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澤,梁紅衛(wèi),趙迪宏
(江門市人民醫(y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廣東 江門 529000)
肺癌在癌癥中屬較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最高、而當中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病發(fā)于患者肺部的高惡性腫瘤[1]。NSCLC主要發(fā)病原因是由患者的吸煙、電離輻射、職業(yè)因素等周邊環(huán)境造成的,且長時間吸煙是引發(fā)肺癌的主要因素[2]。隨著病情的進一步惡化,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從而造成死亡,提高死亡率。近年來通過針對該疾病進行靶向以及相關手術治療手法,能夠使患者生存期得到一定時間的延長,但總體看,效果并不理想,生存率沒有得到明顯提高[3]。干擾素誘導跨膜蛋白3(IFITM3)在保護患者機體防止流感病毒感染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可調整免疫功能,控制病毒拷貝與合成,調整成骨細胞骨礦化,在細胞周期調節(jié)和細胞衰亡中起到關鍵作用[4]。結構域蛋白7(BTBD7)屬于一種調節(jié)性基因,能夠有效促進上皮組織的修復與分支的產生,其中包括有1 130個氨基酸與2個BTB(POS)結構域形成,可以通過對E鈣黏蛋白進行調節(jié),在癌癥狀中起到顯著的作用[5]。多瘤病素增強子激活劑3(PEA3)屬于ETS家族的第一大類,由其中3個家族成員構成,其中它們存在不同的調制,發(fā)揮著不同功能,也可通過RAS途徑或其他激酶路徑被激活,提醒它們參加諸多致癌機制,也可通過轉錄后連接其他卵白改變分子的結構,消除分子內的抑制作用[6]。由此得出,三者可一起作用于腫瘤疾病的發(fā)生,但臨床關于IFITM3、BTBD7、PEA3表達與非小細胞肺癌的相關性研究的方法相對較少,仍需深入研究。本研究將分析IFITM3、BTBD7、PEA3在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表達及相關性。
1.1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江門市人民醫(yī)院進行肺癌手術治療的NSCLC患者80例,在手術過程中,切取其肺癌患者癌組織,為本研究采集標本,同時切去同樣相應的癌旁組織,進行數(shù)據(jù)比較。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齡32~75歲,平均(60.24±10.57)歲;根據(jù)TNM分期標準對肺癌患者進行分期。其中Ⅰ型~Ⅱ型16例,Ⅲ型~Ⅳ型64例。高、中分化15例,低分化65例。胸膜轉移情況的患者66例,淋巴結轉移情況的患者64例。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與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華腫瘤防治雜志對NSCLC的診斷標準[7];②患者病歷資料齊全;③術前未曾接受過化療等相關輔助醫(yī)療;④通過CT影像檢測被判斷為肺癌者;⑤患者本人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患有肝功能疾病、傳染性疾病;②伴有其他的惡性腫瘤病史或是惡性腫瘤;③孕婦或哺乳期婦女;④患有嚴重的精神障礙、溝通障礙者;⑤患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者。
1.2方法
1.2.1IFITM3、BTBD7、PEA3表達檢測:采取免疫組化法測定IFITM3、BTBD7、PEA3表達,將準備檢測的肺癌組織、癌旁組織放置于經過處理的玻片上,石蠟切成片,切片常規(guī)脫蠟、PBS、水化緩沖液4 min/2次;每張切片加入0.3%的過氧化氫甲醇溶解液25 min,以便消除內源性過氧化物酶的影響,PBS清洗6 min/3次;放入用血清稀釋液封閉,35℃ 12 min,沖洗;35℃重復加溫40 min,放入PBS沖洗6 min/3次;加入IgG,室內溫育2 h,PBS清洗6 min/3次;將每張切片放入1滴鏈霉菌抗生物素-過氧化酶溶液,繼續(xù)溫育8 min,PBS清洗6 min/3次;放入顯色液,實行免疫組織化學顯色,不可超過0.5 h,可不停在顯微鏡頭下觀察,等待細胞出現(xiàn)明顯的棕黃色、棕褐色細狀顆粒物質染色,應用蒸餾水快速沖洗3次,放入PBS終止反應;使用自來水充分沖洗,脫水、復染、透明、封片,光鏡下繼續(xù)觀察、拍照。
1.2.2免疫組化結果判定:兩者陽性表達的呈現(xiàn)情況,由本院相關高資歷醫(yī)師通過電子顯微鏡(北京中科科儀股份有限公司,型號:KYKY-2800B SEM)×400觀察IFITM3、BTBD7、PEA3陽性表達情況。均以細胞質與細胞膜發(fā)生黃色顆粒為標準。對其IFITM3、BTBD7、PEA3的染色強度以及細胞染色比例進行調查,來進行陽性比較。染色效果將由兩部分構成:染色強度和范圍,首先計算出陽性細胞所占的比例,陽性細胞組數(shù)目>75%為4分,51%~75%為3分,26%~50%為2分,10%~25%為1分,<10%為0分。按照染色強度進行計分:棕褐色視為3分;棕黃色或黃色視為2分;淺黃色視為1分;無色為0分;將得出的兩項結果相加進行評分,分別為0分、1分、2分、3分、4分。0~1分為陰性,2~4分為陽性,陰性為0分,陽性為≥1分。當中顯色強度與細胞評分為最終結果。

2.1各組IFITM3、BTBD7、PEA3陽性表達率比較:與癌旁組比較,癌組織IFITM3、BTBD7、PEA3陽性表達率升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IFITM3、BTBD7、PEA3陽性表達率比較[n(%),n=80]
2.2NSCLC組織IFITM3、BTBD7、PEA3陽性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NSCLC組織IFITM3、BTBD7、PEA3表達與患者性別、年齡、吸煙史、腫瘤直徑、組織學分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NSCLC IFITM3、BTBD7、PEA3表達于TNM分期、分化程度、胸膜轉移、淋巴結轉移,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NSCLC組織中的IFITM3、BTBD7、PEA3表達之間的相關性:NSCLC組織IFITM3、BTBD7、表達呈正相關(r=0.518,P=0.001);NSCLC組織BTBD7、PEA3表達呈正相關(r=0.604,P=0.001);NSCLC組織IFITM3、PEA3表達呈正相關(r=0.519,P=0.001)。見圖1。

圖1 NSCLC組織中的IFITM3、BTBD7、PEA3表達之間的相關性
NSCLC是肺癌當中常見的組織類型,且詳細的分子機尚未明確的鑒定,是由多基因組成的復雜過程,當中的細胞周期混亂是造成NSCLC的主要原因[8]。NSCLC早期不易被發(fā)覺,待到發(fā)覺該疾病存在時,已然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危害,因此,對于該疾病早期診斷,并找出NSCLC治療有效的生物學靶點,對于NSCLC的醫(yī)治具有關鍵作用[9]。經研究表明,IFITM3、BTBD7、PEA3異常表達,與NSCLC的產生,具有緊密相關的聯(lián)系,因而猜測三者在NSCLC的評估中存在著較為重大的作用。
IFITM3屬干擾素誘導跨膜蛋白其中一種小類蛋白,存在于溶酶體膜與血漿當中,其包含人類機體5種免疫相關的基因編碼蛋白,不僅可以通過結束病毒與細胞膜之間的融合,還可有效抑制病毒進入機體細胞當中,起到免疫作用,從而對NSCLC腫瘤類疾病的產生以及變動情況均進行有效調整[10-11]。據(jù)相關臨床學者研究表示,在NSCLC當中IFITM3表達呈現(xiàn)異常升高狀態(tài),且可以對NSCLC的增殖與侵襲進行調節(jié),從而對患者治療的敏感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12]。也有相關研究表明,IFITM3表達顯著高于鱗狀細胞癌等疾病,并且腫瘤疾病產生的環(huán)境、性別、位置以及年齡之間沒有太大的聯(lián)系[13]。但相較于不同臨床病理狀況下的IFITM3表達則會出現(xiàn)不同的水平。透過本研究結果顯示,癌旁組織中的IFITM3表達明顯低于NSCLC,這一成果也同與上述相關研究相響應。由此可以指出,IFITM3表達在TNM分期、分化程度、胸膜轉移、淋巴結轉移中以異常高水平的狀態(tài)存在,并且在本研究進程中發(fā)現(xiàn),IFITM3在NSCLC中若該疾病早期存在惡性突變,最終會造成高惡性腫瘤,而處于細胞成熟期則會形成高分化、惡性程度低的腫瘤疾病。但詳細的IFITM3在NSCLC中間的作用機制,還需進一步深入探究。
BTBD7表達在惡性腫瘤疾病當中可以調控上皮間質轉化,加快惡性腫瘤細胞進展、浸潤以及轉移,如鱗狀細胞癌、肝癌等;由此BTBD7表達可作為NSCLC發(fā)病的重要標志物。研究發(fā)現(xiàn)BTBD7在涎腺及肺發(fā)育過程當中發(fā)揮到了重要作用。BTBD7在機體內存在多種惡性腫瘤當中均有表達,并且可通過調控相關因子,加快腫瘤附著、促進血管形成及遠處轉移[14-15]。據(jù)相關研究結果顯示,NSCLC在肺癌、鱗狀細胞癌、肝癌等多種腫瘤疾病當中,BTBD7均呈現(xiàn)出異常表達狀態(tài),而且在不同腫瘤疾病當中,BTBD7有著能夠抑制調控肺癌細胞的增殖并促進細胞向外擴散,并能夠在腫瘤細胞中發(fā)揮抑癌生物學作用[16]。也有研究表明,在NSCLC疾病中,BTBD7以異常低狀態(tài)存在,在通過對BTBD7進行上調,可以對NSCLC的進一步發(fā)展實行顯著控制,并且BTBD7可在不同疾病分期以及不同的程度當中也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表達狀態(tài)[17]。而透過本研究結果顯示,癌旁組織中的BTBD7表達明顯低于NSCLC,這一結果與上述相關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且于分化程度、胸膜轉移、TNM分期、淋巴結轉移的表達也呈現(xiàn)異常升高狀態(tài)。這一結果也與上述相關研究結果保持一致。由此可知,BTBD7組織表達也許能夠參加NSCLC發(fā)展的整個過程,并且能夠反應對疾病的危及程度進行反饋,在臨床后續(xù)的研究中有可能成為評估NSCLC嚴重程度的關鍵性診斷指標。
ETS轉錄因子家族到現(xiàn)在為止擁有大概30多個成員,且主要與腫瘤的血管生成及轉移有關,它們的共同特點便是都擁有一個保守的85個氨基酸的DNA結合域和賴氨酸殘基,可有效辨別富含嘌呤的DNA核心序列,即ETS結合位點,其中PEA3是位屬ETS轉錄因子家族中PEA3亞家族的成員[18]。據(jù)相關研究結果表明,PEA3表達與肺癌細胞高轉移表達有著密切關系,降低PEA3指標表達可抑制細胞黏附、體外侵略和黏附酪氨酶磷酸化[19]。還有相關研究顯示,在NSCLC當中,PEA3的高表達能促進上皮-間充質轉化,抑制細胞黏附力,使上皮細胞獲得轉移和侵入性,因此獲得侵襲與轉移的能力[20]。而透過本研究結果顯示,PEA3在NSCLC組織中的陽性表達率高于癌旁組織,其表達則是在肺癌中以高狀態(tài)存在,而所得出的這一結果與上述相關研究結論保持一致。并且在TNM分期、分化程度、胸膜轉移、淋巴結轉移當中的表達也是呈現(xiàn)異常升高狀態(tài)。這一結果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由此可見,PEA3可能夠參與NSCLC的發(fā)展過程中,并且能夠反應對疾病的危及程度進行反饋,在臨床后續(xù)的研究中有可能成為評估NSCLC嚴重程度的關鍵性診斷指標。PEA3亞家族當中PEA3轉錄因子與NSCLC關系雖密切相關,但其相關報道較少,且在NSCLC發(fā)展過程當中機制尚不明確,還需進一步深入探究。
本研究發(fā)現(xiàn)IFITM3、BTBD7、PEA3可為檢測NSCLC的重要指標,可以準確反映出患者疾病的發(fā)展程度。依照本研究得出的IFITM3、BTBD7、PEA3間相關性分析顯示,IFITM3、BTBD7、表達呈正相關,BTBD7、PEA3表達呈正相關,此研究結果提示出IFITM3、BTBD7、PEA3能夠共同參與NSCLC的發(fā)生。在臨床醫(yī)治過程中可根據(jù)IFITM3、BTBD7、PEA3表達的高于低對其病情的危險程度進行評價。
綜上所述,在NSCLC組織當中,IFITM3、BTBD7、PEA3陽性表達率升高,而且與IFITM3、BTBD7、PEA3表達及臨床分期具有緊密、相關的聯(lián)系。而且三者當中均具有相關性,由此可知,IFITM3、BTBD7、PEA3若一同應用于NSCLC患者的檢測中,則能夠明顯提高臨床預測效果,可為臨床治療基因NSCLC提供有效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