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在雷山縣朗德上寨見識了一次“招龍”。剛過晌午,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便陸陸續續地集中在寨門口。錯落有致的吊腳樓前,鄉親們肩扛手提雞鴨魚肉不停地穿梭,嘴里念著:“準備招龍啦!”
招龍節又叫拉龍節,是苗族聚居地特有的一項民俗活動,朗德上寨按照一個生肖周期每13年舉行一次,連續三年,時間定在猴(申)年的二月猴(申)日,分“迎客”“招龍”“請鼓”“送鼓”等活動環節,持續時間為半個月甚至更長。
苗族世代相傳的古歌《楓木歌》中說,世界上本有 12 條水龍、12 條旱龍,因苗族先民生產方式主要以農耕為主,故“招龍”儀式所招為“水龍”。把“水龍”招入村寨以及家戶后,可護佑農業生產風調雨順、安居樂業、人丁興旺。

招龍儀式開始,由寨子里最年長的寨老帶隊,全村老少身著民族服裝,吹著蘆笙,帶上糯米飯、大米、鴨蛋、豬肉、酒等祭品,從寨中出發,到海拔較高的“迎龍坪”去祭祀“招龍”。
浩蕩的“招龍”隊伍,有一往無前之勢,他們高舉著旗幟,敲著銅鼓,抬著貢品,雨越下越大,絲毫也沒有阻攔招龍的隊伍行進的節奏。
招龍儀式上,由祭師念頌祭詞,擊鑼敲鼓三下,并高呼:“龍到家家來,龍吃家家酒,家家發貴又發富。”禮畢,收拾祭物,帶領招龍隊伍下山,一路上吹蘆笙,唱苗歌,鳴鞭炮,把大米撒在路邊,把貼著紙人的竹簽插在路上,一直回到寨子,意味著把龍神請回苗寨。



寨門口,穿著盛裝的苗家姑娘手捧牛角杯,唱著歡快的敬酒歌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祭龍坪上,蘆笙陣陣,苗族婦女們排著長隊,挎著裝滿祭品的竹籃,焚香燒紙恭迎“神龍”的到來。
“這是我第一次聽說招龍,也是我第一次親身體驗招龍節,儀式莊嚴肅穆,而儀式過后則是載歌載舞,感覺特別有意思。”東北游客劉小平說。

如今,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招龍節不只是寨子村民的祭祀活動,更是四方游客的互娛活動。“招龍”節活動內容更為豐富,在傳統的斗牛、跳蘆笙、踩銅鼓等活動基礎上增加了苗族古歌演唱比賽、象棋比賽、拔河比賽以及聯歡晚會等節目,豐富了節慶方式,提升了游客的體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