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 俊,任 偉,陳月鵬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無錫人民醫院口腔科,江蘇 南京 214000)
隱裂牙是一種口腔科常見病、多發病,大部分患者發病初期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出現的細小裂縫極易被忽視,隨著疾病的進展、加重,患者牙齒裂縫會逐漸加深,大量的有害病原體、毒素侵入到隱裂牙部位,誘發或加重齦溝炎癥反應,增加牙髓炎等并發癥發生率,降低咀嚼效率,對其進食、生活等造成嚴重不良影響[1-2]。根管治療是當前臨床治療隱裂牙的常用手段,多次根管治療的修復成功率較低,且容易出現牙折裂等不良反應,整體療效一般[3]。近年來,一次性根管治療深受口腔科醫生關注,一次性完成開髓、預備根管、填充根管等操作,避免了由于多次開髓而加重患者疼痛感[4]。本文探討隱裂牙治療中顯微鏡下一次性根管的療效及不良反應。
1.1一般資料:通過便利抽樣法選定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無錫人民醫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接診的96例隱裂牙患者,以隨機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8例,觀察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25~46歲,平均(30.52±3.04)歲;病程1~6年,平均(3.52±1.11)年;患牙分布(52顆):16顆下頜第二磨牙、10顆上頜前磨牙、12顆下頜第一磨牙、8顆上頜第二磨牙、6顆上頜第一磨牙。對照組男28例,女20例;年齡28~44歲,平均(30.69±3.01)歲;病程2~6年,平均(3.63±1.01)年;患牙分布(55顆):13顆下頜第二磨牙、12顆上頜前磨牙、11顆下頜第一磨牙、10顆上頜第二磨牙、9顆上頜第一磨牙。兩組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納入標準:①均經口腔X線確診“隱裂牙”;②年齡>18歲,不限男、女;③既往無牙周治療史;④神志清楚,可配合醫生完成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牙周炎、根尖周急癥、牙列缺失等口腔科疾病;②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③合并全身嚴重感染性疾病者;④存在凝血機制障礙者;⑤每日吸煙10支以上者;⑥合并嚴重骨質疏松者;⑦入組前2 w接受過甲硝唑等藥物治療者;⑧同期參與其他研究者。
1.2方法:兩組在治療前均進行針對性治療,如調頜、減徑帶環、 調磨過陡斜面、不平整邊緣等,通過X線檢查,評估患牙牙根彎曲程度、根管長度、分布情況等。觀察組局部麻醉起效后,進行開髓、拔髓處理,將不銹鋼K銼置入根管中,確定工作長度,而后采用M3 Pro鎳鈦銼,均為10號或者15號,仔細探查、疏通根管,通過逐步后退法完成根管預備工作。根管預備處理中,兩組均采用3%過氧化氫、3%氯酸鈉沖洗根管,直至完成根管預備工作,擦干根管,將氫氧化鈣糊劑置入根管中進行消毒、暫封處理。1 w后復查,判斷根尖周有無炎癥、滲出、異味、叩擊痛等,無任何異常,方可采用垂直加壓法進行根管填充治療,并進行X線拍攝,評估根管填充情況。對照組分為3次就診,就診治療項目分別是開髓減壓、拔髓以及根管沖洗、填充物填充以及根管治療。1 w后復查,判斷根尖周有無炎癥、滲出、異味、叩擊痛等,無任何異常,即可進行全冠修復治療。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①臨床療效:咀嚼功能復常,牙齒叩擊痛等癥狀消失是顯效;咀嚼功能接近正常,牙齒叩擊痛癥狀緩解明顯是有效;咀嚼功能、牙齒叩擊痛等癥狀無改善是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5]。②疼痛分級:以視覺模擬自評量表(VAS評分)評價,0分無痛,1~3分輕度,4~6分中度,7~9分重度,10分極重度[6]。③咀嚼效率:取5 g炒熟去皮的花生,指導患者放在口中咀嚼30 s,而后將其全部吐出,并以溫水沖洗出咀嚼殘渣,收集沖洗液置于量瓶中,將蒸餾水加入稀釋,制成1 000 ml溶液,采用玻璃棒將其攪勻,2 min后將懸濁液的1/3吸出,置入比色皿中(波長590 nm),測試吸光度值,吸光度值越高,咀嚼效率越強[7]。④牙齒咬合力:以T-ScanⅡ系統對咬合力進行測量,測量前指導患者將傳感器輕輕咬住,下頜自然閉合,測量1次后修復3 min,再次測量,最終記錄值是連續測量3次的平均值[8]。⑤齦溝炎性反應指標:以Whatman濾紙在牙周袋的最深部位,采集患者齦溝液,最后將濾紙置于EP管中,保存于-70 ℃環境,離心處理并將上層清液分離后,以ELISA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試劑盒均由上海心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一切操作謹遵實驗室、試劑說明書完成。⑥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統計牙髓炎、牙折裂、出現黑線總發生率。
1.4統計學方法:選擇SPSS26.0 軟件進行χ2檢驗、秩和檢驗及t檢驗。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n=48]
2.2兩組疼痛分級比較:觀察組無痛、輕度疼痛、中度疼痛及重度疼痛分別為1例(2.08%)、26例(54.17%)、21例(43.75%)、0(0.00%),對照組分別為0(0.00%)、2例(4.17%)、27例(56.25%)、19例(39.58%)。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5.896,P=0.000)。
2.3兩組咀嚼效率、牙齒咬合力比較:觀察組治療前咀嚼效率、牙齒咬合力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咀嚼效率、牙齒咬合力比較
2.4兩組齦溝炎性反應指標比較:觀察組治療前齦溝TNF-α、IL-6、hs-CRP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均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齦溝炎性反應指標比較
2.5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n(%),n=48]
隱裂牙一般包括上頜、下頜磨牙出現細微的裂縫,同期引起牙體、牙髓、尖周、牙周等病變,咬創傷、牙體過多缺損、牙齒硬組織異常發育等均為誘發隱裂牙的重要因素,該病具有漸進性、隱匿性等特點[9-10]。大部分隱裂牙患者發病初期癥狀不典型,但隨著病情進展,會發生牙髓炎、患牙折裂等并發癥,降低咀嚼效率,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不良影響[11-12]。臨床有研究表明,隱裂牙是引發牙劈裂以及牙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13]。目前臨床治療隱裂牙的目的是恢復牙齒正常功能、結構,減輕牙周疼痛感[14]。及早給予針對性治療是預防隱裂牙病情進展的關鍵。
本研究表明顯微鏡下一次性根管治療可提高隱裂牙治療效率。多次根管治療在多次疏通根管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增加裂紋,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影響了患牙修復。一次性根管治療對根管一次性完成預備、消毒以及填充等操作,極大縮短了患者治療周期,降低了器械使用率,同時還可以徹底清除病灶,避免反復多次就診增加牙周組織所受創傷,極大加快了牙周組織愈合速度,可及時、有效的保護患牙、修復全冠,促進患者咀嚼功能、咬合力恢復[15-16]。在朱瑩等[17]研究中,數據接近本研究結果,證實了一次根管治療的療效更為顯著。
TNF-α、hs-CRP均是臨床常見促炎因子,會促進趨化因子、黏附因子等釋放,當機體受到創傷、感染時,機體血清TNF-α濃度顯著增高[18-19]。IL-6會介導肝臟細胞釋放大量的炎性因子,如C反應蛋白(CRP)等,引發牙周炎性反應[20]。本研究顯示顯微鏡下一次性根管治療可減輕隱裂牙患者齦溝炎性反應。反復多次的開髓會增加髓牙的脆性,炎性反應進一步擴散至牙本質、髓腔等部位,從而出現較為嚴重的炎性反應,甚至還會增加感染風險。一次性根管治療由于填充物是一次性置入,可以減少對根管加壓、切削等操作,避免反復操作引起病菌侵襲,增加裂縫,更好地保存患牙,保持了持久、有效的消毒效果,通過徹底清除根管中的致敏污染物,抑制炎性因子釋放,控制疾病進展。
一次性根管避免了由于封藥不良而引發牙齒折裂、感染、微滲漏等情況,也降低了由于置藥錯誤或清潔不徹底等因素引發的牙髓炎發生風險,故整體而言,一次性根管治療的安全性相對較高。但一次性根管治療對醫生操作水平要求較高,且具有嚴格適應證,醫生在術前應綜合、全面的評估患者具體情況,結果個體差異性決定采取一次還是多次根管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