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同文
(鷹潭市余江區人民醫院腦外科,江西 鷹潭 335000)
高血壓作為慢性循環系統疾病,表現為收縮壓與舒張壓的異常上升,若血壓水平長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可導致腦動脈血管內膜出現脂質沉淀,并引發玻璃樣病變,腦出血發生風險較高[1]。高血壓腦出血好發于中老年人,發病通常較為急驟,病情可于短時間內迅速進展,以嘔吐、肢體偏癱、頭暈、頭疼為主要臨床表現,可影響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需要為患者提供及時、有效的治療干預。當前,臨床針對高血壓合并腦出血,以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為首選,可有效避免病情惡化,雖然該治療方案具有一定效果,但是有研究指出[2],單獨應用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預后質量不理想,有再出血風險,需要聯合藥物實施輔助治療。依達拉奉與尼莫地平具有清除自由基、改善炎性反應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腦部微循環狀態,對其康復進程的縮短有積極意義。本研究探討依達拉奉與尼莫地平聯合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臨床應用效果。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3月~2022年3月鷹潭市余江區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實施回顧性分析,將應用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的48例患者歸為常規組,52例采用依達拉奉與尼莫地平聯合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的患者則歸為聯合組。聯合組男25例,女27例;年齡45~76歲,平均(64.47±5.62)歲;出血至入院時間1~8 h,平均(5.43±1.28)h。常規組男22例,女26例;年齡44~73歲,平均(65.14±5.78)歲;出血至入院時間2~7 h,平均(5.34±1.17)h。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納入標準:①符合《高血壓性腦出血中國多學科診治指南》中高血壓腦出血的相關診斷標準[3];②出血至入院時間<12 h;③無凝血功能異常;④無顱內動脈瘤或動脈畸形。排除標準:①存在頭部嚴重外傷;②合并肝腎功能異常;③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感染;④存在免疫功能障礙。
1.2方法:常規組治療方案: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協助患者取合適體位,進行全身麻醉,以顱腦CT為根據做手術切口,規范消毒、鋪巾操作,對顱骨進行鉆孔并將腦硬膜切開。利用腦穿刺套管對顱內血腫位置進行穿刺,觀察血腫組織情況,并以引流的方式將顱內血腫組織清除,對創口實施清洗,為患者開展止血處理,妥善放置引流管,將穿刺套管取出,對切口進行依次縫合處理。聯合組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操作與常規組一致)聯合依達拉奉、尼莫地平。依達拉奉注射液(國藥集團國瑞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056,規格:20 ml∶30 mg),利用濃度為0.9%的100 ml氯化鈉溶液對30 mg依達拉奉注射液進行稀釋,為患者靜脈滴注,2次/d。尼莫地平注射液(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國藥準字J20140105,規格:50 ml∶10 mg),將10 mg尼莫地平注射液與500 ml濃度為5%葡萄糖溶液混合,為患者靜脈滴注,1次/d,連續治療14 d。
1.3觀察指標:①分別于治療前、后取患者空腹肘靜脈血3 ml,離心處理后利用免疫發光測定法測定其降鈣素原(PCT)與C反應蛋白(CRP)水平,白細胞(WBC)水平則通過血清溶菌酶活性試驗檢測;②利用顱腦CT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水腫、血腫體積;③臨床療效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NIHSS)為依據對臨床治療效果開展評估,量表分值設定為0~42分,評分內容為患者神經功能受損情況,其中NIHSS評分較治療前減少60%及以上、減少30~59%分別代表顯效、有效,NIHSS評分未達上述要求者提示無效[4]。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④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再出血、顱內感染、中樞性高熱及腦積水。
1.4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進行t及χ2檢驗。
2.1兩組CRP、PCT及WBC水平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CRP、PCT及WBC水平均下降,但聯合組的CRP、PCT及WBC水平較常規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CRP、PCT及WBC水平比較
2.2兩組水腫、血腫體積比較:治療后,常規組與聯合組水腫、血腫體積均較治療前減小,但相較于常規組,聯合組織水腫、血腫體積更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水腫、血腫體積比較
2.3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聯合組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4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相較于常規組,聯合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在長期的高血壓狀態下,腦內動脈可出現病理性變化,進而引發血管破裂、玻璃樣病變,導致腦出血。由于高血壓腦出血病情進展較快,血腫可不斷擴大進入腦室內,誘發腦組織壞死,治療不及時可對患者生命造成嚴重威脅。目前,針對高血壓腦出血,臨床治療目的主要為改善腦內血腫情況、緩解患者癥狀,并減輕腦出血對神經功能的影響。隨著臨床醫學的高速發展,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應用較為廣泛,其具有微創的優勢,能快速將顱腦血腫引流排出,實現病情的控制,但是,腦出血可對周圍神經造成影響,釋放大量自由基并產生炎性反應,導致患者預后情況不理想[5]。
依達拉奉屬于腦保護劑,能通過抑制脂質過氧化、清除自由基實現對血管內皮細胞、腦細胞以及神經細胞的有效保護。尼莫地平作為一種鈣離子通道阻滯劑,可對鈣內流進行調節,能改善患者鈣超載現象,且該藥物對腦組織受體選擇性較高,能改善患者腦部血液循環與神經功能。本研究結果提示應用依達拉奉、尼莫地平與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的聯合治療方案能降低患者腦損傷程度,并能改善其機體炎性反應,究其原因為給予患者靜脈滴注尼莫地平后,藥物可透過血腦屏障發揮作用,能阻止鈣離子進入細胞內,從而實現保護腦神經元、解除血管痙攣的目的,而且,該藥物能與中樞神經特異受體相結合,具有維持患者腦部供血、供氧量穩定的作用,并可增加腦內灌注,對腦供血情況進行改善,能減輕患者因腦出血導致的組織損傷[6]。腦出血發生后,血腫對腦部血管及周圍組織造成壓迫,導致腦部供血、供氧不足,CRP作為一種由肝細胞合成的急性蛋白,其水平的升高提示機體組織損傷、炎性反應刺激,腦出血發生時患者血管收縮、痙攣,促炎反應被激活,因此CRP呈現異常升高情況;WBC屬于血常規檢查項目,其水平的升高提示機體存在炎性反應;PCT與機體炎性反應的活躍程度有關,其水平越高提示機體炎性越嚴重,腦出血發生后,血腦屏障受損,外周巨噬細胞可經屏障進入腦內,誘發炎性反應,并導致患者血管通透性進一步增加,應用尼莫地平與依達拉奉后,患者CRP、PCT及WBC水平均明顯下降,因為尼莫地平與依達拉奉可抑制再灌注損傷,并能增加機體血氧含量,可減輕機體炎性反應,同時,該藥物能減低患者血管通透性,為患者血循環的改善提供助力。
本研究表明,利用聯合治療方案能實現對病情的有效控制,減輕患者因腦出血導致的血腫、水腫情況,究其原因為腦出血發生后,神經細胞內鈣離子可出現超載現象,自由基大量釋放,進一步加重患者病情,而依達拉奉具有高效的抗氧化與清除自由基作用,能減輕血腦能量生成障礙、避免神經元缺血性死亡,并且,依達拉奉可有效抑制炎性介質,抗炎作用顯著,能減少血腫、水腫對患者腦組織的機械性壓迫,對患者病情的改善有重要意義[7]。尼莫地平脂溶性較高,藥物進入機體后能快速作用于腦血管,可改善腦部血腫、水腫情況,減少其缺血性損傷的發生,并能對血腫周圍組織進行保護,避免血腫對周圍組織的壓迫,促使腦循環水平得到提升,進而加快血腫、水腫的吸收速度。
本文提示在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的基礎上聯合應用依達拉奉與尼莫地平能實現治療效果的進一步提升,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究其原因為尼莫地平能快速到達病灶,可通過抑制血小板聚集實現血液黏稠度的降低,并且,該藥物可擴張血管、增加腦部血流量,進而可避免因缺血造成的神經功能損傷[8]。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紅細胞滲入腦組織,可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依達拉奉與尼莫地平均具有改善神經功能障礙的作用,聯合用藥能令藥物效果發揮協同作用,促使腦組織得到有效保護,從而幫助患者恢復應腦出血造成的神經功能缺損,同時,尼莫地平能逆轉蛛網膜下腔出血引發的損傷,并抑制平滑肌收縮,為患者康復提供助力。
本研究表明,聯合治療方案能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對預后的改善有重要意義,究其原因為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雖然能清除患者腦內血腫,控制出血情況,但對血管內皮功能及神經細胞的改善程度有限,術后容易再次出血,加上手術操作對側支循環的干預力度不足,存在較高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而應用依達拉奉與尼莫地平則能有效改善患者腦部血流動力學,有助于血管痙攣的減輕,從而實現對神經細胞與血管內皮的高效保護,可減少術后并發癥對患者的影響,改善患者預后[9]。值得注意的是,依達拉奉與尼莫地平的代謝物均可經尿液排出,在患者體內無明顯蓄積情況,不會對機體造成額外負擔,用藥安全性得到保障[10]。由于本研究選取樣本數量有限,且受研究時間的限制,未能觀察聯合治療方案的遠期治療效果,具有一定局限性。
綜上所述,依達拉奉與尼莫地平聯合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的治療方案有助于降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機體炎性反應,并能控制其腦組織損傷與腦部血腫、水腫情況,治療效果確切,有利于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可作為高血壓腦血腫的優選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