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莉,孫潤峰,趙 偉
(多倫縣農牧技術推廣中心,內蒙古 錫林郭勒 027300)
多倫縣屬中溫帶半干旱向半濕潤過渡的大陸性氣候,海拔1 150~1 800 m,年平均氣溫1.6 ℃,最低氣溫-39.8 ℃,極端最高氣溫35.4 ℃,地面溫度平均3.6 ℃,有效積溫2 000~2 100 ℃。常年平均降水量385 mm[1]。全年無霜期90~100 d,最長107 d,最短71 d,晚霜5月21日,早霜8月23日。該地區年平均風速5 m/s,受蒙古高壓氣團控制,全年多刮西北風,最大風速出現在春季,春季大風天氣占全年大風天氣的40%,5—8 級大風每年出現5~11 次,出現時間在5月下旬至6月初。當地光能源豐富,年日照時長為2 700~3 197 h。
多倫縣溫度、光照、水資源、土肥等綜合條件決定了當地只能種植生長周期短的結實玉米和青貯玉米。種植結實玉米的原因是種植效益較高;種植青貯玉米的原因是該地處于半農半牧區,考慮為養而種、為牧而農,需解決養殖牲畜飼草料短缺問題。近年來,多倫縣玉米種植面積顯著擴大,單產水平穩步提高,增效明顯。2022年,多倫縣玉米種植面積為3 萬hm2,其中結實玉米1.47 萬hm2,青貯玉米1.53 萬hm2;多倫縣結實玉米和青貯玉米年平均產量分別為2 985 kg/hm2和61 500 kg/hm2。
2022年在蔡木山鄉砧子山村開展玉米優質高效增糧試驗示范種植項目,面積67 hm2。5月9日播種,8月30日收獲測產。試驗田實施“三區”建設,即技術攻關區、評比展示區、示范推廣區。試驗區除品種評比展示處理外,其余玉米品種均選用結實玉米松科100,肥料品種為撒可富復合肥。
對玉米關鍵生長期進行田間監測分析。于玉米抽雄期用卷尺測量玉米株高、用游標卡尺測量玉米莖粗、人工數數記錄玉米單株綠葉片數。每個處理設5 次重復,求得平均數進行分析。玉米成熟收獲時,根據種植面積、地力和玉米長勢情況將示范小區分成3~5 個測產點,每個測產點采取對角線3~5 點取樣法,每個樣點取單條壟延長線3 m,其中壟距50 cm(除大小壟處理外),取樣測產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WPS Office 進行整理統計,用SPSS 22.0 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2]。
玉米不同栽培方式試驗。開展勻壟種植(行距50 cm)與大小壟種植(大壟行距80 cm,小壟行距40 cm)對比試驗,對不同處理進行田間監測、記錄和測產,篩選出適合當地的栽培方式,試驗面積1.73 hm2。
化肥減量梯度試驗。施用撒可富復合肥,將化肥減量梯度設置為300、225、150 kg/hm2,試驗面積為1.60 hm2。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帶型試驗。開展大豆玉米“2+2”“4+4”復合種植帶型對比試驗,試驗面積為1.33 hm2。
全膜覆蓋雙壟溝播栽培技術展示。撒可富復合肥作底肥,選用白山市喜豐塑業有限公司生物降解膜和松科100 玉米新品種進行玉米全膜覆蓋雙壟溝播技術展示,設置半膜覆蓋種植處理進行對比,試驗面積0.4 hm2。
結合種業區域試驗、農作物品種試驗站等工作,因地制宜選用3 個結實玉米品種和12 個飼用玉米品種進行品種篩選評比展示,試驗面積6.93 hm2。
按照“五統四控三提兩增”技術要求,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集成組裝以玉米無膜勻壟全程機械化技術為主,示范推廣集成連片玉米種植技術,試驗面積54.67 hm2左右,輻射帶動周邊約3 333 hm2。
2.1.1 玉米不同栽培方式試驗
試驗結果如表1所示,通過對抽雄期玉米株高、莖粗及單株平均綠葉片數量進行田間監測分析得出,大小壟栽培方式下的玉米株高、莖粗、單株平均綠葉片數量均高于勻壟栽培方式。通過秋后測產可知,大小壟栽培處理玉米產量和勻壟栽培處理的玉米產量分別為3 870、3 495 kg/hm2。試驗結果表明,大小壟種植技術處理的產量更高,更適宜在多倫縣推廣。

表1 大小壟和勻壟栽培方式區數據
2.1.2 化肥減量梯度試驗
如表2所示,通過對抽雄期玉米株高、莖粗及單株平均綠葉片數量進行田間監測分析得出,施肥量300 kg/hm2處理的株高顯著高于施肥量225 kg/hm2和150 kg/hm2處理;施肥量越多,莖相對越粗,但差異并不顯著;施肥量300 kg/hm2處理的單株平均綠葉片數量顯著多于施肥量225 kg/hm2和150 kg/hm2處理。

表2 化肥減量梯度試驗區數據
通過秋后測產可知,施用撒可富復合肥300 kg/hm2的玉米產量為3 540 kg/hm2,施用撒可富復合肥225 kg/hm2的玉米產量為3 195 kg/hm2,施用撒可富復合肥150 kg/hm2的玉米產量為2 895 kg/hm2,不同的施肥梯度下產量差異并不顯著。試驗結果表明,在一定的施肥量范圍內,玉米產量隨著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3]。
2.1.3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帶型試驗
通過對大豆玉米不同種植帶型的處理進行秋后測產,“2+2”種植帶型玉米產量為2 505 kg/hm2,大豆產量720 kg/hm2;“4+4”種植帶型玉米產量為3 435 kg/hm2,大豆產量為1 035 kg/hm2。通過對比,“4+4”種植帶型更適合在多倫縣推廣。
2.2.1 全膜覆蓋雙壟溝播栽培技術展示
通過對抽雄期玉米株高、莖粗及單株平均綠葉片數進行田間監測記錄得出,全膜覆蓋雙壟溝播試驗區抽雄期株高212 cm、莖粗2.87 cm,普通半膜覆蓋種植株高200 cm、莖粗2.55 cm,全膜覆蓋雙壟溝播試驗區抽雄期單株平均綠葉片數量與半膜覆蓋種植處理區相等,均為9.4 片。通過對不同處理進行秋后測產得出,全膜覆蓋雙壟溝播種植試驗區產量為3 480 kg/hm2,半膜覆蓋種植試驗區產量為3 240 kg/hm2。試驗結果表明,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下產量更高,更適宜在多倫縣推廣。
2.2.2 品種評比展示試驗
如表3所示,通過對3 個結實玉米品種抽雄期的株高、莖粗及單株平均綠葉片數量進行田間監測分析得出,利合528 和松科100 的株高顯著高于金墾10;利合528 和金墾10 的莖粗基本一致,均大于松科100,但差異并不顯著;松科100 和利合528 單株平均綠葉片數量顯著高于金墾10。通過對3 個結實玉米品種處理進行秋后測產得出,利合528產量最高,為3 750 kg/hm2;其次是金墾10,產量為3 555 kg/hm2;松科100 產量最低,為3 150 kg/hm2,但3 個品種產量差異并不顯著。試驗結果表明,今后應在多倫縣大力推廣利合528 結實玉米品種[4]。

表3 結實玉米品種評比展示區數據
如表4所示,通過對12 個青貯玉米品種抽雄期的株高、莖粗及單株平均綠葉片數量進行田間監測分析得出,肯沃6339、呼單517、吉龍99 的株高高于或顯著高于其他品種;金嶺317、呼單517、肯沃6339、龍育1 號、17272 莖粗高于或顯著高于其他品種;德美亞2 號、龍育1 號的單株平均綠葉片數量高于或顯著高于其他品種。通過對12 個青貯玉米品種進行秋后測產得出,龍育1 號鮮重產量為101 280 kg/hm2、天農99 鮮重產量為82 485 kg/hm2、17272 鮮重產量為79 815 kg/hm2、呼單517 鮮重產量為79 380 kg/hm2、吉龍99 鮮重產量75 810 kg/hm2、興單13 鮮重產量為75 705 kg/hm2。建議今后在多倫縣主要推廣種植青貯玉米品種龍育1 號,其次推廣種植青貯玉米品種天農99、17272、呼單517、吉龍99、興單13[5]。

表4 青貯玉米品種評比展示區數據
通過對示范推廣區抽雄期玉米株高、莖粗及單株平均綠葉片數量進行田間監測分析得出,玉米株高為170 cm,莖粗為2.9 cm,單株平均綠葉片數量為8.5 片。通過對玉米示范推廣區進行秋后測產,得出示范區產量為2 805 kg/hm2[6]。
采用優質高效增糧示范技術,因地制宜篩選適宜多倫縣的種植模式和種植品種,得出如下結論。大小壟種植技術產量更高,更適宜在多倫縣推廣;在一定的施肥量范圍內,玉米產量隨著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大豆玉米“4+4”種植帶型更適宜在多倫縣推廣。全膜覆蓋雙壟溝播栽培技術產量更高,更適宜在多倫縣推廣。因地制宜選擇3 個結實玉米品種進行試驗,測產結果表明,今后應在多倫縣大力推廣利禾528;選擇12 個青貯玉米品種進行試驗,測產結果表明,今后應在多倫縣主要推廣種植的青貯玉米品種為龍育1 號,其次推廣種植天農99、17272、呼單517、吉龍99、興單13。
通過優質高效增糧示范技術,篩選出最佳玉米種植模式、最佳施肥量、最適宜當地的大豆玉米種植帶型、最適宜當地推廣的全膜雙壟溝播種植技術和玉米品種。通過測產并結合當地實際分析得出,示范區平均單產高于多倫縣其他地區10%,起到了節水、減肥、增產增效和示范輻射帶動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