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翠蘭
摘要:農田灌溉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兼顧政府、土地承包人、種植經營戶各方的利益,需要依據當地土壤、水文、氣候情況進行規劃設計。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還要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協調作用,在農藝上還要兼顧肥料施用、兼顧農業機械作業的便利以及道路施工和安全生產的需要,甚至還要和當前農村改廁的糞污處理與清掏利用相結合,綜合考慮,任何一個環節做不好,都會對農田灌溉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甚至最終破壞既定的灌溉模式,以皖北地區為例,本文從8個方面進行闡述,分析了目前農田灌溉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應對措施建議。
關鍵詞:農業灌溉;系統;問題;規劃要素
皖北地區是我國的糧食生產重點區域,目前農田灌溉的基本模式是以政府投資建設的小口井為基礎,充分利用溝塘存水,灌溉裝備由村民自費購置,是相對比較低效的灌溉模式:這種模式與聯產承包責任制形成的分戶經營模式相適應,與灌溉的低需求相適應,與當時的豐富水源相適應,與當時較繁重的勞動習慣相適應,但隨著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經濟環境的重大變化,現階段看出有如下問題:
1 小口井遭到大量廢棄
從1990—2010年,政府投資建設了大量的小口井,但這些小口井被大量損毀廢棄,造成政府投資已經無效,小口井廢棄的原因:
1.1 水位下降導致小口井短期失去灌溉能力而被損毀
自然環境持續惡化,地下水位持續降低,小溝小塘逐漸枯竭。早期規劃建設的小口井現在也因水位下降而不能提供穩定水源,失去灌溉功能,有些機井因埋設有混凝土管道,無法進行升級加深,因此,成了雞肋,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擺設,部分村民認為無用且影響田間作業,干脆進行填埋,或向井中扔雜物,造成廢棄。而10余年來,隨著環境整治力度的加大,環境質量提升,地面徑流行水、蓄水能力加大,地下水位上升,小口井又有了灌溉能力,而有些小口井一旦被投放了石塊等雜物,就失去了修復價值。為此,對于最后保存下來的小口井,要教育村民,要有遠期看問題的眼光,加強對既有小口井的保護,不可因一時的水位下降而放棄管理。
1.2 選址不當,遭到水井所在地農民的故意破壞
早期政府投資打井時,由村組選擇打井具體地塊,而這些井常打在耕地靠近道路一端,離地頭約1 m距離,1口井的有效灌溉面積約3.33 hm2,使用農戶在10~25戶左右,這種井沒有配置電線和地下輸水管道,村民自配灌溉設施,這樣在使用時,多戶村民由于扯電線,鋪設臨時水管,操作時會損壞機井所在地塊的戶主的莊稼,戶主有苦難言,把麻煩歸結小口井上,所以,故意破壞機井,向井里偷偷扔石塊雜物,造成無法使用,所以,井位置要選擇對村民無害的地方才好。比如,借鑒城市消防栓的位置選擇理念(既不影響交通,也不影響商鋪經營),把機井打在道路與耕地的交界處,任何用戶取水灌溉,都從道路或地頭設置的溝道通過,不影響水井所在地農戶的任何利益,雖是小小之舉,卻可解長期隱患。
1.3 小口井建設的產權不明,缺乏有效的管理
直到現在,小口井仍是這種管理模式:縣級水利部門是投資人,鄉鎮政府是管理人,而農戶是使用人。結果是縣級部門建設好機井,驗收合格后,交給鄉鎮政府,再不過問。而鄉鎮政府作為管理人,沒有這方面的專門管理費用,對管理力不從心;村一級認為自己不是責任人,也置若罔聞;農民沒花一分錢,自然是只用不管。解決辦法是:縣水務部門、鄉鎮政府、村委會逐級簽訂管理責任書,管理費用由上級專項配套,建立小口井的長效管理機制,如果實在沒有專項資金,可由村一級安排扶貧公益崗來負責水井管護,村里與他們簽訂管理責任書,把水井管護與公益崗掛鉤。
2 第三方獨立灌溉服務市場發育不足
目前,灌溉作業仍然是種植業主自己獨立完成,獨立的第三方灌溉服務市場尚未形成,這顯然不符合社會精細分工的需求,也不利于灌溉資源的高效利用,為此,應當引導灌溉作業的第三方主體,推廣大中型移動灌溉設備:可以參考小麥聯合收割機的服務模式,開展大中型移動澆灌機械和服務團隊:其基本模式設計:技術部門研發出移動灌溉機械,參考消防車的模式,由可上公路的汽車作動力,懸掛水泵,自帶水管,在全國流動作業;企業方面可以組建農田灌溉服務專業合作社,集中灌溉機械和灌溉需求信息,規模化地流動作業,這種作業更適合于沒有小口井,而有塘壩水源的情況下使用,按水表計量收費,以補充固定灌溉設施的不足,這種灌溉模式還可與當前推廣的農業生產“大托管”有機結合起來,事先簽訂灌溉托管協議,解除種植戶的后顧之憂。
3 臨時性低壓水路灌溉模式存在問題分析
在沒有完善的小口井灌溉系統,又缺少灌溉服務市場的情況下,農民會自發組成臨時性的灌溉模式,最常見的情況是:每逢旱季來臨,在基層政府的宣傳督促下,千家萬戶齊上陣,一家一臺小水泵,架設最簡易的臨時輸電線路,利用幸存的小口機井,或臨時自費打井,或利用溝塘水源,開展生產自救,這種灌溉模式的好處是機動靈活,達到農民的意愿,農民自主性較高,但這種模式存在許多弊端,大致有以下問題:
(1)勞動效率低下,勞動成本高。在經濟不太發達的前提下,農民會忽略自己的勞動價值,而在當前,農民會精算自己的勞動成本,當發現自己的勞動成本過高,無法實現預期收益時,會放棄灌溉作業,他們寧愿閑著,看著莊稼旱死,也不去進行灌溉作業。
(2)分戶的灌溉設施投入加大。即使把最大的投資去除,也就是小口井的投資由政府投資,但具體到每戶時,灌溉投資仍然很大,一般情況下,每戶都要配置1臺小型電動水泵1臺,電線300 m以上,進水管
10 m,出水管在150 m以上,這些大約需要1500元,這足以讓部分農戶很有些舍不得。
(3)安全隱患增大。臨時鋪設簡易輸電線路,或把電線掛在枝上,或用小竹竿當電桿,大部分干脆放在地上,同時,從事農田作業的又多是婦女或老人,安全意識與安全知識都不足夠,而灌溉又是帶水帶電作業,屬于較危險操作,這樣就使得安全事故時有發生。
(4)缺乏規劃,易引起糾紛。各戶自發鋪設供水線路,沒有任何規劃設計過程,使得農村田間、道路間電線縱橫交錯,從溝渠通向田間臨時鋪設供水線路時,遇到小路就開挖小路,或用板材、磚石搭建簡易過路設施,灌溉水漏淌到道路上,造成道路破壞,交通阻斷,民間糾紛增多。
4 灌溉體系設施建設問題分析及對策措施
4.1 目前灌溉設施體系存在的問題
想法初衷是好的。在較為典型的農業生產區,政府投資建設了部分高端的供水系統,這些系統包括:深水機井,配套有專用中型抽水電機水泵,上面安裝插卡通電設備,這些全建在小井房里,確保機井及裝備安全,井房向周邊鋪設供水主管道,管道也深埋地下約1米深,不影響農田作業,主管道在各戶地頭設分管接口,約高20~30個接口,控制澆灌面積約
3.33 hm2,農戶只要自備自家田地的分水管,接到總水管上,打開分管開關,打開井房門,插上用電卡,就可澆水,非常方便、非常輕松,非常安全。
實際應用出現問題。這種配套電機功率較大,運行竟要打開5~10個分水開關才合適,如果只打開一個供水分開關,機電泵產生的水壓過高,會損壞水管,過壓保護導致電機停電,而如果打開多了,就面臨一個問題:插卡人要向其他農戶收取電費,而電費的計量是個問題:若按用水面積收費,會面臨澆灌強度深度的重大差異問題,若按時間收費,則面臨供水壓力不同的問題(離井越遠,壓力越小,單位時間內實際供水差異較大),這樣就造成村民消極等候,都不想先插卡,讓自己陷入討債困境。以至于最終閑置不用。
建議在管理系統中再追加安裝水表及改進一些設備參數,解決村民使用遇到的麻煩。
4.2 灌溉體系中需要及時跟進鋪設有機肥施用配套設施
當前,農村戶廁改造工程在轟轟烈烈地開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開始試點建設,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已開展數年,這3處污水處理的結果最終去向仍是農田,只有在那里才會得到更快的降解、無害化并且資源化的利用,特別是沼液、化糞池第三格澄清液是優質的肥料,而這些肥料向田間施用時面臨這樣一個問題,糞液的抽掏往往是用抽糞車來抽吸,抽入一個車載儲存桶中,運向田間,這時,卻不能直接排到田地里,因為過分集中的糞液會燒壞莊稼,如果在田頭再設置儲存池,仍然面臨1個下一步施用的操作困難。最好的解決辦法是結合農田灌溉設施,特別是結合低壓灌溉管道設施,在其井口附近增建一個儲存池或桶,其出口與灌溉管道連接,因為沼液、糞液、處理好的污水,其施用彈性很大,基本可以在所有灌溉時加入糞液,這樣就完美地把施用有機肥和灌溉結合起來,一勞永逸了。
4.3 大中型灌溉設施需要因地制宜恢復重建
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廣之后,人民公社時期建設的大中型灌溉設施因不適應分戶的基本環境,受到冷落,閑置不用,逐步遭到破壞、老化、淘汰,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國家出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之后,土地流轉規模越來越大,規模種植實體越來越多,并且相對穩定性越來越強,那種分戶經營的灌溉模式又不適應規模種植實體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對于集中程度較高的種植區,適當恢復建設大中型灌溉設施。可以以國農政策補貼的形式,由國家投資開挖溝塘、購建機電灌溉設備、鋪設防滲管道等,其設施設備以適應種植大戶的具體需求,不過,要預先保留轉型設施,在大戶結束土地流轉,回歸零星小戶經營時,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原有灌溉設施。
5 展望
5.1 加快節水灌溉模式的發展速度
節水灌溉技術雖然提出許多年了,但由于需要的投資巨大,使用約束條件較復雜,所以,未能得到大規模應用,這符合我們的實際情況,當前,噴灌、滴灌、微噴灌、滲灌等技術只在小規模種植園區、精細園林、蔬菜種植、特種種植中得到應用,大規模推廣的條件尚不成熟,但是,這些技術的推廣過分緩慢,顯然不符合農業生產大國的要求,不過這是方向,經濟條件較好的區域當率先推廣,稍微再提高一些發展速度。
5.2 要做好信息技術應用的試點推廣
例如:應用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地球定位系統(GPS)等技術,也已經出現多年,但現在在許多農業種植者看來,很少了解其真正的使用價值,目前至少應當在省市級試驗區先行試驗,引導高端、精細種植實體帶頭使用,不過,不可操之過急,更不可盲目求洋,要深入分析應用條件和應用效果后才可上馬。
5.3 農技推廣部門還應做更多的技術宣傳與引導
比如:在平原大田作物區大力推廣小口井完備配套低壓輸水灌溉模式;在城市郊區、經濟條件較好地區、小面積地塊推廣噴灌模式;在設施農業區和優質果品基地推廣滴灌模式;在土地流轉規模而且穩定的種植區,可適當恢復大中型機械灌溉模式。動員種植戶從長遠利益考慮,進行安全、高效、可持續灌溉設施與設備的投入,多種灌溉模式的選擇與應用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工作,必須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務求實效的要求,選擇并不斷完善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農田灌溉模式。
5.4 加大國家對農田水利設施設備投入
目前,農田灌溉條件的不足已逐漸顯現為農業種植業生產中的關鍵問題,成了農業生產中木桶效應中的“短板”,而國家涉農資金的補貼遠不能相適應。國家對農業的巨大投入是多方面的,至少包括:農業“三合一”補貼、種植設施保護補貼、產品冷藏加工補貼、規模種植補貼,等等,這些當然都很重要,但也很顯然,這些都不是“瓶頸”問題,真正制約農業生產效率與安全的是水利設施問題,“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這句話依然適用,水利設施建設需要投放巨大的資金和人力,政府當給予更多的重視,政府應適時調整國家涉農補貼項目,使之更多地向農田水利設施方面傾斜,比如,在當前,許多農業補貼項目資金,直接打到了農民的賬戶上,意在提高農民的種田積極性,但農民并沒有真正把它用到農業生產中,而是更多地用到生活水平的提高上,這些錢從國家來看是做到了“專款專用”,而最終并沒有專款專用,最起碼是沒有直接用到農業生產上。如果把這些錢集中用到農田水利興修方面,可以更好地發揮資金的產出效能,最終能解決糧食生產的“瓶頸”環節。
6 結語
目前,分析農田灌溉方面存在的問題,目的是明確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要兼顧多重經營主體的需求與利益:要兼顧長期利益,也要考慮短期利益;要根據當時的生產水平、經濟水平、自然環境作及時調整;對于高端灌溉設施設備,要及時進行研判,依據生產實際進行積極推廣,適當推廣,不搞一刀切,不搞冒進;對于政府投資建設的工程要明確投資方、建設方、管理方和使用方的權利和責任,確保國家糧食生產與安全。
參考文獻
[1] 李成恩.分析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中的問題與改進對策[J].農家參謀,2018(1):192.
[2] 楊紅泉.淺析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問題[J].珠江水運,2014(6):86-87.
[3] 張文.淺析加快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2(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