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霖, 李敬鎖
(青島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合作社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9)
馬鈴薯糧菜兼用,對于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2015 年起,我國將馬鈴薯主糧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第4 大主糧進行戰略部署,馬鈴薯產業得到快速發展。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20 年馬鈴薯產量達到2 987.4 萬t,對我國農村產業振興及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發展馬鈴薯產業,提升生產效率是關鍵。但我國馬鈴薯的單產水平與其他國家相比,依然較低,生產效率差距明顯[1]。生產效率研究一直是農業經濟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 2015 年以來,馬鈴薯生產效率問題受到研究人員廣泛關注。從宏觀上,易曉峰等[2]運用DEA 三階段模型對2012 年我國14 個馬鈴薯主產省的馬鈴薯產業進行了生產效率分析。張萌等[3]以我國15個馬鈴薯主產區為研究樣本,對于2011—2015 年露地馬鈴薯生產投入與產出數據進行了生產效率分析。魯洪威等[4]利用2011—2018 年我國馬鈴薯主產省投入產出數據,運用DEA—Malmquist 指數模型和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ESDA)方法,定量研究了我國馬鈴薯生產效率的時空變化特征。從區域及微觀視角,肖陽等[5]采用DEA 模型對于甘肅省定西市農戶種植馬鈴薯的生產效率進行了定量測算。楊洋等[6]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對2013—2016 年內蒙古自治區7 個旗(縣)的馬鈴薯生產環節進行了生產效率分析。馬力陽等[7]對甘肅省、重慶市、廣東省的453 個農戶生產效率進行了實證分析。王偉[8]對內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武川縣馬鈴薯種植戶生產效率進行了研究。
綜合來看,已有研究大都利用DEA 模型進行馬鈴薯生產效率的分析,但相關的微觀實地調查數據仍然缺乏,尤其是不同的馬鈴薯產區資源稟賦不同、地域差異較大,生產效率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徐寧等[9]研究認為,我國馬鈴薯生產共分為北方一作區、中原二作區、西南單雙季混作區和南方冬作區4 大種植區域,其中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市作為非傳統馬鈴薯主產區,已經發展成為以馬鈴薯出口貿易、馬鈴薯加工業、馬鈴薯種植業等為主要業態的馬鈴薯產區,成為中原二作區的重要代表。但是,目前仍缺乏關于膠州市馬鈴薯產區生產效率的實證研究。基于此,本研究運用DEA 模型對膠州市馬鈴薯生產效率進行實證分析,精準識別相關影響因素,依據相關影響因素提出相應政策建議,為其他沿海地區發展馬鈴薯產業提供參考,對我國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建言獻策。
由于DEA 模型能夠規避常規因素的限制,已被學術界廣泛應用。因此,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及DEA模型計量分析法進行研究。在閱讀文獻的基礎上獨立設計調查問卷,對膠州市馬鈴薯產區的農戶進行隨機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采用DEA 模型測算生產效率,通過DEA 模型,準確測算出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推論分析。
本研究中,農業相關投入指標包括土地、勞動和資本3 個類別。其中,化肥費用、農藥費用、地膜費用、灌溉費用及種子購買費用作為資本投入變量,選取機械折舊、用工工資作為勞動投入變量。產出指標是指馬鈴薯銷售收入,反映出農戶生產效率的宏觀情況,由此體現投入要素使用情況,是馬鈴薯生產經濟效率的體現,同時也是馬鈴薯種植戶最為關心的指標[10]。相關的指標選取可直觀反應調查對象總體情況,更直觀地反映出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如表1 所示。

表1 馬鈴薯投入產出變量選取Tab.1 Selection of potato input output variables
數據來源于2021 年10 月15—27 日對膠州市膠西街道馬鈴薯農戶的問卷調查。通過實地調研,了解農戶馬鈴薯產量及種植面積,根據當季的行情,對農戶收益進行計算;無論是購買地膜的資金來源于國家補貼還是自行出資,均計入地膜投入;灌溉電費、化肥、農藥、機械柴油費和種子購買費等投入均據實計算。共發放問卷120 份,由于降水偏多及極端天氣,導致2021 年膠州市部分種植戶絕產,或農戶種植面積<0.8 hm2,為防止此類情況造成誤差,剔除相應問題數據,得到112 份有效問卷,有效率93%,如表2所示。

表2 膠州市膠西街道樣本選擇Tab.2 Sample selection in Jiaoxi Street,Jiaozhou City
訪談了解到,家庭種植面積0.67 hm2以下的農戶普遍是使用自有機械進行種植、收獲。只有馬鈴薯專業種植大戶才使用農業社會化服務(鄉鎮農機站農業機械服務或農機合作社機械服務)。因此,本研究將0.67 hm2以下的農戶作為小型農戶,0.67~2.00 hm2為中型農戶,2.00 hm2以上為大型農戶。調研樣本中,小型農戶44 戶(占39.3%)、中型農戶66 戶(占58.9%)和大型專業種植農戶2 戶(占1.8%);農戶中初中學歷40 人(占35.7%)、高中學歷70 人(占62.5%)和專學歷2 人(占1.8%);農戶年齡40~50 歲6 人(占5%)、51~60 歲103 人(占92%)和61~70 歲3 人(占3%),如表3 所示。

表3 農戶基本情況Tab.3 Basic information of farmers
首先運用DEA 分析法對馬鈴薯生產效率進行實證分析,通過整理相關變量及數據,使用DEAP2.1 軟件對10 個村進行實證分析,根據結果顯示,綜合效率0.953、純技術效率0.983 和規模效率0.969。
根據模型要求,即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值要求為0~1,綜合效率同時應為0~1,依據DEA 效率結果,對于10 個村的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和綜合效率進行比較,無明顯差異。由于膠州市農業生產環境、土地規模及農業社會化服務比較好,所以村級層面結果無差異。
農戶層面計算結果為綜合效率0.119、純技術效率0.326 和規模效率0.488,表明農戶之間生產效率有差異。其中綜合效率低,表明綜合效率非有效的主要原因是規模效率、純技術效率較低,結果表明,純技術效率、綜合效率和規模效率具有較大提升空間。
從村級層面到農戶層面,從無特大差異至特大差異,反映出當前農戶種植馬鈴薯為傳統式家庭小農戶。通過實地調研,主要原因:一是種植規模原因。農戶種植規模大、產量高,抗風險能力越大;由于產值越大,種植規模大的農戶愿意適度擴大經營規模,形成良性循環,反之,綜合效率低。二是年齡原因。在實地調研中發現,農戶年齡偏小,精力體力有優勢,種植規模較大,年輕的農戶更愿意擴大種植面積。反之,農戶年齡偏大,由于個人身體原因,不愿意擴大種植規模,因此造成規模效率低。同時,由于農戶不愿意使用新技術,從而導致純技術效率低。
針對目前馬鈴薯產量逐年上升,農戶層面生產效率低的原因進行深入研究,對抽樣調查112 農戶進行相關非DEA 有效的投影分析,相關冗余是可反映投入產出的提升程度,表4 僅列示平均數值、冗余率及不足率。

表4 非DEA 有效投入產出分析Tab.4 Non DEA effective input-output analysis
由表4 可知,化肥、地膜等投入要素出現投入過剩,此影響因素說明相應的投入過多,存在資源多次重復使用及產出不足現象。其中化肥平均投入51 127.64元,冗余率189.0%,表明農戶在化肥使用方面投入過多;地膜投入平均值1 575.27 元,冗余率97.3%,由于少部分農戶使用國家補貼范圍的地膜,可忽略不計,其他農戶使用另購地膜;灌溉投入過剩435.23 元,冗余率108.0%,說明秋季降水少,農戶灌溉投入量大;用工投入過剩624.8 元,冗余率264.0%,由于膠州市地塊碎片化,機械化程度低,導致農戶大量用工;農藥投入過剩5 897.58 元,冗余率281.5%,此結果說明農戶未做好田間管理,病蟲害發生率高,導致農藥使用量大;機械燃油投入過剩285 元,冗余率為51.0%,由于機械化程度低,機械耗油量少;種子投入過剩212.7 元,冗余率98.0%。
產出不足值3 643.5 元,不足率67.0%,反映出農戶沒有得到投入所對應的產出,這與唐江云等[11]研究結果相似。
研究結果表明,農戶種植投入過剩是影響產出的首要問題。
本研究運用DEA 模型進行實證分析與非DEA 有效分析法相結合,得出以下結論。
(1)膠州市馬鈴薯生產效率方面,各村之間生產效率無明顯差異,農戶之間生產效率較低,規模效率較低是制約提高生產效率的原因,這與魯洪威等[4]研究結論相同。
(2)膠州市馬鈴薯種植過程中,化肥、農藥投入過剩問題,農戶在種植過程中未進行測土配方,農技人員未對農戶進行專業指導。
(3)膠州市在用工方面勞動力過剩,主要原因是機械化程度低。由于膠州市土地碎片化,大型農機無法進入,少數專業大戶由于使用大型農業機械進行收獲,導致馬鈴薯外觀受損,影響批發及銷售,因此小規模農戶不使用大型農業機械,導致技術效率低。
(4)膠州市農戶對于優質種子信息不了解,沒有選用優質種薯,導致產量偏低,大部分農戶將春季外觀較差的馬鈴薯用于秋季育種,其種質資源較差,無法滿足高產的基本條件。
由于化肥投入過多,重復利用,導致土壤質量出現問題。針對此問題,一是采用土壤養分指標評價體系,同時建立農田化肥定額使用地方標準,按照規模條件可選用不同形式的化肥,在施肥過程中,精準把控土地質量,防止化肥投入過剩破壞土壤。二是在農藥方面,農戶應與農技專家在種植期間進行溝通,農戶可根據實際情況使用綠色農藥,提高化肥、農藥利用率[12-15]。
膠州市屬于丘陵地貌,由于地形地貌問題,土地碎片化嚴重,大型農機進行收獲工作困難,少數專業大戶使用大型農機收獲不利于馬鈴薯銷售,大部分農戶未采取機械化收獲,因此純技術效率低。基于此情況,一是農機科研機構應進行新型馬鈴薯機械研發,開發適用于小面積地塊及保護收獲品相的特色機械,保證馬鈴薯收獲質量及銷售品質,加大宣傳新型農機對于馬鈴薯種植、收獲的優勢,鼓勵農戶使用新型農機,提高新型農機使用率。二是鼓勵農戶將小規模土地向大規模農戶進行流轉,通過流轉土地解決勞動力投入過剩,轉移剩余勞動力,節約用工成本[16-20]。
農技推廣部門應向農戶宣傳優質種薯提高產量的優勢,建議農戶選用優質種薯,優質的種子即高產量的前提[21-23]。對于相應的種質資源,要與膠州市實際情況相結合,采取相應技術措施對優質種薯催芽溫度技術改進,改變種薯大小分布等,以優質的種薯促進馬鈴薯產量增長[24-25]。
調研結果顯示,很多農戶外出打工意愿強,流轉土地意愿高。因此,相關農業部門可進行村莊土地調整,鼓勵小型向大型農戶土地流轉,大型農戶適度發展種植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