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銘
(連云港市贛榆區人民醫院,江蘇 連云港 222100)
肺癌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據《全球癌癥報告》[1]顯示,2018年全球新增肺癌病例220萬例,占全部新發惡性腫瘤的11.4%,死亡180萬例居首位。中國近期癌癥統計報告[2]顯示,2030年中國男性和女性肺癌預測死亡率均最高,為50.38/10萬和21.69/10萬,與2020年相比分別增長6.2%、9.0%,肺癌已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安全。近年來隨著低劑量CT篩查技術的普及,肺內磨玻璃結節(GGN)的檢出率大幅提升,根據是否包含實性成分,GGN又分為混合磨玻璃結節(mGGN)和純磨玻璃結節(pGGN)。研究表明,與實性結節相比,GGN的惡性率更高,且與肺腺癌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3-4]。根據最新多學科分類,肺腺癌根據病理性質分為非典型腺瘤樣增生(AAH)、原位腺癌(AIS)、微浸潤性腺癌(MIA)和浸潤性腺癌(IAC) 。也有研究表明,通過有效分析mGGN整體及實性成分的CT表現,對臨床診斷、治療及評估肺腺癌預后具有積極意義[5-6]。鑒于此,本研究選取胸部CT表現為肺部mGGN且經術后病理證實為肺腺癌的10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肺部mGGN的CT表現與肺腺癌不同病理分型的相關性。
1.1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連云港市贛榆區人民醫院行胸部CT表現為肺mGGN的腺癌患者108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9版)》[7]中肺腺癌診斷標準,且經手術病理證實;②胸部CT均表現為肺mGGN;③患者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鱗狀細胞癌等其他類型肺癌;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③臨床資料缺失;④CT圖像質量不佳;⑤精神疾病,不能配合研究者。納入的108例患者中男42例,女66例;年齡43~75歲,平均(58.62±5.33)歲。根據病理性質分為AIS組22例,MIA組34例,IAC組52例。本研究經本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2方法:CT檢查:所有患者CT檢查前均進行呼吸訓練,使用 Philips Brilliance 多排螺旋CT儀,掃描參數:自動管電流130 mA,電壓120 kV,層厚、間距均為5.0 mm,螺距1.2,矩陣512×512。患者取仰臥位,兩臂上舉,吸氣末屏氣掃描,掃描范圍自肺尖至膈下,包括胸壁軟組織,掃描完成后將數據上傳至工作站進行處理。影像學分析:由2名高年資影像科醫師采用雙盲法對所有患者肺mGGN的CT圖像進行分析、評估,若意見不統一應討論協商出一致結果。觀察項目包括:①整體CT表現:結節位置、大小、形狀、分葉征、毛刺征、空氣支氣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等;②實性成分CT表現:實性成分位置、大小、比例、邊界、分布及CT值等。
1.3病理學診斷:病理組織標本采集完畢后經100 g/L甲醛固定,常規石蠟包埋,切片厚度約為3 μm,脫蠟水化,PBS緩沖液微波加熱抗原修復,對切片進行二氨基聯苯胺顯色及蘇木精伊紅染色處理,免疫組化后應用中性樹膠進行封片處理,于高倍鏡下分析結果。病理診斷由兩名高年資病理科醫師完成,病理診斷參照2021年版WHO肺腫瘤組織學分型標準[8]。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進行χ2及t/F檢驗;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mGGN的CT征象預測肺腺癌的診斷效能。
2.1三組一般資料比較:三組患者性別、年齡、體重指數(BMI)、吸煙史、腫瘤家族史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2.2三組肺mGGN的整體CT征象比較:三組患者肺結節大小、形態、空氣支氣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節位置、分葉征、毛刺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肺mGGN的整體CT征象比較[n(%)]
2.3三組肺結節實性成分CT征象比較:三組患者肺結節實性成分大小、比例、邊界及CT值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性成分位置、分布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肺結節實性成分CT征象比較[n(%)]
2.4mGGN預測浸潤性腺癌的效能比較:肺結節大小、實性成分大小、比例及CT值預測IAC的ACU、最佳截斷值、靈敏度及特異度情況見表4、圖1。

圖1 ROC曲線分析mGGN預測浸潤性腺癌的效能

表4 mGGN預測浸潤性腺癌的效能比較
肺腺癌是肺癌的一種類型,其預后較差,5年內生存率僅為15%[9],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胸部CT檢查在肺腺癌的早期診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研究表明,胸部CT檢出的GGN中含有實性成分的mGGN更具惡性傾向,且自然轉歸和預后不良[10-11]。最新《肺結節管理指南》[12]中也指出,不同發展階段的mGGN肺腺癌因病理基礎不同,其影像學表現也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明確肺結節類型,尤其是病理類型對臨床治療策略的選擇及判定患者預后具有積極意義。
本研究通過探討肺mGGN的整體CT征象與肺腺癌病理分型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隨著肺mGGN的增大,病理等級隨之增加;進一步經ROC曲線分析發現,肺mGGN大小預測浸潤性腺癌的最佳截斷值為15.70 mm,預測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86.4%、80.1%;與既往研究結果相符,提示肺mGGN大小對潛在肺腺癌惡性結節的評估具有一定價值[13]。肺mGGN形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肺腺癌的病理類型,本研究中AIS、MIA的肺結節整體形態多表現為圓形和類圓形,而IAC則多表現為不規則結節。考慮主要原因可能與肺腺癌浸潤程度相關,無周圍浸潤或浸潤范圍較小時,腫瘤細胞多沿肺泡壁生長,無明顯浸潤傾向,故多表現為近似圓形;隨著腫瘤浸潤程度及范圍的增大,腫瘤細胞生長速度加快、內纖維成分收縮對腫瘤周圍組織產生一定的牽拉作用,進而形成不規則的形狀[14-15]。空氣支氣管征是腫瘤內部改變的典型影像學征象,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則是腫瘤鄰近組織的典型征象。本研究結果顯示,空氣支氣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在IAC中的比例明顯高于AIS、MIA,這有助于區分mGGN中肺腺癌的病理分型。另外,本研究還顯示,肺mGGN中分葉征、毛刺征在肺腺癌病例分型中無差異。分葉征是指病灶的輪廓,向各個方向生長速度不同,或受周圍血管、支氣管阻擋,形成凹凸不平的多個弧形相間的分葉狀切跡。毛刺征是指病灶輪廓清楚但不光整,表現為放射狀的、數條直而有力、基底較粗的短細線條影。李麗等[16]研究也表明肺mGGN中分葉征、毛刺征在AIS、MIA及IAC中無差異性,這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和分葉征、毛刺征是肺腺癌典型的CT征象有關。
既往研究證實,基于肺腺癌不同病理分型的mGGN之內,實性成分CT存在既定的影像學特點[17-18]。因此,對mGGN的實性成分CT表現進行分析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從治療策略上來說,明確和病理浸潤成分相關的CT實性成分最佳標準尤為重要。但迄今為止,由于人體膨脹形態的肺組織不同于切除體外縮小狀態的肺組織樣本,故病理樣本上CT實性成分最優測量方式在臨床中仍無統計標準。相關研究報道,實性成分在CT肺窗上>8 mm或在縱隔窗上>6 mm,均可用于預測腫瘤侵襲性或鑒別肺腺癌不同病理分型[19]。也有研究表明,mGGN實性成分大小及占比與結節性質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即實性成分直徑越大、占比越高,說明腫瘤惡性程度越高[20]。本研究結果顯示,肺結節實性成分大小、比例及CT值預測IAC的最佳截斷值分別為6.15、34.65和-277.21,此時預測靈敏度為94.2%、90.4%、80.6%,特異度為89.3%、82.1%、75.0%。由此可見,對肺mGGN中實性成分進行測量,有助于評估肺腺癌的真實病理分型。
綜上所述,mGGN肺腺癌的CT征象與其病理分型具有顯著相關性,肺結節大小、實性成分大小、比例及CT值對預測肺腺癌的病理分型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從而為臨床治療策略的選擇及判斷預后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