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英,梁 勇,晏海飛,涂華燕
(新余市中醫院,江西 新余 338000)
2型糖尿病(T2DM)為臨床常見慢性病,以血糖升高為主要表現,若不加以控制,長期高糖可致胰島功能衰竭及退化,并引發不同程度的胰島素抵抗(IR),繼而誘發并發癥,危害患者生命健康[1]。目前臨床對于該病暫無特效治療手段,多以控制血糖為主,二甲雙胍作為口服降糖藥之一,其可阻斷肝糖輸出,強化組織胰島素利用率,繼而減輕IR,減少糖尿病相關并發癥發生率,但對部分患者療效不佳[2]。因此需探尋其他藥物聯用,以強化治療效果,改善預后。格列美脲為第3代磺脲類藥物,其可加速胰島素分泌,阻礙肝葡萄糖合成,同時可加速肌肉組織對外周葡萄糖的攝取,繼而發揮降糖作用[3]。本研究將分析二甲雙胍聯合格列美脲對T2DM患者血糖水平及胰島功能的影響。
1.1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于新余市中醫院就診的75例T2DM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觀察組(n=38)與對照組(n=37)。觀察組男17例,女21例;年齡39~80歲,平均(50.65±3.24)歲;體重指數(BMI)20~26 kg/m2,平均(23.47±1.34)kg/m2。對照組男18例,女19例;年齡39~81歲,平均(50.79±3.38)歲;BMI 21~26 kg/m2,平均(23.54±1.49)kg/m2。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選標準:納入標準:T2DM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4]中診斷標準;年齡>18歲;患者知情本研究,且自愿加入。排除標準:伴嚴重腎、肺、肝等功能不全者;患惡性腫瘤;伴全身急、慢性感染;對研究藥物過敏者;伴免疫或血液系統疾病。
1.3方法:對照組予以鹽酸二甲雙胍緩釋片(南京億華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816)治療,于餐時口服,0.5~2 g/次,1次/d。在此基礎上,觀察組聯用格列美脲(貴州圣濟堂制藥有限公司,規格:2 mg,國藥準字H20010556)治療,于早餐前口服,2 mg/次,1次/d,按患者血糖變化調整用量,最大劑量6 mg/次。兩組均治療12 w。
1.4觀察指標:于治療前、治療后采集兩組空腹狀態及餐后2 h靜脈血6 ml,離心10 min后取上層清液,并將其保存于-70℃的低溫環境中待測。①血糖水平:用葡萄糖氧化酶法監測兩組餐后2 h血糖(2 hPBG)、空腹血糖(FPG),用高效液相色譜法監測糖化血紅蛋白(HbA1c)。②血脂水平: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監測兩組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總膽固醇(TC)水平。③胰島功能:于治療前、治療后口服75 g葡萄糖行耐量試驗(OGTT),用酶聯免疫法監測兩組空腹胰島素(FINS),用計算穩態模型法評定兩組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胰島素β細胞功能(HOMA-β),HOMA-IR=(FBG×FINS)/22.5,HOMA-β=20×FINS/(FPG-3.5)。④血清miR-126:用逆轉錄熒光定量PCR法監測兩組血清miR-126表達。
1.5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t及χ2檢驗。
2.1兩組血糖水平比較:治療后,兩組2 hPBG、HbA1c、FPG水平均下降,且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2 hPBG、HbA1c、FPG水平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糖水平比較
2.2兩組血脂水平比較:治療后,兩組TC、LDL-C、TG水平均下降,且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TC、LDL-C、TG水平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脂水平比較
2.3兩組血清miR-126比較:治療后,兩組血清miR-126水平均升高,且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血清miR-126水平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miR-126比較
2.4兩組胰島功能指標比較:治療后,兩組HOMA-β水平增高,HOMA-IR、FINS水平下降,且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上述水平改善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胰島功能指標比較
T2DM多由環境因素、遺傳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代謝障礙性疾病,據調查顯示,T2DM約占糖尿病患病率的95%,且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該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影響人們身心健康[5]。目前,對于T2DM臨床多采用綜合(飲食及運動控制、藥物治療)治療手段,以控制血糖、預防或阻止諸多并發癥發生。
二甲雙胍為治療T2DM一線用藥,其可通過阻斷糖原分解和糖原異生,減少肝糖輸出,增強外周組織對葡萄糖利用和攝取,并可提高葡萄糖運轉能力,繼而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降低IR而起到降糖作用[6]。但由于患者病情不一,且呈進行性發展,單一用藥對部分患者治療效果不甚理想。本研究結果提示二甲雙胍與格列美脲聯用可調節初診T2DM患者血糖水平,改善胰島功能。分析原因在于,格列美脲屬新型長效降糖藥,其具有獨特的胰外和胰內雙重藥理,通過與胰腺B細胞表層黃脲受體相結合,可加速鉀通道關閉,開放電壓依賴性鈣通道,使鈣離子內流,繼而抑制肝糖合成,加速胰島素分泌[7];且可通過胰外作用提高胰島素對靶細胞(脂肪、肌肉、肝細胞)的作用,加速葡萄糖轉運蛋白表達,繼而增強非氧化代謝,發揮降糖作用。與二甲雙胍聯用可起到協同作用,控制血糖的同時又可增加胰島素敏感度,繼而減少IR發生。
相關研究發現,T2DM患者多伴有血脂代謝紊亂,促使機體大量分泌游離脂肪酸,阻礙胰島素分泌,繼而提高血糖水平,加重患者病情,且形成惡性循環,致使病情遷延不愈[8]。本研究結果提示二甲雙胍與格列美脲聯用可調節T2DM患者血脂水平。這一結果可能與通過積極降糖,患者體內胰島素缺乏和IR得以改善,且糖毒性消滅后,氧化應激及非酶糖基化減輕,可減少脂質過氧化等作用有關。亦有研究發現,微小RNA(miRNA)可通過調節胰島B細胞分化、胰島發育及胰島素分泌加速T2DM及其并發癥發生[9-10]。其中miR-126屬多功能miRNA,其可阻斷胰島素受體底物1、蛋白激酶B以及磷脂酰肌醇-3信號通路,通過轉錄因子、磷酸化激酶等下游效應物,阻斷糖異生,加速蛋白質、脂肪、糖原合成,參與機體血糖調節。本研究結果提示二甲雙胍與格列美脲聯用可調節T2DM患者血清miR-126表達。分析原因在于,二者聯用可通過拮抗miR-126表達改善患者胰島素信號轉導,繼而發揮治療作用。
綜上,二甲雙胍與格列美脲聯用可調節T2DM患者血糖及血脂水平,改善胰島功能,調控血清miR-126水平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