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輝
摘要:隨著林業產業的快速發展,基層林業規劃設計與造林技術的有機融合受到了業內的廣泛關注,相關理論研究及實踐探索大量涌現。基于此,簡單分析基層林業規劃設計意義及常見造林技術,深入探討基層林業規劃設計與造林技術的有機融合策略意義重大,為做好工作特撰寫此文,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基層林業;林業規劃;造林技術
近年來,基層林業事業發展迅速,林業規劃設計與造林技術也在隨之升級。但調研發現,在生產實踐中,很多基層林業部門在規劃設計與造林技術的融合仍存在不足,將基層林業規劃設計與造林技術的有機融合,是更好開展相關工作的保障。
1 基層林業規劃設計的意義
1.1 提升林地資源利用率
基層林業規劃設計能夠將基層的各項林業資源進行盤點和分析,在現有林地資源的基礎上進行科學配置,以最大程度上提升林業土地資源的利用率,保障基層林業資源獲得高效合理利用。
1.2 增加林戶經濟收入
基層林業建設規劃和設計能夠帶動林業經濟的不斷發展,提升林業產業及產品的經濟效益。林戶在種植各類樹木時,能夠有效提升生態平衡和種植技術,不斷增加經濟收入。
1.3 促進生態環境平衡
基層林業規劃設計能夠充分發揮出地域優勢特點,將造林等具體位置與居民聚集區科學合理規劃設計[1]。有效避免居民可能對林業資源造成的破壞,促進基層林業生態環境平衡。
2 常用基層造林技術
2.1 整地技術
在造林正式開展之前,首先要對造林區進行整地,創造良好的造林環境。整地之前應對土壤表面進行清理,將雜草、碎石及樹枝等雜物徹底清除,保障土壤表面的光滑平整。
充分清理后,對土地進行消毒殺菌處理,避免土壤中的有害細菌可能對林木的正常生長發育造成不良影響。
正式整地時可以采用翻耕的形式將土地進行深翻,土地的深翻程度可以根據造林地的實際坡度進行判斷和確定。對于坡度較大的區域可以適當減少翻土力度,對于坡度較小的平整區域,可以適當增加翻土力度。
為了保障基層造林整地工作的質量,應制定相關的標準規范,對整地過程中的實際進度、整地完成后的整體效果及整體工作人員等方面,進行科學管控。
2.2 種植技術
在整地工作順利完成后,基層造林工作進入種植環節,應根據基層林業的具體造林需求及所在地區的環境、氣候等具體特點,選擇合適的種植方法。例如,對于規模較小、種植數量需求多的造林區域,可以采用分植定穴的種植方法。利用挖掘樹穴的形式進行分批種植,具有有效降低資源成本投入及種植效果強的優勢特點。對于規模較大的種植區域,可以采取播種的形式進行林木種植。播種形式種植能夠創造出林木適宜生長的環境,提升林木的存活率,保障林木的生長質量[2]。除了規模外,氣候條件是影響林木種植能否順利開展的常見因素。對于氣候較為干燥的基層造林地區,應加強林木的種植深度,確保林木的根系部位能夠深入土壤中汲取到充足的水分,保障自身的水分生長需求。
2.3 養護技術
養護技術是基層造林種植后的重要環節,在林木種植后需要做好養護管理,保障林木能夠健康順利生長發育,林木的養護技術主要包括施肥、灌溉及除草等。
施肥時,應根據林木的具體生長階段及生長特點,選擇合適的肥料種類。在施加化肥的過程中,嚴格控制用量,避免肥量過多對林木造成燒灼及枯萎等不良影響,肥量施加過少,導致林木無法獲得充足的養分補給,影響正常生長發育。
灌溉時,應及時觀察天氣狀況,在降水量較多時,應適當減少灌溉頻率。同時,將林木周邊區域多余的水分及時排除,防止水分過量對林木造成澇災。在林木出現水分短缺及天氣炎熱時,應增加灌溉用量及次數,滿足林木的水分生長需求[3]。
除草時,可以采用噴灑化學藥劑進行,根據雜草的具體特性選擇合適的化學藥劑。為了減輕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可以選擇無毒無害的環保型化學藥劑除草。
3 林業規劃設計與造林技術有機融合的策略
3.1 合理選擇品種
在對基層林業建設及造林進行規劃設計時,應首先對造林品種進行科學合理選擇,為后續造林創造良好的基礎。具體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3.1.1 充分考慮地域情況
基層林業資源廣泛,各地區的造林需求不同。因此,在選擇造林品種時,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基層林區所在的具體地理位置判斷最適用的林木品種。影響造林品種選擇的因素眾多,主要包括氣候、光照、土壤、水源、經濟及地形等,應根據所在地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例如,在氣候條件方面,在我國北部較為寒冷的氣候進行種植,應選擇耐寒性能強的造林品種,防止林木在后續種植后出現凍傷等情況,影響存活率。在我國南部氣候較為溫和的基層林業造林種植中,如安徽南陵縣等,可以選擇適應本地氣候的鄉土樹種作為造林品種。在經濟方面,如果所在地經濟發展程度不高,可以選擇產量高的造林品種進行產業化的種植,提升經濟效益,如核桃樹及榛子樹等經濟性能較強的林木品種。經濟性種植后在良好的生長環境中,能夠在收獲時獲得高產,促進經濟收入增加,有效提升經濟效益。
3.1.2 顧及生態系統平衡
選擇造林品種時,應對樹木品種生態方面的作用功效有所了解,并做好規劃設計。避免樹種在選擇后,與所在地生態環境不匹配,影響生態系統的平衡,造成環境破壞,對林木的正常生長產生不良影響。
3.1.3 做好調研工作
為了保障造林品種能夠合理選擇,并在選擇后能夠充分適應基層林業造林環境,可以在正式選擇造林品種之前,深入基層森林內部進行實地勘查。對需要進行種植的林業區域進行仔細觀察,利用專業儀器對種植區域的土壤進行檢測,根據檢測出的土壤含水率、土質特點及土壤肥力等方面的土壤性能指標,判斷出與土壤各項性能相匹配的造林品種。
3.1.4 積累經驗,做好優良品種收集及保存
在合理選擇造林品種的過程中,應做好優良品種的收集及保存方面的規劃設計,對優良造林品種的植株等部位進行采集及歸類儲存,并進行合理的研發及使用。在種植的林木品種出現種植后長時間無法充分適應環境及存活率低等情況時,可以將儲存的優良林木品種進行重新種植。有效解決林木在種植后的各類異常問題,為后續造林的順利進行及林木的正常生長發育創造良好的條件。
3.2 注重林地多元化
在基層造林工作中,應充分考慮林木品種的多元化,可以選用多種不同類型的林木品種進行混交栽植,促進森林內部物種多樣性的發展,以便生態環境及系統更加平衡。
3.2.1 林木搭配
進行多種不同類型林木種植時,應充分考慮到各類林木的具體性能特點,禁止將性能不相符的林木隨意搭配種植,避免林木之間生長過程中出現互相干擾生長需求的情況,影響各林木的正常生長。
3.2.2 生態平衡
在多元化造林過程中,除了不同林木自身的互相干擾因素,還應規劃設計森林內部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及相關林業資源之間的生態性,不同林木在種植后應注重保持森林各類生物之間能量轉換的平衡性,使各生物之間能夠在安全穩定的狀態下進行高效的生態循環。
3.2.3 規劃種植時間
基層造林的多元化種植工作中,應對具體的種植時間進行充分規劃設計。在造林初期階段,如果未能選擇出各方面性能相匹配的不同林木品種,避免盲目種植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可以首先進行單一林木品種的選擇種植,在種植一段時間后,根據所栽種林木的具體特點,合理選擇其他類型的林木進行多元化種植。注重基層整體林業系統的多樣性,混合種植不同品種的林木。
3.2.4 種植比例及位置規劃
在多元化造林的過程中,混合林木品種的具體種植位置,可以根據林木的生長需求進行判斷。例如,在林木的眾多生長需求中,光照需求是關鍵組成部分。在混交栽植中可以根據林木的不同光照需求分布種植位置。對于光照需求高的林木品種應種植于整體結構的上層區域,以便光線強烈時上層林木能夠獲得充分照射。對于光照需求少的喜陰林木品種,在種植時應規劃設計在中下層等光線較弱的區域,避免種植層面過高,導致喜陰林木在長時間的陽光直射下影響正常生長。如果林木品種對光照的需求量沒有突出的傾向,在規劃設計具體位置時,可以將林木種植在任意位置,在上層及中下層均可以進行種植[4]。合理利用光照進行不同類型林木種植位置的規劃設計,能夠使光照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優勢特點,有效利用自身光能促進林木營養物質成本的累積。確保林木能夠充分汲取到各類營養物質,促進根系及枝葉等部分發育。從而做到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利用自然環境中的資源,促進基層林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形成。
3.3 優化樹種結構
在基層造林中,除了對造林的多元化進行規劃設計,還應對林木品種的整體種植結構進行優化設計。確保不同類型的林木品種能夠在整體結構中合理分布,保障各林木均獲得良好的生長。
3.3.1 上下分層結構
樹種結構可以采用上下分層的結構進行優化,復層化的樹種結構在林木的混合種植過程中,要求整體樹種結構保持一致性。不同類型的樹種在種植時各方面的自然性能應達到相互統一,為復層化樹種結構的建立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
3.3.2 復層化樹種結構
在建立之前應首先進行測驗,選擇管理方式相同的林木作為測驗對象,在試驗過程中注重對林木的具體生長情況,及可能存在的病蟲害進行仔細觀察。整體測驗通常持續較長的時間,在一段時間后,可以根據測驗及觀察結果,選擇符合標準要求的林木建立復層化聯系。對于暫時無法達成建立聯系的標準的林木,不可停止測驗,應繼續加大測驗及觀察力度。再次經過一段時間的測驗及觀察后,對于生長發育狀況良好的林木,可以判定為達到建立聯系標準,對于仍不達標的林木樣本應不予采用終止測驗。
3.3.3 實踐操作
可以通過人工的形式采用復層化方法進行樹種結構優化,基層林業規劃設計人員需要首先對不同類型的林木進行統計分析,對各林木的具體性能特點進行充分了解掌握。根據統計出的基本信息對林木的高度、根部長度及枝葉所占面積等項數值進行分析計算,通過計算工作人員能夠對林木的種植密度進行估算,以便采用復層化形式樹種結構時,能夠合理分配不同類型林木的具體位置,將各林木的種植間距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避免林木之間產生互相干擾,提升基層造林空間資源的利用率,確保樹種結構優化的合理性及可行性。此外,在復層化樹種結構正式建立后,為了保障不同類型的樹種之間能夠在互不干擾的情況下,順利進行生長發育,可以定期對復層化結構進行定期跟蹤調查。觀察林木是否充分適應周邊環境,是否能夠與相鄰林木的生長相契合,并將相關調查信息進行記錄。以便在復層化樹種結構出現異常問題時,能夠根據調查信息,及時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調整。確保調整后的復層化形式,能夠有效優化整體的樹種結構,各類型林木能夠順利進行生長發育。
3.4 合理設計造林密度
在基層林業造林工作中,林木之間的距離是影響正常生長發育的關鍵因素,因此,需要對造林密度進行規劃設計,確保將造林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基層林業造林密度的具體大小可以從自然因素及經濟因素等方面進行判斷。
3.4.1 自然因素
可以通過林木自身的自然性能進行規劃設計,而對于具有特殊用途的林木如防護林等,通常與其他普通類型的林木相比造林密度較大。從林木的自然生長速度方面進行判斷時,通常情況下慢生林的造林密度會比生長較快、成熟快的速生林造林密度大。在自然因素中的氣候條件方面,氣候較為干旱區域的基層造林工作,與氣候條件適宜區域的造林相比,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減小造林密度。避免自然資源在干旱環境下過度消耗,在長時間作用下容易出現資源短缺的情況,林木的正常生長需求無法獲得保障。對于水源、光照、氣候及土壤肥力等方面均適宜林木生長的地區,應適當減少造林密度。避免林木生長速度較快,導致資源出現損耗過度或浪費情況,對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在地形方面,如果選擇在田地等地形條件下進行造林,應適當增大造林密度。確保空氣能夠在間隔較大的林木群中保持順暢流通,使林木能夠在良好的空氣環境中順利生長。
3.4.2 經濟因素
在規劃設計時,應注重適當加大造林密度,避免造林密度過小導致林木產量少,對經濟效益造成不良影響。基層林業造林規劃設計人員,可以根據所在地區林木市場的價格等具體需求,結合林木運輸過程必須消耗的資金成本,對造林密度進行仔細判斷。適當增加造林密度,提升林業及相關產品的經濟收入。為了保障經濟效益。可以在基層造林工作正式開展之前的樹種選擇時,采用經濟性較強的林木品種建設專門的經濟林[5]。在建設之前對所在基層的經濟情況進行仔細調查了解,通常反復進行試驗等調查形式,選擇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基層區域進行經濟林的建設種植。確保經濟林在后續成熟后,能夠迅速在當地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經濟林在造林密度方面應采用適當減少密度的方法,使林木獲取到的養分更加充足,在短時間內迅速生長,滿足基層林業造林的經濟性要求。
4 結語
綜上所述,基層林業規劃設計與造林技術的有機融合,直接影響基層林業的發展質量。必須聚焦土地資源、農戶收入及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基層林業規劃設計意義,結合相關的常見基層林業造林技術,采取相關的有機融合策略,保障基層林業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挺.林業規劃設計與造林技術相關研究[J].中國林業產業,2022(7):76-77.
[2] 王桂英.林業規劃設計要點及造林技術措施探究[J].廣東蠶業,2022,56(2):106-108.
[3] 寧亭顯.造林規劃設計和造林技術應用[J].廣東蠶業,2021,55(9):109-110.
[4] 王博宇,肖興北.新時期林業規劃設計與造林技術探究[J].農業災害研究,2021,11(8):184-185.
[5] 林武明.基于林業規劃設計要點及造林技術建議的實踐分析[J].新農業,2021(6):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