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瑩 朱宸萱
豆豉的大名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它是中國傳統特色發酵的豆制品調味料,在日常烹飪中很常見,營養又美味。豆豉以黑豆或黃豆為主要原料,利用毛霉、曲霉或者細菌蛋白酶的作用,分解大豆蛋白質,達到一定程度時,用加鹽、加酒、干燥等方法,抑制酶的活力,延緩發酵過程而制成。豆豉的種類較多,按加工原料可分為黑豆豉和黃豆豉,按口味可分為咸豆豉、淡豆豉、干豆豉和水豆豉。
其實,豆豉不僅可以調味,配合食用,而且還可入藥,治療疾病。《本草綱目》記載:“豉,諸大豆皆可為之,以黑豆者入藥。有淡豉、咸豉,治病多用淡豉汁及咸者,當隨方法。”與我們日常食用的豆豉略有不同,可以做藥用的豆豉中醫稱之為“淡豆豉”。
一、入藥解煩憂
淡豆豉味甘、微苦,性涼;具有解表、除煩、調和腸胃、解毒驅瘴等作用。其中,解表、調和腸胃、解毒驅瘴,對于小兒積食來說尤為重要。
臨床經驗顯示,容易反復發生呼吸道感染的兒童,往往都有脾胃積食的問題—對于他們來說,一旦遇到外邪侵擾,就可能發病。針對這種內熱外感的情況,一般建議解表和清內熱(調和腸胃去積食)同時進行,而淡豆豉正好同時具備這兩個功效。比如兒科常用的中成藥—小兒豉翹清熱顆粒。
該藥以淡豆豉入藥,主要成分包括連翹,淡豆豉,薄荷,荊芥,梔子(炒),大黃,青蒿,赤芍,檳榔,厚樸,黃芩,半夏、柴胡、甘草。功效疏風解表,清熱導滯。主要用于小兒風熱感冒挾滯證,如發熱,咳嗽,鼻塞流涕,咽紅腫痛,納呆口渴,脘腹脹滿,便秘或大便酸臭,溲黃。需要指出的是,這里說的“挾滯”也就是前文提到的“積食”—所以,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是治療風熱感冒伴積食的典型中成藥。該藥已被國家衛健委列為兒童流感用藥,同時也是新冠病毒感染防治藥物之一。
另外,還有一點需要提醒大家:風寒感冒以及嘔吐、腹瀉的兒童不適用服用小兒豉翹清熱顆粒。但是,“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分不清怎么辦?它們都有什么典型特征呢?別急,藥師為大家簡單梳理,詳見表1。
二、食療不用愁
作為藥食同源之品,淡豆豉除了可入藥治療疾病,還能入膳發揮食療作用—比如下面要介紹的“蔥白豆豉湯”和“豆豉茶”。
1.蔥白豆豉湯
【食材】淡豆豉20 g,蔥白10根,水適量。
【做法】將蔥白切段,與淡豆豉直接放入鍋中。加水煮開后即可飲用。
【功效】發汗、解表,止嗽。適用于外感病初起而邪在衛分者,癥見惡寒發熱(或微惡風寒);頭痛、四肢酸痛、苔薄白、脈浮數,或鼻塞、咳嗽等;婦女妊娠期間(包括胎前、產后)感冒;虛人風熱感冒、伏氣發溫等病癥。
2.豆豉茶
【食材】淡豆豉10 g,薄荷3 g,水適量。
【做法】將豆豉洗凈,打碎,與薄荷一起放入茶杯,用沸水沖泡。代茶服用。
【功效】疏散風熱,解表除煩。適用于風熱感冒之發熱、惡寒、鼻塞、頭痛、身不汗出,或微汗出、咽痛、口渴、舌紅、脈數。需要注意的是,風寒感冒者不宜服用。
如此看來,豆豉確實是個好東西,連食療譜都這么簡單,寶媽們可以學起來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