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是雷山縣地方民間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苗族銀飾鍛制技藝以銀料為原料,銀飾的式樣和構造經過了匠師的精心設計,由繪圖到雕刻和制作有30道工序,包含鑄煉、吹燒、鍛打、焊接、編結、鑲嵌、擦洗和拋光等環節。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雷山縣的苗族銀飾產業規模較大,年產值達到8000萬元,年銷售額為6000余萬元。全縣有1800余人從事銀飾品生產加工,年產50萬件銀飾品。
雷山苗族銀飾鍛制技藝源于古代玉石雕刻工藝,通過鑄煉、錘打、焊接,鏨刻、編結、洗滌等30多道工序,結合諸多的苗族歷史印記圖案鍛制而成。


傳統銀飾品種類繁多,主要有銀角、銀冠、銀項圈、圍腰鏈、銀手鐲銀衣片等100多種。即使同一品種,紋飾各有千秋。文創產品有銀壺、銀南瓜、四君子茶道、梅雀報春、咖啡杯、茶花茶漏、銀茶具、長命鎖等,在西江景區、郎德景區等地設立銀飾展銷和加工體驗點,讓游客直接體驗和購買銀飾產品。
銀飾產品不僅在國內市場銷售,還通過博覽會等形式進入國內外各大博物館進行展示,如墨西哥國家多元文化博物館和中國美術館等。同時,利用各種大型活動如非遺博覽會、旅游推介會等,積極宣傳和推廣苗族銀飾產品。

雷山積極推動苗族銀飾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建立了多個銀飾教育示范傳承基地、展示基地、非遺工坊、非遺旅游體驗空間、銀飾非遺合作社和企業共有20余家,并通過申報非遺名錄、培養傳承人等方式,保護和傳承銀飾鍛制技藝。
目前,全縣有1000余名銀匠參與銀飾制作,其中國家級1人,省級3人,州級2人,縣級54人,全縣有傳承人群1500余人,帶動2000多人就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