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娟花,余慶新
(九江市湖口縣中醫醫院藥劑科,江西 九江 3325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在臨床十分常見,屬于一種肺部疾病,主要是由氣流受限所致,在臨床具有死亡率高、發病率高的特點,且根據數據顯示,全世界約有300萬人死于該疾病,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研究發現,該疾病主要以中老年人為主,發生率高達13%~30%。COPD可因感染、外感等因素而出現急性發作,即COPD急性加重期,也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醫療費用、發病、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臨床對于該疾病一般選擇抗感染治療,而抗感染治療的效果能夠對患者預后以及治療效果造成直接影響,但臨床尚無抗感染的標準化方案,臨床通常選擇經驗性用藥,無法達到滿意療效[2-3]。本研究探討COPD急性加重期應用阿奇霉素聯合頭孢類藥物的治療效果。
1.1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九江市湖口縣中醫醫院收治的100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COPD的診斷標準[4],并且疾病處于急性加重期;②患者近期未接受抗感染治療;③患者和家屬均自愿參加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重要器官功能不全;②合并其他肺部疾病;③存在惡性腫瘤疾病;④對藥物存在過敏現象。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男33例,女17例;年齡38~72歲,平均(55.25±3.89)歲;對照組男34例,女16例,年齡39~72歲,平均(55.79±3.14)歲。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患者入院后,需開展對癥治療措施,包括糾正患者的水電解質紊亂情況、止咳、化痰,并給予其吸氧操作等,同時給予其糖皮質激素和支氣管舒張類藥物吸入,從而維持氣道通暢。
對照組采用頭孢類藥物治療:代表藥物為頭孢克肟膠囊(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1669;生產企業: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0.1 g/次,2次/d,對于重癥患者,0.2 g/次,2次/d。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聯合阿奇霉素(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0271;生產企業:四川美大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治療:將25萬U劑量加入500 ml生理鹽水中,行靜脈滴注,1次/d。兩組均治療1 w,為1個療程。
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各項指標:①肺功能指標;②治療效果;③血清炎性因子水平;④不良反應;⑤呼吸困難測量表(MRC)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分。
療效判定[5]:治療后癥狀均消失,經過各項檢查,結果提示患者肺啰音消失,實驗室各項指標在正常范圍內,經過胸部X線檢查,顯示患者的炎性反應均完全吸收為顯效;患者治療后的癥狀與治療前比較,明顯改善,肺部啰音明顯減弱,白細胞計數下降,胸部X線檢查示患者炎性反應病灶較治療前明顯縮小為有效;治療后癥狀無改善,檢查結果提示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肺功能指標:于治療前、后選擇意大利科時邁公司所產的肺功能儀(型號為Quark PFT2)對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1 s用力呼氣容積與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用力肺活量(FVC)水平進行檢測。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于治療前、治療后對患者空腹外周血樣本進行采集,將患者血清分離,再選擇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對白細胞介素(IL)-6、IL-8、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進行檢測,選擇相關配套試劑,并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
MRC和ADL評分測定:選擇呼吸困難量表測定患者呼吸困難情況,0分表示患者無氣促情況;1分為患者在劇烈運動時存在氣促情況;2分指患者在登樓或爬坡時存在氣促情況;3分指與同齡人相比,步行時感到氣促;4分指步行90 m后由于氣促導致被迫停止活動。選擇ADL量表對患者日常活動能力進行評估,包括6個項目,其中患者能夠完全自立視為1分、需要他人的幫助視為0分,總分6分,得分越高能力越強。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進行t及χ2檢驗。
2.1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觀察組肺功能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2.2兩組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8.00%(49/50),顯效31例,有效18例,無效1例]優于對照組[74.00%(37/50),顯效20例,有效17例,無效13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960,P=0.000)。
2.3兩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治療前,兩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IL-6、IL-8、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n=50)
2.4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2.00%(1/50),腹痛1例]低于對照組[20.00%(10/50),腹痛8例,腹瀉1例,皮疹1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274,P=0.004)。
2.5兩組MRC和ADL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MRC、AP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MRC評分低于對照組、ADL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MRC和ADL評分比較分,n=50)
COPD作為臨床常見病,當處于急性發作期時,若給予其常規對癥治療,則無法達到滿意效果[6]。目前臨床一般選擇抗菌藥物治療,但單一治療的療效存在限制,故此臨床推薦聯合用藥方案。研究發現,選擇聯合方式進行治療,能夠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肺功能,且治療安全性較高,說明聯合治療具有較強的抗菌作用,特別對于相關病原微生物而言,效果顯著[7]。也有研究發現,病原菌對于多種藥物均存在較強的耐藥性,如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頭孢西丁、頭孢呋辛、氨芐西林/舒巴坦、環丙沙星等,此外,耐碳青霉烯類菌株對于米諾環素、氨基糖苷類、氟喹諾酮類、β-內酰胺類等,也具有較高的耐藥率,說明與COPD急性加重期感染相關的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的耐藥現象十分嚴重,臨床需引起高度重視[8-10]。目前臨床應用頻率最為廣泛的前五位抗菌藥物分別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鈉、頭孢哌酮/舒巴坦鈉、左氧氟沙星、頭孢地嗪鈉與氟康唑注射液,而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復雜性是引起患者感染的重要原因,故此,選擇單一的抗菌藥物治療存在限制,而聯合治療能夠產生一定的效果。聯合阿奇霉素的抗感染治療不僅對于細菌感染存在一定效果,并且還能夠對肺炎支原體的增殖產生抑制,使支原體肺炎的風險得以降低。阿奇霉素作為十分典型的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其藥物結構和紅霉素十分相似,能夠對細菌轉肽進行阻止,對細菌蛋白質的合成進行抑制,從而達到抑菌和殺菌的目的。阿奇霉素應用后,能夠被人體快速吸收,具有極高的生物利用度,并且不易進入人體腦組織中,組織分布十分廣泛,在人體細胞內液中也能達到較高的濃度,還具有較長的半衰期,對于酸性環境十分穩定,具有安全性高、抗菌譜廣等優勢,不僅對于支原體、衣原體、革蘭陽性菌和厭氧菌均能夠產生較好的殺滅作用,與頭孢類藥物進行聯合應用,能夠提高療效,使炎性因子水平得以降低,促進感染早期消退,縮短患者住院時間[11]。研究顯示,COPD的發生和炎性因子之間具有關聯性,常見炎性反應指標包括IL-6、TNF-α、IL-8等,其中IL-6能夠放大機體的炎性反應,并且在人體氣道中,該種指標對于炎性反應細胞具有招募作用,從而使得大量的炎性反應細胞聚集在氣管表面,加重炎性反應[12]。而IL-8是多種細胞(包括巨噬細胞以及氣道上皮細胞)產生趨化因子的重要組成,能夠參與機體的炎性反應和免疫調節,從而保證多個細胞(中性粒細胞和T淋巴細胞)的聚集以及活化。TNF-α作為最早發現的一種炎性因子水平,其能夠介導炎性反應,促進炎性反應出現級聯反應[13]。本研究結果說明阿奇霉素聯合頭孢類藥物治療能夠使機體炎性反應得以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