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興
摘 要:目的:通過對2016—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食源性疾病監測數據的整體分析,了解該地區的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為預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參考。方法:按發病的時間、年齡、職業、發生場所、食品包裝方式等對監測數據進行分析。結果:2016—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監測機構共計報告食源性疾病病例4 331例,6—10月為食源性疾病的高發期,占47.43%;嬰幼兒和農民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年齡段主要集中在0~3歲、60~69歲和50~59歲,共占比47.15%;進食場所以家庭為主,占86.79%;食品種類以混合和多種食物、糧食及其制品占首位,共占比46.48%;臨床癥狀以消化系統癥狀為主,占98.96%,腹瀉最多見。結論:烏蘭察布市應加強食源性疾病監測,加強對高發季節、高危人群和重點場所的監測能力,防范工廠企業和夏季旅游時期的餐飲場所的食源性疾病的發生,從而保證人們的生命健康。
關鍵詞: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學特征;疾病監測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Foodborne Diseases in Ulanqab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from 2016 to 2021
LIANG Xing
(Ulanqab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Ulanqab 01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ood-borne diseases in 2021 Inner Mongolia by analyzing the surveillance data of Ulanqab foodborne diseases from 2016 to 2021,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foodborne diseases. Method: The monitoring data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onset, age, occupation, place of occurrence and the way of food packaging. Result: From 2016 to 2021, a total of 4 331 cases of foodborne diseases were reported by 2021 Inner Mongolia medical institutions. The high incidence of foodborne diseases was from June to October, accounting for 47.43%. Infants and peasants were the high-risk population of foodborne diseases, the age groups were mainly in 0~3 years old, 60~69 years old and 50~59 years old, accounting for 47.15%, the main eating places were families, accounting for 86.79%. Mixed and multiple foods, grains and their products were the most common foods, accounting for 46.48%, and the main clinical symptoms were digestive system symptoms, accounting for 98.96%, with diarrhea being the most common. Conclusion: The Ulanqab should strengthen the surveillance of food-borne diseases, and strengthen the surveillance capability of high-risk groups, high-risk areas and high-risk seasons,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foodborne diseases in factories, enterprises and dining places during summer tourism, so as to ensure the health of residents.
Keywords: foodborne diseases;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isease surveillance
食源性疾病是全球最廣泛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也是影響我國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食源性疾病導致的急性腸炎患者占總急性腸炎患者的12.94%[1]。食源性疾病監測是降低食源性疾病發生的基礎工作,是評估控制和降低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措施[2]。本文選取烏蘭察布市2016—2021年157所監測機構(包括哨點醫院、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報告的食源性疾病監測數據,對2016—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監測醫療機構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的流行病學特征和病原分布進行描述性分析,進一步掌握食源性疾病的發生規律和特征,為做好預防控制食源性疾病工作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本研究資料來源于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業務應用平臺收集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研究對象為烏蘭察布市2016—2021年157所監測機構報告的4 331例病例。
1.2 方法
按照國家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手冊中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監測信息表,收集醫院就診病例中由食物或懷疑由食物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病例。
1.3 數據分析
使用Excel2010對信息數據進行整理、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基本情況
2016—2021年,烏蘭察布市共報告符合食源性疾病定義的病例4 331例,死亡病例0例。
2.2 時間分布
2.2.1 年度分布
2016—2021年,烏蘭察布市食源性疾病報告病例數依次分別是105例、375例、706例、562例、713例、1 870例,以2021年報告病例數最多,占總數的43.18%。見表1。
2.2.2 月份分布
2016—2021年,烏蘭察布市絕大多數月份均有食源性疾病病例發生,以6—10月為高發期,占總數的47.43%(2 054/4 331),其中7月份報告病例數最多,占總數的12.38%(536/4 331)。見圖1。
2.3 人群分布
在4 331食源性疾病病例中,男性2 126例,女性2 205例,男女比1∶1.04。病例的年齡范圍在0~98歲,0~3歲年齡組人數最多(17.22%),其次是60~69歲、50~59歲年齡組,分別占比15.29%、14.64%。職業分布以農民、牧民為主(41.77%),其次是幼兒(含嬰兒期)(16.90%)。見表2。
2.4 進食場所分布、食品加工及包裝方式
家庭是發生食源性疾病的主要進食場所,占比86.79%;其次為餐飲服務機構,占比5.96%。食品加工及包裝方式以家庭自制居多(58.32%);其次是散裝食品,占比21.91%;再次是餐飲服務(8.75%)。見表3。
2.5 食品種類
以混合食物和多種食品、糧食及其制品所占比例最多,分別占比23.30%、23.18%;其次是水果類及其制品、肉與肉制品,分別占比14.89%、14.06%。見表4。
2.6 臨床癥狀分布
臨床癥狀主要以消化系統癥狀為主,88.04%的病例出現腹瀉,51.58%出現惡心,48.72%出現腹痛,45.16%出現嘔吐;出現全身癥狀與體征的病例占比49.94%,其中以發熱為主,占比36.39%。見表5。
3 結論與討論
通過對烏蘭察布市2016—2021年食源性疾病的4 331例病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食源性疾病監測機構除2016年外,全年各月均有食源性疾病病例報告,且2016—2021年病例報告數整體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以2021年報告病例最多、增速最快,這與近年來衛健部門逐漸對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的重視提高,對疾控機構、醫療機構食源性疾病監測的培訓力度和以創建食品安全城市為主食品安全知識宣傳加強有關,提升了監測機構的監測能力,提高了公眾的食品安全意識,同時說明應繼續加強食源性疾病監測能力,進一步發現更多病例。
報告食源性疾病病例以女性偏多,在各年齡段均有分布,主要集中于0~3歲嬰幼兒和50~69歲人群,分析其原因可能0~3歲嬰幼兒存在免疫力差、消化系統尚未發育成熟、不合理的喂養等問題,還考慮與嬰幼兒就診率較其他年齡段人群高有關;而50~69歲病例較多則與該人群在健康狀況、生理功能和對疾病的易感性相關。食源性疾病病例主要進食場所為家庭,與上海市[3]類似,食品種類以混合食物和多種食物、糧食及其制品為主,這與病例主要職業為農民、牧民相關。以上情況提示,烏蘭察布市應把預防食源性疾病發生的主要人群集中在50~69歲在家中吃自制食品的農牧民上,應加強新鮮食材的供給、食物保存方式以及進食習慣等的食品安全健康教育。餐飲服務場所是發生食源性疾病的第二場所,故應加強工廠企業和夏季旅游時期的餐飲場所的管理,防范餐飲衛生以及食品原材料、加工、貯存過程中交叉污染的問題。
烏蘭察布市6—10月是食源性疾病的發病高峰期。與國內多地省市的食源性疾病高發期一致[4-5]。這是由于該地夏季短促而炎熱,雨水較多,空氣濕度大,微生物容易滋生并大量繁殖,而人體防御疾病的能力降低,若此季節食品貯存不當,易導致微生物滋生引起腐敗變質,將增加食源性疾病的發生風險。結果同時顯示,果蔬類食品在可疑食品中的占比較高,其可能原因是果蔬未洗凈或貯存不當致病菌滋生、部分農藥殘留,從而易引起食源性疾病。
綜上所述,烏蘭察布市應加強食源性疾病監測,加強對高發季節、高危人群和重點場所的監測能力,防范工廠企業和夏季旅游時期的餐飲場所的食源性疾病的發生,同時加強食品安全知識的健康教育,尤其對重點人群家庭自制的主要可疑食品加工、保存、進食習慣等的健康教育,減少食源性疾病的發生,從而保證人們的生命健康。
參考文獻
[1]呂鵬,章榮華,齊小娟,等.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監測現狀分析[J].浙江預防醫學,2015(8):828-829.
[2]戴月,袁寶君.江蘇省食源性疾病哨點醫院主動監測結果的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0,5(1):266-267.
[3]俞沈彧,陳毅瓊,王曉,等.2019年上海市靜安區食源性疾病時空聚集性分析[J].職業與健康,2021,37(6):760-763.
[4]賀豐,王中秋,黃艷,等.2016-2017年湘潭市食源性疾病監測分析[J].河南預防醫學雜志,2019,30(12):938-940.
[5]王琦梅,章佳宇,張炎艷,等.紹興市食源性疾病監測結果[J].預防醫學,2019,31(7):71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