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卓, 孫利元, 劉 峰, 楊國華, 傅澤田, 張啟宇
(1.中國農業大學煙臺研究院,山東 煙臺 264670; 2.山東省漁業發展和資源養護總站,山東 煙臺 264003;3.煙臺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發展部,山東 煙臺 264003)
“十四五”規劃中指出,積極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建設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優化近海綠色養殖布局,建設海洋牧場,發展可持續遠洋漁業[1]。
海洋牧場是指基于海洋生態系統原理,在特定海域通過人工魚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構建或修復海洋生物生存發展所需的場所,增殖養護漁業資源,改善海域生態環境,實現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漁業模式,其存在和發展是3 大產業融合的重要表現,更是我國海洋產業鏈延伸與價值鏈創新的重要實現形式[2]。作為海洋牧場產業鏈的重要一環,休閑漁業的發展對海洋產業融合創新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休閑漁業是把旅游觀光、水族觀賞、休閑娛樂、餐飲、健身和科普等與漁業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結合配置,以提高漁民收入、發展漁區經濟為最終目的的一種新型漁業[3]。以煙臺市海洋牧場為研究對象,對其休閑漁業發展的競爭力進行分析,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和發展建議,助力煙臺市海洋牧場產業鏈延伸與價值鏈創新。
山東省煙臺市是全國最早開展海洋牧場建設的城市之一,也是擁有國家級海洋牧場數量最多的地級市。目前,全市海洋牧場總面積達到8.33 萬hm2,省級以上海洋牧場43 處,其中國家級17 處,占全國總數1/8。為了了解煙臺市海洋牧場休閑漁業的現狀,對煙臺市43 處省級以上海洋牧場進行了全面調研。如表1 所示,主要發展休閑漁業的海洋牧場有21 處,包括田園型、游釣型和投礁型等多種類型的海洋牧場,在煙臺市沿海各市區均有分布。

表1 煙臺市海洋牧場休閑漁業匯總Tab.1 Summary of leisure fisheries in marine ranch of Yantai City
本研究運用SWOT 模型,結合調研結果,從發展優勢(Strength)、發展劣勢(Weakness)、外界機會(Opportunity)及外界威脅(Threat)4 個方面對煙臺市海洋牧場休閑漁業發展競爭力進行分析,以期為其產業發展提出有價值的對策和建議。
1.1.1 資源豐富,人文薈萃
煙臺市自然資源豐富,瀕臨渤海、黃海,海域面積2.6 萬km2,海岸線長1 038 km,沿線分布6 個面積1 500 hm2以上的海灣及72 座面積500 m2以上的島嶼,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具備適宜海洋牧場休閑漁業發展的區位優勢。據沿海各地漁業資源和海岸帶調查資料匯總,全市淺海和潮間帶海洋生物1 044 種,灘涂資源341 萬km2,是休閑漁業發展的漁業資源基礎。
除自然資源以外,經歷數十年的發展,煙臺市的海洋旅游人文資源豐厚。沿海分布15 座有居民的島嶼,形成獨特的漁村文化;擁有養馬島、蓬萊閣、東巡宮等文化古跡800 多處,形成極具歷史特色的海濱文明[4]。除此之外,還有膠東革命舊址和遺址等300 多處的膠東紅色文化、傳承于民族英雄戚繼光的精武文化、孕育于昆崳山的道教文化、發揚于福山菜系的特色飲食文化和脫胎于地方節慶活動的民俗文化,它們為海洋牧場休閑漁業的發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1.1.2 經濟基礎雄厚
作為全國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海濱城市之一,煙臺市經濟發展水平穩居山東省前列。從國民生產總值角度看,2020 年,煙臺市GDP7 816.42 億元,位于全省第3 位,如表2 所示。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72.74 億元,居全省首位,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同樣位于全省前3 水平。

表2 2020 年煙臺市漁業發展數據統計及省內排名Tab.2 Statistics of fishery development in Yantai City in 2020 and ranking in Shandong Province
從第一產業角度看,煙臺市漁業發展水平在山東省遙遙領先。由表2 可知,煙臺市漁業產業產值、產量及養殖面積均領跑全省。其中,煙臺市海水養殖產量占海水產品產量的71.47%,海水養殖面積占水產品養殖面積的98.63%,兩項數據均位于全省首位。煙臺市水產品單位面積產值15.86 萬元/hm2,單位面積產量8.86 t/hm2,水產品單位產量產值1.79 萬元/t,海水產品單位面積產量8.94 t/hm2,均領跑全省。
從第三產業基礎看,煙臺市文化旅游產業在國內國際市場均有較強的吸引力。2020 年,全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291.4 億元,全市接待游客5 350 萬人次,實現旅游消費總額624.4 億元,均居全省前列。“十三五”以來,全市擁有煙臺文旅、長島旅游集團等旅游大企業集團8 家;旅行社251 家,其中A 級旅行社62 家。5 年來,累計完成旅游項目投資過1 000 億元,芝罘仙境、海上世界等85 個重點文旅項目全面起勢,2020 年成功創建第1 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5]。煙臺市海洋牧場休閑漁業發展具有強有力的產業基礎和經濟實力,有著巨大的市場前景和潛力。
1.1.3 海洋牧場實力優勢
海洋牧場建設企業具有極強的主觀能動性,正持續發展具有自身特色和優勢的休閑漁業,其服務水平逐步提升,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垂釣品種逐漸增加,娛樂形式持續豐富,具有良好休閑漁業發展前景[6]。山東耕海海洋牧場建設項目,屬于大型裝備型的海洋牧場,建有“耕海1 號”特色花瓣形海上平臺,致力于打造“海上看煙臺”的地標式休閑漁業項目,將現代漁業與休閑文旅完美融合,豐富“藍色糧倉+藍色文旅”的休閑體驗新業態,提升海洋牧場競爭力與吸引力[7]。
1.2.1 缺乏統籌規劃與科學管理
不同類型的海洋牧場建設所需的區位因素不同,但目前煙臺市部分海洋牧場的選址、規模、定位缺乏科學論證和統籌規劃,嚴重制約了海洋牧場的長遠發展[8]。企業管理方面,據調研結果顯示,煙臺市近90%的海洋牧場尚未形成完備的管理體系,規章制度需完善,并且企業內部評估體系、監督體系均未建立。這意味著企業無法主動對自身狀態進行評估,難以改善自身低效、不科學的管理問題;企業員工中缺乏高水平管理人才,難以實現高效管理和長效規劃[9]。
1.2.2 現金流壓力大
海洋牧場投資主體多為民營企業,融資困難、無相應保險補償等風險防控機制,導致無法實現持續穩定的現金投入[10]。國家對海洋牧場的扶持僅停留在建設初期,對海洋牧場的平臺維護、安全保障和日常運營扶持較少[11]。全市50%以上海洋牧場以底播海參養殖為主要收入來源,但其回報周期長達10 年之久,同時還需投入巨資解決海水腐蝕、風浪沖擊等技術性問題,遇到自然災害還可能造成重大損失。除此以外,投礁型海洋牧場在建設完成后需要每年繳納3 萬元/hm2的海域使用金,與養殖用海的300 元/hm2的用海費用差別巨大,養殖成本增加,嚴重限制了海洋牧場增殖放流規模的擴大[12]。
融資難度大、現金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和用海成本高,嚴重制約煙臺市大型企業參與海洋牧場建設。作為發展休閑漁業的產業基礎,第一產業的現金流壓力波及第三產業,影響了企業發展休閑漁業的動力和勢頭,不利于休閑漁業的健康發展。
1.2.3 營銷推廣不足
據調研結果顯示,煙臺市12 家將休閑漁業發展作為主營業務的省級以上海洋牧場中,多數海洋牧場企業并未將工作重心放到新媒體領域的宣傳上,僅有2家海洋牧場建有微信公眾平臺,超過80%的海洋牧場目前沒有建設公司網站,沒有設立抖音、快手等新媒體賬號,沒有與旅行社等中介平臺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甚至極少進行普通的媒體推廣,僅僅局限在通過從業者個人朋友圈宣傳,或者依靠消費者口口相傳。究其原因,是企業管理人員缺乏必要的市場營銷意識,導致企業無法與普通消費者建立有效聯系,無法吸引更多消費者,導致休閑漁業項目知名度低、游客量少及經營者入不敷出,難以實現休閑漁業健康發展[13-14]。
1.2.4 科技實力較弱,文化開發不足
海洋牧場的發展涉及多學科多領域的知識,目前從事海洋牧場相關研究的專業人才和機構匱乏,系統性的研究成果較少,導致海洋牧場科研實力相對較弱[15-16]。發展休閑漁業還需要大型裝備和信息技術的支持,而裝備與技術存在研發難、創新難、制造成本高和投資風險大等情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洋牧場休閑漁業的進一步發展。諸多科學技術層面的限制導致海洋牧場休閑漁業存在大量同質而且缺乏特色的產品與服務,難以實現全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創新。
煙臺市海洋牧場休閑漁業的文化資產仍待開發[17]。煙臺市海島文化、節慶文化、葡萄酒文化等在休閑漁業層面的呈現不足,開發利用率低,導致海洋牧場特色不明顯,難以吸引消費者眼球,知名度較低,競爭力不足。
1.2.5 自然環境制約嚴重
受自然環境、季節因素等客觀條件制約,海洋牧場休閑漁業在冬季的運營受到極大影響,基本沒有收入。與之相比,同樣以海濱旅游為賣點的廈門知名海島鼓浪嶼,每年的旅游收入總額遠超煙臺市的主要景區養馬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廈門市四季如春,可全年持續經營海上旅游業務。因此,季節性因素是海洋牧場休閑漁業經營發展急需克服的重要難題之一[18]。
1.3.1 政策引導方向,制度規范建設
煙臺市海洋牧場的建設離不開政策扶持。2019 年煙臺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打造海洋牧場示范之城;2020、2021 年煙臺市政府工作報告分別提出啟動、全面實施海洋牧場“百箱計劃”,建設亞洲規模最大、裝備水平最高、綜合效益最好的海洋牧場。在休閑漁業方面,山東省相繼出臺了《關于培育和發展休閑海釣產業的意見》《山東省休閑海釣管理辦法》《省級休閑海釣示范基地評定辦法》和《省級休閑海釣示范釣場評定辦法》等規章制度,對以煙臺市為代表的海洋牧場休閑漁業城市提供強有力的政策引導和扶持。
1.3.2 國企注入活力,支持海洋牧場發展
目前,為順應綠色發展理念,部分國有企業開始向海洋牧場領域進軍[19]。山東高速股份有限公司與長島佳益海珍品發展公司合作,共同開發新型人工魚礁,助力海域生態恢復,緩和高速公路運輸產生的大氣污染,實現海陸循環凈化,陸海統籌發展,此舉正是海洋牧場與生俱來的生態效益與山東高速股份有限公司的綠色發展戰略相契合的體現。國有企業與海洋牧場合作,為海洋牧場發展注入強大的能量,為產業結構優化提供新思路,是海洋牧場未來發展的重大機遇。
1.3.3 設施裝備建設,推動休閑漁業
海洋牧場休閑漁業的發展需要依靠設施裝備的支持,山東耕海海洋牧場是全國首批裝備型海洋牧場之一,首次使用龜甲網PET 網衣,安裝有大數據設備、水質監測設備、觀測網等,實時關注水域狀況[20]。耕海海洋牧場計劃繼續建設耕海二期項目——五星海上長廊,進一步打造煙臺市地標性休閑漁業建筑。
耕海海洋牧場的裝備建設,離不開煙臺經海海洋漁業有限公司。煙臺經海海洋漁業有限公司裝備型省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由中集集團、開發區業達經發和國豐投資3 家公司聯合建設,利用網箱裝備,帶動海洋牧場上下游產業聯動,拓展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顛覆了傳統漁業的近海養殖限制,可以利用平臺向深遠海發展。其智能設備的研發有中集研究院作為支撐,開發并銷售具備觀光及養殖功能的特色平臺。其中,耕海海洋牧場的海上花“耕海1 號”海洋牧場也來自經海漁業,集合了養殖觀光休閑功能的智能裝備帶動了休閑漁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1.4.1 法制規章仍待完善
目前,海洋牧場相關的法律體系與行業標準仍不完善[21]。農業農村部針對海洋牧場先后頒布了海洋牧場示范區的創建通知、管理工作規范、評價及復查辦法,但沒有形成統一的體系。
煙臺市先后出臺了《海洋牧場發展規劃(2019—2025 年》《關于加快海洋牧場建設的實施意見》和《關于支持海洋牧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等行業規章,但大多都是實施意見和規劃,主要規定一些原則、目標和扶持政策等,缺乏約束力與強制力。
1.4.2 受限生態紅線,海陸空間不足
調研發現,實施最嚴格的海洋生態管控措施以來,部分海洋牧場建設涉及生態保護紅線、資源利用上限等問題。陸地方面,苗種繁育、生產加工和休閑集散等陸基設施缺乏建設用地,展示館、體驗中心、研究院和監控室等陸基配套建設受限嚴重;海洋方面,建設海洋牧場的海域相對分散且基本飽和,海洋牧場難以集約高效用海,無法擴大規模、延展鏈條。生態紅線的設置使海洋牧場的發展面臨著更加嚴酷的挑戰。
1.4.3 競爭持續加劇,亟待優化升級
《煙臺市海洋牧場發展規劃2019—2025》中提到,要在2022—2025 年,實現水深15 m 以淺適建海域海洋牧場建設率達80%以上,建設20 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打造海洋牧場示范之城。此規劃的實施,在提升煙臺市海洋牧場整體實力的同時,會導致煙臺市海洋牧場內部的競爭愈加激烈。與此同時,國內其他海濱城市,如山東省威海市、日照市,以及遼寧省大連市等,也在緊鑼密鼓地開展海洋牧場建設,新的競爭者正在進入,搶占市場。
隨著競爭壓力的逐漸加大,外界威脅的逐步增加,所謂發展如果還僅僅是擴大海洋牧場的規模、增加海洋牧場的數量,不實現海洋牧場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不形成足以支持樹立典型、建立品牌、贏得口碑和增強競爭力的海洋牧場特色,煙臺市海洋牧場未來的發展將困難重重。
根據SWOT 分析,煙臺市海洋牧場休閑漁業發展自身具備豐厚的資源儲備、雄厚的經濟基礎及強勢的海洋牧場實力,擁有政策的扶持、國企的資本助力及設施裝備行業的支持,但也存在缺乏統籌規劃管理、現金流壓力大、營銷推廣不足、協同創新能力不足、科技支撐較弱及受自然環境制約嚴重等劣勢,并且面臨著法制體系不完善、監管歸口不明確、生態紅線受限大及競爭持續加劇等諸多外界的問題和挑戰。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十四五”規劃中提到,堅持陸海統籌、人海和諧、合作共贏;提高海洋文化旅游開發水平,建設一批高質量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和特色化海洋產業集群。建議政府制定相關政策,進一步放寬海洋牧場融資限制門檻,放寬海洋牧場申請碼頭、港口、漁船和建設用地的審批限制,減輕海洋牧場用海費用壓力,提供更多用于日常運營的項目撥款,大力支持高水平人才引進,鼓勵科技創新、智慧漁業的發展,通過政策引領,實現對煙臺市海洋牧場休閑漁業發展的全面支持。
在現行海洋牧場休閑漁業法律法規基礎上,要進一步量化捕撈配額、巡航設施和捕撈人數,提高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加強執法力度,提高執法水平,從而提高法制監管的執行力與約束力,規范海洋牧場休閑漁業的運營發展。同時,法規還需要將生態環境保護的原則作為重點內容,針對環境破壞的經營行為制定具體且嚴厲的規章制度,防止漁業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
完善行業規章,以山東省地方標準DB37/T 2892.1—2017《海洋牧場建設規范》為基準,對海洋牧場的布局開發、運營維護、監督管理和生態保護等環節設立更加具體統一的行業標準。
堅持生態發展,做好綠色文章,抓好綠色賣點,使自己的產品達到無公害化、無殘留和無污染是休閑漁業發展中的重中之重。
從水產養殖角度,休閑漁業的發展與水產品行業是息息相關的,而水產品的質量水平和安全水平是消費者最為關心的因素。對于自養品種,須按照國家規定的相關無公害標準進行養殖經營,全面推行綠色養殖,綠色育苗,合理布局網箱、合理密殖,利用水域內的微生物和藻類作為餌料,捕撈程序也要進行嚴格規定,防止捕撈工具和捕撈人員污染水域環境。屬于外購暫養的品種,必須選擇好進魚渠道,確保購入的水產品無污染。養殖方式可以參考立體式養殖,將海區分為上、中、下3 層,在上層利用筏架養殖的形式,養殖扇貝等品種;在中層使用網箱養殖,開展特色品種養殖,如許氏平鲉、綠鰭馬面鲀、黃蓋鰈等;在下層,可底播增值海參。在這種方式下,筏式養殖的筏架會減緩海流,降低對網箱養殖魚類的危害;網箱中的魚類在繁育過程中產生的微生物,又可以滋養底層海參;海參以水域微生物和藻類為食,可以凈化水質、改善水環境,實現整個立體養殖系統的內循環。這樣既可以節省空間、提升有限海域的整體生產力,又可以使整個立體養殖系統中各個層次之間實現內部交互。
從休閑文旅角度,海洋牧場需要對旅游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做出綠色發展的限制及后續的監督管理,如每日漁船的出海次數、污染物排放量和海上項目的能耗等,防止休閑項目對海域生態環境造成污染。
2.3.1 打造科普研學,特色應對競爭
煙臺有著獨具特色的膠東紅色文化、漁村文化、馬文化、道教文化、精武文化、特色飲食文化、葡萄酒文化、核電文化及民俗文化等。為了進一步發展海洋牧場休閑漁業,應該以文化為引領,把文化融于到海洋牧場休閑漁業中,以科普研學為主線,以親子活動為抓手,打造寓教于樂的休閑漁業新模式,形成自己的特色以應對外界的競爭。
2.3.2 集約利用資源,三產融合發展
為了實現海洋牧場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海洋牧場休閑漁業的高質量發展、提高現代漁業產業的集約化水平,應構建以智慧漁業為基礎的三產融合的一體化發展模式,實現海洋牧場休閑漁業的高質量發展。
三產融合的發展,要構建以第一產業產出為基礎,二、三產業依托發展的總體架構。以海洋牧場為基礎,形成陸海統籌、陸海接力的全新裝備養殖模式,運用筏架養殖、網箱養殖和底播增殖,投放人工魚礁構建生態立體牧漁模式,從而形成生態優先的海洋牧場漁業鏈條。通過數字技術的應用,形成智慧漁業模式,提高海洋牧場漁業的知識密集度、綜合滲透多個學科,實現海洋牧場第一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從一、二產業融合的角度出發,裝備化、設施化是漁業數字化發展的基礎和前提,船基、陸基水產品加工可以實現有效銜接和高效生產,實現原始海產品的附加值增長;海洋科技和海工裝備的發展,如海上風電、海上平臺等工業化的建設成就,也為海洋牧場休閑漁業的發展升級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支持。
海洋牧場休閑漁業的發展是第三產業與一、二產業融合的典型。漁業休閑文旅的發展借助漁業資源,實現海洋游釣、海底觀潛和海鮮餐飲等特色項目;此外,休閑文旅的發展又促進了養殖魚類品種的創新及海鮮產品的銷售,對海洋牧場漁業和水產品加工業發展也有推動作用;海洋牧場本身也是特色休閑漁業的依托,其科技、文化、產品及自然風光都是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提升了海洋牧場休閑漁業產業的文化示范功能和科普建設意義。
2.3.3 產學研融合創新,科技支撐休閑漁業
為提高海洋牧場休閑漁業的科技實力,要進一步加強產學研融合創新,整合優勢資源,充分聯動地方科研基地、高等院校,借助其科技實力,協同開展技術攻關,保證科技成果的及時轉化應用。科研院所要進一步指導企業生產實踐,落實技術成果的應用情況,及時發現問題,持續優化創新。企業專業人員要參與技術創新,學習技術要領,應用生產實踐,不斷推廣技術優勢,將科研資源產業化。在整個產學研融合發展的過程中,要實現人才流動及研究成果的協調共享,為建設發展智能化、現代化的海洋牧場休閑漁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實現現代漁業的轉型升級,如圖1所示。

圖1 智慧漁業三產融合及產學研結合發展示意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integration of three industries of smart fishery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煙臺市海洋牧場休閑漁業具有資源儲備、經濟基礎和海洋牧場實力優勢,擁有政策、國企資本及設施裝備行業的支持,同時也存在統籌規劃缺乏、現金流不穩定、營銷推廣不足、科技支撐較弱、文化開發欠佳和自然環境制約等問題,并且面臨著法制體系不完善、監管歸口不明確、生態紅線限制及競爭持續加劇等外界威脅。針對煙臺市海洋牧場休閑漁業的發展現狀,建議政府要加強政策引導,完善相關法制體系;海洋牧場要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實現綠色發展,還要在智慧漁業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產學研融合創新、三產融合發展,努力應對客觀因素制約,延長海洋牧場產業鏈,創新休閑漁業價值鏈,為我國建設海洋強國做出貢獻。
本研究盡管運用SWOT 模型從較為全面的角度對海洋牧場休閑漁業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研究僅使用SWOT 理論模型,缺少實證分析與具體數據支撐,研究主體缺乏廣泛性。在下一步研究中,應當擴大調研范圍,選擇更多的樣本主體,提高調研數據的代表性,并提出更具普遍意義的海洋牧場休閑漁業發展指導意見。
未來海洋牧場休閑漁業將會進一步走向全球化、多元化的發展道路,逐步擴大規模,創新產品與服務,形成更具文化水平與科技含量的特色產業,從而延伸藍色經濟產業鏈,創新休閑漁業價值鏈,為煙臺市建立海洋強市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