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山苗族銅鼓舞是苗族特有的一種民族民間舞蹈,主要流傳在雷山縣大塘鄉的掌坳村。苗族有著崇拜鼓的風俗,每個支系都擁有一只銅鼓或木鼓,一般每隔13年就要過一次鼓藏節,宰殺水牯?;蜇i來祭鼓。與此同時,人們還要跳起祭鼓舞來表示對祖先的尊重和追念。
考古發現,早在公元前4世紀之前(春秋末期),銅鼓舞就已出現在樂舞場面之中。至今,苗族還保存著較完整的演奏形式和舞蹈形式。雷山縣的苗族人民在歡度傳統節日和喜慶之日時仍常跳銅鼓舞。
雷山銅鼓舞的“鼓”非常有講究,一頭有面、中空無底、呈平面曲腰狀。表演時,銅鼓懸于庭前或場壩之中,由擊鼓者一手執木槌敲鼓腰,另一手持皮頭槌擊鼓面伴奏。舞者則圍成圓圈,踏著頓抑分明、鏗鏘有力的鼓聲,時里時外,且進且退,至興高采烈時,還擊掌呼號,喊出“嗨哧哧”之聲以助興。
雷山苗族銅鼓舞相傳有12種,其中一種已經失傳,目前所知的有捉蟹舞、翻身舞、迎客舞、獲獵舞、鴨步舞、送客舞、祭鼓舞、放牧舞、撈蝦舞、送鼓舞、共歡舞11種。其動作主要來源于狩獵生活、生產勞作、對動物形態的模擬,如“騎馬”“趕鴨”“捕魚”“撈蝦”等。
想要一探雷山苗族銅鼓舞的風采,最好趕在鼓藏節,或慶祝豐收、祭祖等活動開展期間前往雷山縣掌坳村。不同的節慶活動,看到的銅鼓舞也不太一樣。鼓藏節時舞姿莊重厚實,慶祝豐收時舞姿粗獷奔放,模仿動物時舞姿夸張有趣……
雷山縣大塘鎮掌坳村的吳道雄是銅鼓舞的傳承人。自幼便開始學習“掌坳銅鼓舞”,從一開始的如何跳到后來的如何敲打銅鼓,這一學就是五十多年。

年輕時的吳道雄進過廠、經過商、任過村干部、當過教師。被問起為什么最終選擇了回家傳承舞蹈時,他說“我不想幾代人以后,當人們問起苗族有哪些歌舞特色的時候,子孫后代一概不知?!?/p>
以前的掌坳苗寨,村民們個個都是跳舞能手,但隨著現代經濟快速發展,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或在外定居,加上外來文化的沖擊,民族文化、技藝等面臨傳承危機。吳道雄憂心忡忡:擔心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完全沒了苗族的任何技藝留存,這不僅僅是個人的遺憾,更是整個民族的悲哀。

為此,吳道雄經常走村串戶動員村民練習舞蹈。為了走訪,汗水浸濕了衣服、磨破了無數雙鞋、摔了無數次跤。但他卻無怨無悔,因為他內心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苗族文化傳承。為了將銅鼓舞發揚光大,他還時常赴雷山縣周邊各中小學,以及凱里學院等,開展傳統歌舞技藝培訓活動,受到了學校師生的高度贊揚,培養了上千名優秀民族文化傳承人。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吳道雄的不懈努力下,掌坳苗寨從面臨銅鼓舞傳承危機,到組建舞蹈隊,后來陸續赴西安、四川、內蒙古、杭州、北京等地參加演出上千余場,還曾受邀登上國家大劇院演出。吳道雄獲得了“州級非物質遺產項目苗族銅鼓舞代表性傳承人”“文化傳播先進個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優秀輔導員”“高級戲師”等榮譽稱號。

走進吳道雄的家里,滿墻都是他外出演出時的留影,有些照片早已褪色看不清,但他卻視為珍寶,每天要觀賞好幾次。對于別人來說,那只是一些普通照片,但對他來說那是青春和民族文化的記憶。
如今,68歲的吳道雄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夠有更多的人繼承衣缽,將銅鼓舞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