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戶 萬
我國《“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推進中醫藥和現代科學相結合,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來自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的研究員王彩艷近年來深耕中藥藥理學與結構生物學,聚焦中藥苯丙素類成分作用靶點的確證及機制解析,走的正是一條守正創新、補充協調之路。她帶著結構生物學的學科背景,不斷深入中藥藥理學研究,堅持不懈地引入、運用新技術和新方法,蹚出了一條交叉、創新、融合的關于中藥抗炎的結構藥理學之路。
2019年,王彩艷以“杏林青年學者”的身份被引進廣州中醫藥大學從事教研工作。在廣州這片中醫藥的熱土之上,以及廣州中醫藥大學濃厚的中醫藥傳承創新氛圍之中,她深刻認識到中醫藥在防病治病方面的獨特優勢——“中藥的抗炎效果非常好!”而一種抗炎中藥與對應炎癥之間的關系既具有廣譜性,也具有專屬性。那么其內在機制是什么?傳統中藥藥理學往往從藥效角度來評價抗炎現象,但一直未從內在機制上進行闡明。結合自身學術背景,王彩艷將重要生物大分子的功能研究轉向中醫藥小分子的靶點研究,聚焦中藥抗炎的結構藥理學研究,并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冷凍電鏡中心進行深層次學習,前后歷時5年之久,逐漸形成中藥抗炎的結構藥理學研究體系。
在王彩艷的領導下,團隊采用高通量“靶點垂釣-活性篩選-復合體結構解析”組合,構建起中藥復雜藥效成分作用靶點研究核心技術群,為中藥靶點發現與確證提供范例。他們率先建立的以“靶點確證-藥效驗證-機制闡明”為策略的中藥復雜藥效成分作用靶點的發現與確證平臺,為中藥有效成分復雜多樣、靶點確證困難的研究現狀提供了改變新路徑,為臨床抗炎治療提供了新思路。此外,他們還挖掘了苯丙素類抗炎成分作用新靶點UGCG、KMT2D和PXR,為肝纖維化、肝損傷和前列腺炎等炎癥的治療提供新思路。在現代藥理學研究手段的基礎上,他們利用嵌套瞬時共晶、小角散射和冷凍電鏡等結構生物學技術,深入原子層面探究中藥藥效成分與靶點互作機制,確證了苯丙素類抗炎成分與多個靶點的互作新模式。基于相關成果,王彩艷獲批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榮獲“青年珠江學者”稱號,成為中藥學學科后備帶頭人,并擔任國際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所黨支部書記。

王彩艷
兩個學科的交叉融合研究實非易事,而結構藥理學的研究戰線又相對較長,除了篩選藥效,還需要找到靶點,并解析成分與靶點之間的結構,探索內在機理。從最初的一個課題、一篇論文起步,王彩艷帶領團隊克服了重重難關,在團隊內部形成了勤奮、團結和交流的文化氛圍。其間,僅為了減少藥物作用靶點的假陽性這一情況,她就和團隊嘗試了生物素、熒光素等所能想到的各種靶點垂釣方案。“中藥抗炎內在機制的探索是一個十分細致煩瑣的工作,且環環相扣,不是一個人、一個團隊就能做成的,必須與多個課題組合作交流,積極關注前沿動態,才能取得一個較大的成果。”作為國際中醫藥轉化醫學研究所結構藥理學方向的負責人,王彩艷坦言,未來還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才加入進來,努力實現中醫藥藥效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服務人民健康,共同推動中藥學的進步與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