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丹華,陳燕芳
(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江蘇 張家港 215600)
腦外傷作為神經外科高發疾病,偏癱是其高發后遺癥。車禍致腦外傷偏癱患者主要臨床表現包括運動及語言功能障礙,使其生活質量明顯降低[1]。目前臨床普遍認為,腦外傷偏癱患者需盡快接受康復訓練,以降低后遺癥發生率,促進機體功能恢復[2-3]。患者由于傷后日常生活能力已顯著下降,因此應盡早進行系統、科學的康復訓練。模塊式康復訓練時將運動、語言及機體康復訓練等融為一體的有效訓練措施,其對于幫助腦外傷患者機體恢復具有重要意義[4-5]。
1.1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車禍致腦外傷偏癱患者100例,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齡31~74歲,平均(45.52±7.01)歲;疾病類型:腦挫裂傷29例,顱骨骨折20例,硬膜外血腫26例,顱內出血25例;偏癱部位:左側52例,右側48例。納入標準:車禍致腦外傷;經CT、MRI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腦外傷偏癱;意識清晰;生命體征平穩;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嚴重心理障礙;存在認知功能、語言交流障礙;合并嚴重心、肝、腎、肺等臟器功能不全;合并顱腦惡性腫瘤;存在影響下肢功能活動的疾病;精神疾病;治療依從性差。所有患者按入院時間分為兩組,各5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實施常規訓練:在患者病情穩定后指導其進行床上主被動鍛煉、站立及行走鍛煉等,鼓勵患者家屬多與患者交流,以促進其語言功能恢復。
1.2.2試驗組實施模塊式康復訓練。
1.2.2.1語言模塊:①發聲練習:唇訓練:干預人員指導其進行單側和雙側鼓腮、齜牙、抿嘴等動作鍛煉;下頜訓練:進行張、閉口和咀嚼訓練。以上訓練動作從慢至快,每個訓練3~5次,3~5min/次。②口語練習:干預人員指導患者首先進行韻母發聲練習,包括a、o、e、i、u、v等,然后進行聲母發音,包括b、p、m、f、d等,最后進行是韻母、聲母結合發音,包括m-a、b-a等。再囑咐患者進行詩歌朗讀練習,由干預人員朗讀第一句,患者朗讀后一句。干預人員囑咐患者在進行口語練習時對著鏡子,從而實時調整口型。訓練過程中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首先挑選容易發音的單音節進行練習,在其完全掌握后逐步過渡至詞語、句子、段落等。③表達能力練習:干預人員鼓勵患者家屬選擇其感興趣的話題與患者交流,充分激發患者主動交流的積極性,并在交流期間通過提問的方式多鼓勵患者進行表達。
1.2.2.2肢體模塊:①上肢鍛煉:肩部。患者在干預人員的協助下進行患側肩部內旋、外旋、上提、下降等被動運動,在第一次鍛煉時可照著鏡子以明確運動的方向,然后進行肩胛D1、D2對角線訓練,逐漸向輔助運動-被動運動-主動運動過渡。②腕、肘關節鍛煉:干預人員指導患者借助Bobath球訓練,用健側肢體輔助患側進行腕部、肘部伸展運動,并對Bobath球作向外推動訓練。干預人員全程于一旁觀察,并及時糾正其錯誤姿勢。③上肢控制能力鍛煉:干預人員囑咐患者取坐臥位,使用肘部、肩部彎曲以用手觸及鼻尖、嘴、耳朵,然后進行肩部外展90°活動,保持10 s后復原。④下肢鍛煉:干預人員囑咐患者取仰臥位,使用小腿支架支撐和固定住患側下肢,根據患者病情選擇相應運動模式,20 min/次,2次/d,共鍛煉4 w。
1.2.2.3運動模塊:①平衡訓練:臥床期。干預人員囑患者取屈膝臥位,雙手置于軀體兩側或交叉于胸前,雙腳放平置于臀部下方,在患側肢體無法支持時,干預人員于一旁輔助固定其膝部,并協助其臀部盡可能抬離床面,并于最高點保持4 s作用,然后復原。強化訓練:在患者能夠較容易完成上述訓練后,可在臀部抬離床面后調整膝關節方向,從而使其呈內或外旋狀態,并保持10 s,干預人員于一旁用手在其患側肢體關節上方施加向下壓力,以使患者伸髖的同時骨盆向側方運動。②站立行走練習:單腿站立練習:干預人員指導患者用健側手扶平行杠站立,用患側腿部支撐,用健側腿邁臺階,保持8 min,若發生膝反張后停止訓練。能夠輕松完成上述練習后進行小范圍單腿屈曲、伸展膝關節練習。步行誘導練習:干預人員囑患者取站立位,干預人員站于其后方,用手扶住患者骨盆兩側,協助患者用健肢向前移動,并將骨盆向前方移動,以誘導其發生邁步反應,30 min/次,2次/d。下樓梯鍛煉:干預人員站在患者患側,協助其將患肢置于前方臺階,患者用手幫助其膝蓋完成重心轉移,再用健側腳踏上臺階。以上訓練15 min/次,2次/d,鍛煉4 w。
1.3觀察指標:①語言能力:采用波士頓失語癥評分量表評價兩組訓練前、訓練4 w后語言能力,共5項內容,26個條目,每個條目1~3分,評分越高則語言能力越強[6]。②運動能力: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評價兩組訓練前、訓練4 w后運動能力,共2項內容,上肢共33個條目,總分0~66分;下肢共17個條目,總分0~34分,評分越高則運動能力越強[7]。③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價兩組訓練前、訓練4 w后日常生活能力,總分0~100分,良好:61~100分;部分依賴:41~60分;重度依賴:≤40分[8]。④并發癥:統計兩組壓力性潰瘍、下肢深靜脈血栓、骨質疏松等并發癥發生率情況。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2.0統計分析進行t及χ2檢驗。
2.1兩組訓練前后語言能力比較:訓練4 w后,兩組語言能力明顯提升,且試驗組語言能力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訓練前后語言能力比較分,n=50)
2.2兩組訓練前后運動能力比較:訓練4 w后,兩組運動能力明顯增強,且試驗組運動能力明顯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訓練前后運動能力比較分,n=50)
2.3兩組訓練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較:訓練4 w后,兩組日常生活能力明顯改善,且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訓練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較[n(%),n=50]
2.4兩組并發癥比較:試驗組總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n=50]
車禍所致腦外傷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嚴重,其大腦皮層的抑制功能也會出現明顯降低,所以此類患者易出現不同程度的肢體、語言功能障礙[9-10]。有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具有可塑性,在對腦外傷患者實施早期科學康復訓練能夠幫助其修復受損大腦神經,從而有效改善患者預后,因此早期給予腦外傷偏癱患者康復訓練具有重要意義[11]。模塊式康復訓練是通過多個模塊對患者進行系統化、科學化訓練,并充分根據不同患者特點,提升其訓練的主動性,從而提升康復訓練效果,促進患者盡早恢復健康[12]。
本研究表明對車禍致腦外傷偏癱患者實施模塊式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其語言功能。分析原因主要為,該模式能在語言模塊訓練中,干預人員與患者家屬共同營造良好語言交流氛圍,并從口唇訓練開始,再到口語練習[13-14],并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韻母發聲練習過渡至聲母發音,再逐步過渡至詞語、句子等,同時讓患者對鏡子練習,從而盡可能調動其語言功能的潛力,使其語言中樞功能得到充足,最終有效提升其語言能力[15-16]。本研究表明車禍致腦外傷偏癱患者實施模塊式康復訓練可有效提升其運動能力。分析原因主要為,通過上下肢及各關節鍛煉可有效幫助患者大腦組織側支循環的建立,并重組病灶周圍腦細胞,加速代償功能,最終有效促進關節肌肉刺激中樞神經系統,改善其運動功能[17-18]。本研究表明對車禍致腦外傷偏癱患者實施模塊式康復訓練可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原因為,車禍致腦外傷患者會因為中樞神經受損,造成肌群張力明顯升高,從而可造成交互抑制反應,致使屈伸力量平衡受損,最終引發肢體功能障礙而對其日常生活質量造成顯著影響[19]。而通過模塊式康復訓練能夠提升其語言和運動能力,促進患者提升表達欲望,提升自主生活能力。本研究通過科學、系統的模塊式康復訓練能夠讓患者盡早恢復肢體運動功能,提升鍛煉效果,同時其并非一味鼓勵患者肌力提升訓練,最終可有效降低壓力性潰瘍等并發癥發生率[20]。
綜上,模塊式康復訓練在車禍致腦外傷偏癱患者中可改善語言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促進運動能力恢復,減少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