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榮華 楊博欣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 年)》提出,科協組織要在深化系統改革方面向縱深發展、向基層延伸,構建組織協同和聯動機制,強化科協組織基層治理[1]??萍紕撔率且I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科協在國家創新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高校推動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辦好科協是一流大學義不容辭的重要責任和崇高使命[2]。當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的迫切要求,也是高??茖W研究的新階段,積極探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背景下高??茀f組織體系與協同機制建設十分重要,同時也要求高??茀f要站在新的更高起點上,找準新定位、塑造新優勢、展現新作為[1],為高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動力。
高校科協的組織建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建立科協組織,二是開展科協工作[3]。本文通過網站查閱和資料學習,詳細了解中國科協、上海市科協、北京市科協、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各級科協、兄弟高??茀f的組織建設情況;根據對《中國科協組織建設》和關于科協組織建設的文獻資料研究,了解科協組織建設研究現狀;結合全國16 所工科重點大學科技聯盟2022 年會、上海高??茀f座談交流情況,以及T 大學科協組織創新試點項目的實踐,總結高??茀f組織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視域下,需要高校有組織開展科協工作發揮平臺和紐帶作用,促進創新人才培養和成長,推動科技事業進步和發展。建立科協組織是開展科協工作的前提[3]?!吨袊茀f2021 年度事業發展統計公報》[4]顯示,截至2021 年底,全國共建有高??茀f1607 個,占同期全國高等學校3012 所[5]的53.4%,仍有46.6%的高校未建立科協。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科協數量增加趨勢逐漸放緩,2017—2021 年高??茀f數量分別為1181 個、1374 個、1437 個、1607 個、1607 個[4]??梢姡诟咝=⒖茀f組織仍有很大空間,需要持續推進。
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背景下,距離高校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優勢,引領高校科協工作高質量發展還有很大空間,具體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高校科協組織體系有待強化。中國科協的職能實現需要龐大的組織體系作為支撐,這在客觀上要求組織體系必須健全,運轉必須順暢,工作必須高效。而要做到這些,需要夯實科協的組織建設[6]。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背景下,高??茀f職能的實現更是如此,傳統的松散性配置與現有知識結構已不能適應新的要求,亟待設置并加強專人專崗負責科協工作[7],更好地履行相關管理職能;要進一步加強高校科協組織建設的理論研究,并在理論研究的指導下實施高??茀f組織建設實踐,保障高??茀f工作有序開展。
二是高校科協協同機制尚需創新。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視域下,要將高??茀f工作推進到“最后一公里”,傳統單一領域的工作組織模式已不能滿足新的要求。亟須創新方式方法和協同機制,充分調動組織體系中各部門、各學院的積極性;進一步探討高??茀f常委會專門委員會的設置與建設,對口聯系各級科協和主管部門,提升科協組織的專業性,提高科協工作的質量、效率和應急能力,促進創新人才的培養和成長,為全??萍脊ぷ髡叻?,為高校事業發展服務。
三是高??茀f制度體系亟待完善?!吨袊茖W技術協會章程》《高等學校科學技術協會組織通則(試行)》明確了高??茀f的重要職能。目前,高??茀f制度體系還很不完善,工作推進缺少有效抓手,推進通則的切實落地以及發揮其成效還不到位;未能將組織體系建設、協同機制建設的成效用制度形式固化下來形成長效機制。
高??茀f接受中國科協、地方科協的指導,在學校黨委領導下,堅持立足“兩個大局”、胸懷“國之大者”,應緊緊圍繞學校中心工作,以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為遵循,以高質量科技創新為基礎,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開創高??茀f改革發展新道路。
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背景下,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具有科技人才和科技資源優勢,應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引領科協工作。鼓勵沒有建立科協組織的高校,在學校黨委領導下根據實際情況適時建立科協組織。對于現有高??茀f,應自覺堅定不移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肩負起黨和學校聯系科技工作者橋梁和紐帶的重任。面對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任務,高??茀f應深刻領會我們黨百年奮斗的偉大成就,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在實際工作中,注重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更廣泛地把廣大科技工作者團結在黨的周圍,把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進一步凝聚到落實黨中央關于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決策部署上來[1],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為國家和高??萍紕撔掳l展服務。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視域下,一是應通過調查研究及時掌握科技工作者狀況,解決科技工作者的實際問題,保障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二是應通過調查研究及時了解科技創新的新進展、新成果,并用新進展、新成果指導學生科創活動、開展學術交流和科學普及,保障科協工作與時俱進。三是對高校科協組織建設進行廣泛深入的調查和理論研究,用理論指導實踐,注重引入系統工程思維,提升多任務聯動的系統思維意識和系統協調聯動能力;注重建立多領域多元協同理念,在理論研究的指導下進行戰略戰術設計,探索基于系統工程的有組織科協組織創新體系建設,保障科協組織的先進性。
系統全面梳理高校科協組織的現狀,針對發展目標,結合高校的優勢和特色,找準亮點和突破口,打造高校科協特色品牌;針對困難和不足結合高校的工作實際,找準問題根源,循序漸進推出系列舉措逐步推進,打開高??茀f工作新局面;結合本校有組織科研的組織模式加強科協組織體系建設,在校科協常委會下設若干專門委員會,以組織建設為抓手,以學風建設為底線,強化多元協同,創新高校科協組織體系和協同機制,優化科技創新體系和創新生態;推動制度建設,將組織體系建設、協同機制建設的成效用制度形式固化下來形成長效機制,為科協工作的推進提供有效抓手。
著力強化多元協同,夯實科協組織建設,支撐高校科協的先進性。近年來,高校和科技工作者堅持“四個面向”,在基礎研究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面取得很大進展,特別是以學科交叉為特點的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并且加速迭代。為了適應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需要,高校科協應充分調動組織體系中各部門、各學院的積極性,主動對接校團委、學生處、本科生院及研究生院等職能部門,面向在校學生開展科技創新相關特色活動,選樹科創典型,引導學生加強學術創新;積極配合相關部門,開展跨院系、跨學科、跨領域的學術交流活動,活躍學術思想,促進學科交叉,助力培養高校優秀科技人才;與各部門各學院協同聯動,共同打造學風建設活動品牌,邀請大科學家分享學術人生,啟迪人生智慧,加強對師生的精神感召、學術引領和人生指導,形成有利于科技人員潛心研究、勇于創新的學術生態。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深入,創新管理也進入了大融通時代,組織管理范式也發生了深刻變革,交叉融合、數據驅動、場景驅動成為新的管理范式,新范式下已不再是單一領域的組織管理創新,而是跨部門、跨領域的合作交叉。多元協同是組織管理發展的必然途徑,大聯合、大協作也正是科協開展工作的基本工作方式。高??茀f一方面應注重開放,另一方面應注重共享,匯聚高??萍脊ぷ髡摺⑶嗄陮W子、科技管理工作者以及從事創新人才培養工作的從業者廣泛參與科協工作,多層次、多角度推動高??茀f工作發展,與所有參與者共享發展成果,促進科協工作長期保持活力。
高??茀f要在學校黨委領導下,肩負起黨和學校聯系科技工作者橋梁和紐帶的職責,在校內形成團結和依靠全體科技工作者、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成長和發展服務的普遍共識。在此基礎上,高校科協應充分利用科技創新的優勢和特色,從科協工作的理念、體系、制度等方面進行系統思考,形成發展規劃,統一部署,合力推進,促進科協工作高質量發展。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對傳統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高??茀f工作管理隊伍亟須向研究型管理者轉變,努力使自己主導的實踐成為正確的而不是盲目的實踐,成為系統的而不是零碎的實踐,成為有科學根據的而不是想當然的實踐[8]。這就要求科協工作者長期加強學習、研究,持續深化組織建設創新理論,同時需要持續推進有組織的組織建設實踐,用組織建設創新理論指導創新實踐,保持組織建設的先進性。
高??茀f是推動高校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結合學校歷史文化特色順勢而為,發掘高??茀f組織特色,發揮學校科技創新優勢,以強促強,形成高校科協組織優勢,同時圍繞學校中心工作找準切入口,確保高??茀f工作服務和支撐學校中心工作,從而取得更好成效。
建立一個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導向的可持續高校科協生態,必然存在長期穩定的內在動因,需要各方秉持合作共贏、成果共享的開放心態和胸懷。高校科協工作涉及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方方面面,只有尊重各單位、各部門的勞動成果,真正響應并實現其價值追求,才能讓大聯合、大協作取得實效,依靠合作共贏成效激發更多主體協同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