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萍
中圖分類號:S664.4文獻標識碼:BDOI編碼:10.19440/j.cnki.1006-9402.2023.04.028
小五臺山及周圍區域海拔高、溫度較低,適合種植的高附加值作物非常少,當地大杏扁種植已初具規模,但因凍害經常造成減產甚至絕收,農民致富增收渠道較少[1]。另外由于收入低,這將會導致周邊老百姓到保護區內濫采濫挖、濫捕濫獵情況的時常發生,會給保護區資源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特別是保護區周邊社區群眾的耕地與保護區相連,而這些耕地多種植玉米,不但經濟效益不高,而且燒秸稈、清茬子、燎地邊等農事活動極易引發森林火災,是保護區森林火災的一大隱患。通過平歐雜種榛優良品種(系)引種栽培項目的技術集成、示范和推廣,可帶動周邊群眾發展榛子產業,幫助當地群眾脫貧致富,消除森林火災隱患,促進社區共建,使保護區和周邊地區和諧發展。
1 項目區基本情況及特點
該項目實施地在小五臺保護區金河口管理區上寺管護站附近,海拔1 200 m,土層厚,沙壤土質,比較肥沃,年平均氣溫8 ℃,年降雨量600~800 mm,溫度、水分等自然條件適宜榛子生長,且周邊有大量野生毛榛自然生長,適合種植雜交榛子[2]。
2 引進的品種
引進的品種有:薄殼紅、達維、玉墜、遼榛3號、遼榛7號、遼榛9號、遼榛4號、遼榛8號、82-7共9個品種。
3 栽培管理方法
通過對引種的9個平歐雜種榛品種生物學特性的觀察總結,篩選出適宜在小五臺山區栽培的遼7、遼8、遼9、82-7、達維、薄殼紅等6個品種,并在水盆蓄水抗旱、根莖培土防寒等方面摸索出一套適宜在小五臺山地區栽植培育的關鍵技術。
3.1 栽植時間 示范園地處山前陽坡,海拔1 200 m左右,氣溫較低,土壤解凍比較晚,栽植宜在土壤剛剛解凍后的4月6-20日進行。榛子苗先采取假植、遮陽等以提高成活率。4月12日開始栽植,到4月底前完成栽植工作。
3.2 整地挖穴 4月6日開始割草,對原火燒跡地上的荒草進行清理,然后利用小型機械和人工開始整地,4月10日起挖定植穴。
3.3 定干培土 栽植的同時完成樹苗定干工作并培土保墑。
3.4 栽植當年管理 1)除草擴穴。8月中旬松土除草,并將定植穴擴充。2)培土防寒。11初培土防寒,在樹木根部培起直徑50 cm,高20 cm的土堆[3]。
3.5 栽植后期管理 1)除草擴穴。2016年6月和9月分別進行人工除草擴穴,清除苗木周圍雜草的同時,逐漸擴大樹盤,可促進苗木生長,增加蓄水量。2017年6月對榛子園采用草甘磷進行除草。2)施肥。2015年11月,根據石家莊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化驗室對示范園土壤的分析結果進行施肥,于2016年6月和9月在除草擴穴的同時,分別施入復合肥和有機肥,進一步提高土壤肥力。3)修剪及病蟲害防治。在除草擴穴時,將石塊草根雜物全部清除,對榛子苗木培土扶正,及時做好抹芽修剪、病蟲害防治等工作[4]。
4 栽培成效調查及品種適應性分析
4.1 成活率調查 2015年5月項目組對平歐雜種榛成活率進行了調查統計,共抽查平歐雜種榛7 675株,成活株數7 060株(萌發數為展葉+萌芽),平均成活率達91.99%。
4.2 保存率調查 2017年8月,對平歐雜種榛保存率進行了調查統計,共抽查6 242株,死亡928株,存活5 314株,死亡率為14.87%,保存率達85.13%。
4.3 引進品種本地適應性分析 根據當年成活率和栽植后第3年保存率的調查結果,我們認為項目引進的9個品種中,遼7、遼8、遼9、82-7、達維、薄殼紅成活率在90%以上、保存率在85%以上,都適合在小五臺山地區種植;而遼3、遼4保存率低于80%,特別是遼3成活率、保存率都偏低,不適合在小五臺山地區種植。
5 小結
我們通過對引種的9個平歐雜種榛品種生物學特性的觀察總結,篩選出適宜在小五臺山區栽培的雜交榛子品種,在水盆蓄水抗旱、根莖培土防寒等方面摸索出一套適宜在小五臺山區栽植培育的關鍵技術,為平歐雜種榛在小五臺山區的推廣示范奠定了基礎,并總結出了一些實踐經驗。
參考文獻
[1] 李瑞平.自然保護區社區的管理現狀與對策[J].現代園藝,2017 (3):40-41.
[2] 李曉東.小五臺山平歐雜種榛子適宜栽植期研究[J].現代園藝,2019(9):11-12.
[3] 關秀凱.綠化樹木越冬防寒技術[J].河北林業科技,2010(1):72-73.
[4] 殷志達.野生榛子林的田園式管理技術及效益分析[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18(3):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