避免了上面所說的問題。
可見,一級臺階就是在作文中善于借助對他人、他事及他物的敘述描寫來提升自己想寫的材料對主題的表現力。
有了這三種思維,加之經常讓學生練筆,相信學生一定能寫出令人滿意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