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娜
摘要:為探討正念養育對父母教育焦慮的影響機制,采用正念養育水平量表中文版、親子關系自我評定量表(父母版)和家長教育焦慮問卷對福建省某中學874名家長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教育焦慮與正念養育、親子關系均存在顯著負相關,正念養育與親子關系存在顯著正相關;正念養育對父母教育焦慮具有顯著負向預測作用,親子關系在正念養育與教育焦慮之間起中介作用。研究結果揭示,正念養育能通過改善親子關系緩解父母教育焦慮。
關鍵詞:正念;教養方式;教育焦慮;親子關系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24)02-0010-04
一、引言
減輕家長的教育焦慮成為當前我國家庭教育的重要議題[1]。參與教育過程的教育主體都可能產生教育焦慮,包括學生、家長和教師等。但更多的研究關注學生和教師的焦慮狀態,對于家長的心理健康鮮有關注。然而,根據生態系統理論和焦慮代際傳遞理論,家庭環境是孩子重要的微系統,父母的焦慮不僅會影響自身,而且還會通過遺傳和環境傳遞給孩子[2-3]。父母的教育焦慮是指家長在教育子女過程中及由于教育結果帶來的不確定性所體驗到的緊張、不安、憂慮、恐慌等情緒[4]。一項基于35162名家長的實證研究顯示,家長教育焦慮比重為66.8%,處于比較焦慮水平[5]。但對教育焦慮的研究多從教育學、社會學出發,采用社會調查、經驗觀察等方式,鮮少從心理學角度,通過實證方法探討影響因素及影響途徑。因此探討父母教育焦慮的影響機制,對緩解父母和子女的焦慮情緒,促進家庭和諧有重要的意義。
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教養觀念對孩子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6]。正念養育是一種以正念為特點的教養方式,是對孩子和教養行為有目的、基于此時此刻和不評判的注意和覺知[7-8]。根據正念應對模型,父母采取去中心化的方式關注養育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結果,有利于緩解指向結果不確定性的教育焦慮[9-10]。有研究顯示,正念教養與父母的焦慮、壓力和抑郁存在負相關[11]。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1:正念養育能夠負向預測父母教育焦慮。
親子關系與教養方式密切相關[12]。根據陳曉、周暉和王雨吟[13]提出的正念養育模型,正念養育不僅對父母的內心過程產生影響,也會通過人際過程影響親子關系。有研究證實該模型的適用性,父母減少自動化的不良反應模式,有助于形成積極的親子關系[14-15]。針對幼兒母親的研究顯示,正念教養對親子親密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16]。
同時,親子關系作為父母眾多社會人際關系中的重要鏈條之一,是影響父母心理健康水平的關鍵要素[17]。家庭系統理論強調環境對個體發展的重要作用,有研究顯示,穩定、溫暖的親子關系可以作為面臨壓力時的一種保護因素,減少其消極影響[2,18]。以親子關系為目標的干預研究結果顯示,親子關系的改善可以有效地調節父母的情緒,進而提高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19]。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2:親子關系在正念養育影響父母教育焦慮上起中介作用。
綜上,本研究擬探討正念養育與教育焦慮的關系,并假設親子關系在這兩者之間有中介作用。研究試圖檢驗:(1)正念養育能夠負向預測教育焦慮;(2)親子關系在正念養育影響父母教育焦慮上起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福建省某中學高一、高二學生的父母為研究對象,研究通過問卷星平臺進行網絡調查,共收回917份問卷,剔除無效問卷,得到有效問卷874份,有效率為95.42%。其中,父親300人(占34.30%),母親574人(占65.70%),年齡在32~60歲之間(M=43.04,SD=3.84)。
(二)研究工具
1. 正念養育水平量表中文版
采用正念養育量表中文版(Mindfulness in Parenting Questionnaire,MIPQ),共 28 個條目,分為兩個維度:關注當下和正念管教。采用 4 點計分,得分越高表示正念養育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4。
2. 親子關系自我評定量表(父母版)
采用丁愛玉[20]修訂的量表,適用于各類父母群體,量表共20 個條目,分為情感交流、相互信任、友誼交往、獨立自主4個維度。采用5點計分,以總分的高低作為親子關系是否良好的依據。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1。
3. 家長教育焦慮問卷
采用李琳編制的家長教育焦慮問卷,共14道題,分為健康焦慮、考試焦慮、就業焦慮三個維度[5]。計分方式采用5點計分,總分越高表示焦慮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4。
(三)數據處理
采用SPSS 22.0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采用Hayes開發的PROCESS宏中的模型4檢驗親子關系在正念養育與教育焦慮之間的中介作用。
三、研究結果
(一)共同方法檢驗
研究采用Harman單因素法檢驗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結果顯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有19個,其中第一個因子解釋變異量為24.38%,小于臨界值40%。因此本研究共同方法偏差不顯著。
(二)相關分析
教育焦慮與正念養育、親子關系均呈顯著負相關,正念養育與親子關系呈顯著正相關。(見表1)
(三)親子關系在正念養育與教育焦慮之間的中介作用
采用SPSS 26.0及PROCESS程序,重復抽樣5000次,檢驗親子關系在正念養育與教育焦慮之間的中介效應。結果表明,正念養育能顯著負向預測教育焦慮(β=-0.11,p<0.001),正念養育能顯著正向預測親子關系(β=0.55,p<0.001),而投入中介變量后,正念養育對教育焦慮的預測作用不顯著(β=-0.03,p>0.05),因此親子關系完全中介了正念養育與教育焦慮之間的關系(中介效應=-0.08,95%CI[-013,-0.03])。(見圖1、表2、表3)
四、討論
研究結果發現,正念養育顯著負向預測父母教育焦慮。很多研究表明,正念本身對緩解抑郁和焦慮有很大的成效[21-22]。該結果也符合正念應對模型,當父母正念投入到教養行為中,通過對教養過程的關注,而不是關注不確定性的教育結果,繼而保持對孩子行為、期待和目標的一致性,能有效緩解父母的教育焦慮[9]。
研究結果發現,親子關系完全中介正念養育與教育焦慮的關系。正念教養對孩子,對父母,對親子關系都有益處,有助于形成一個良好的家庭循環系統[23]。同時,該結果為正念養育模型提供證據,正念養育在關注個體內在過程的同時,也關注人際交往過程[14]。在實施教養過程中,父母采用正念養育的方式,能夠有效幫助父母減少養育中的自動化、僵化的反應,在持續發展變化的親子關系中形成有彈性和回應性的情感反應模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趨于良好的親子關系能讓雙方彼此有更多的信任和理解,而良好的親子關系作為重要的積極家庭環境因素,對父母的焦慮起到緩解作用。有研究顯示,當父母出現心理問題時,良好的親子關系能夠給予父母支持[24]。
因此,通過正念養育幫助父母關注自己和孩子當下的感受,減少教養過程中的自動化行為,能改善親子關系,進而緩解父母教育焦慮。
五、結論
(1)正念養育對父母教育焦慮具有顯著負向預測作用;
(2)親子關系在正念養育與教育焦慮之間起中介作用,即正念養育對教育焦慮既有直接影響,又可通過改善親子關系減少父母教育焦慮。
六、教育建議與研究不足
青春期是親子沖突的高峰期[25]。因此,促使親子關系朝向積極的方向發展,是每個家庭的重要挑戰。作為父母,應注意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反應,不加評判地接受和同情自己和孩子,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創建良好的家庭氛圍,為自己和孩子提供充足的心理支持。作為教育工作者,一方面為父母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引導父母樹立正確的養育觀念,采取積極、有效的教養方式;另一方面,開展針對家長的正念練習干預項目,如正念促進家庭強化項目(Mindfulness-Enhanced Strengthening Families Program,MSFP)、正念教養項目(Mindful Parenting Program,MPP)等,增加家長的正念教養水平,提升教養能力。
同時,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首先,親子關系問卷為家長自評問卷,未來可以采用多種評定方法,以獲得更客觀和全面的評估。其次,教育焦慮作為個體心理的體現,是微系統、中系統、外系統和宏系統綜合作用的結果。本研究僅考慮家庭層面對教育焦慮的影響,未來可探討更多層面對父母教育焦慮的影響,以便更加全面、系統地探究影響父母教育焦慮的作用機制。
參考文獻
[1]張墨涵,梁晶晶,張冉,等.家庭教育資本與家長教育焦慮——家庭氛圍和家校溝通的鏈式中介作用[J]. 浙江社會科學,2022(5):142-150,160.
[2]Bronfenbrenner U. Environments i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Theoretical and operational models[M]. In S. L. Friedman & T. D. Wachs (Eds.),Measuring Environment Across the Life Span:Emerging Methods and Concept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9.
[3]Chorpita B F,Barlow D H. The development of anxiety:the role of control in the early environment[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8,124(1):3-21.
[4]李琳. 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對初中生考試焦慮的影響——家長教育焦慮的中介作用[D]. 煙臺:魯東大學,2018.
[5]丁亞東,薛海平.家長教育焦慮的現狀、特征及影響因素——基于35162名家長的實證研究[J].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5):145-156,188.
[6]馬穎,王穎.兒童家長的正念特質與養育勝任感之間的關系[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9,33(1):58-63.
[7]毋嫘,趙伯堯,展昭,等.父母正念養育對青少年抑郁的影響及其機制[J]. 心理與行為研究,2019,17(4):561-568.
[8]Kabat-Zinn J,Kabat-Zinn M. Everyday blessings:The inner work of mindful parenting[M]. New York:Hachette Books,1997.
[9]Garland E,Gaylord S,Park J. The role of mindfulness in positive reappraisal[J]. Explore,2009,5(1):37-44.
[10]Duncan L G,Coatsworth J D,Greenberg M T. A model of mindful parenting:Implications for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prevention research[J].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2009,12(3):255-270.
[11]Corthorn C,Milicic N. Mindfulness and parenting:A correlational study of non-meditating mothers of preschool children[J].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16,25(5):1672-1683.
[12]王萌孟,張清瑤,任立文,等. 焦慮的代際傳遞:親子關系的中介作用[C]. 第二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摘要集,2019.
[13]陳曉,周暉,王雨吟. 正念父母心:正念教養理論、機制及干預[J]. 心理科學進展,2017,25(6):989-1002.
[14]安媛媛,臧雪艷,趙悅,等. 正念教養對教養風格和婚姻滿意度的影響:育兒壓力的中介作用[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0,28(6):1215-1220.
[15]Singh N N,Lancioni G E,Winton A S W,et al. Mindful parenting decreases aggression and increases 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J]. Behavior Modification,2007,31(6):749-771.
[16]王英杰,張刈,張美霞,等. 母親正念與幼兒問題行為的關系:正念養育和親子關系的鏈式中介作用[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23,39(2):184-191.
[17]詹佩珊,任杰,李星凱,等. 親子關系對父母心理健康的影響:養育壓力和養育效能的鏈式中介作用[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1,29(1):123-127.
[18]Cummings E M,Schatz J N. Family conflict,emotional security,and child development:translating research findings into a prevention program for community families[J].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2012(15):14-27.
[19]Huber A,McMahon C,Sweller N. Improved parental emotional functioning after circle of security 20-week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tervention[J].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16,25(8):2526-2540.
[20]丁愛玉. 金融事業人員教養國小子女態度對其親子關系影響之研究[D].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2013.
[21]馬靖雯,王桂枝,王云峰,等. 特質正念和情緒有效性在大學生神經質人格與負性情緒之間的作用[J]. 心理技術與應用,2021,9(12):721-728.
[22]徐慰,王玉正,劉興華. 8周正念訓練對負性情緒的改善效果[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5,29(7):497-502.
[23]姜瑜,王玉正,羅非. 正念養育的研究現狀及展望[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2,30(5):778-785.
[24]Roberts S,Ostojic-Aitkens D,Westmacott R,et al. Parent mental health and child outcomes following neonatal brain injury:Influence of social risk status[J]. Clinical Neuropsychologist,2019,33(4):691-692.
[25]俞國良,周雪梅. 青春期親子沖突及其相關因素[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