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明
(天津市黃河醫院,天津 300110)
腦梗死發病急促且危害性強[1]。目前臨床治療急性腦梗死主要以藥物保守治療為主,其中血栓通膠囊在急性腦梗死的治療中獲得了一定療效,能夠改善患者心腦血管血液循環,但血栓通膠囊使用時個體療效差異較大,部分患者經治療后癥狀改善不明顯,易增加患者神經功能損傷風險,存在一定局限性[2-3]。醒腦靜注射液是一種具有開竅醒腦、清熱解毒功效的中成藥制劑,能夠促進急性腦梗死患者腦供血動脈血流量的增加,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及臨床癥狀[4]。本研究在血栓通基礎上聯合醒腦靜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分析該治療方案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價值及對患者血清可溶性B7同源體3(sB7-H3)、扣針蛋白-5(fibulin-5,FBLN-5)、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 (Lp-PLA2)、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響。
1.1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9月~2021年12月天津市黃河醫院急性腦梗死患者110例,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接受血栓通治療,55例)與研究組(接受血栓通聯合醒腦靜治療,55例)。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5];②意識清醒,依從性較好;③患者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腦器質性外傷;②合并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礙;③合并急慢性感染;④合并肋骨骨折或氣胸。對照組55例患者中:男30例(54.55%),女25例(45.45%);體重指數(BMI)19~29 kg/m2,平均(24.61±3.11)kg/m2;年齡54~72歲,平均(62.53±4.76)歲;急性腦梗死病程6~18 h,平均(11.41±1.76)h;病灶位置:基底核區例24例(43.64%),丘腦19例(34.55%),顳葉區12例(21.82%)。研究組55例患者中:男32例(58.18%),女23例(41.82%);BMI 18~28 kg/m2,平均(24.53±3.07)kg/m2;年齡52~76歲,平均(64.31±3.28)歲;急性腦梗死病程5~16 h,平均(11.32±1.68)h;病灶位置:基底核區例25例(45.45%),丘腦17例(30.91%),顳葉區13例(23.64%)。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基礎治療:給予阿司匹林(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1021,生產批號20191105,100 mg),200 mg/d;給予丁苯酞注射液(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國藥準字 H20100041,生產批號20180712,100 ml:25 mg),25 mg/次,2次/d靜脈滴注,兩次用藥間隔≥6 h,療程2 w。對照組給予血栓通膠囊(哈爾濱珍寶制藥,國藥準字Z20025972,生產批號20180215,0.18 g),0.36 g/次,3次/d,療程2 w。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用醒腦靜注射液(河南天地藥業,國藥準字Z41020664,生產批號20191011,10 ml),10 ml+25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1次/d,療程為2 w。
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6](NIHSS)、sB7-H3、FBLN-5、中醫證候積分、腦卒中專用生活質量量表[7](SS-QOL)、Lp-PLA2、sICAM-1、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①神經功能與生活質量:包括治療前、后的NIHSS 與SS-QOL評分,其中NIHSS 42分,分值與神經功能損傷程度呈正相關;SS-QOL共49個條目,分值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②中西醫療效評價:治療前后對患者肢體麻木、肢倦乏力、頭暈頭痛等癥狀進行評分,根據患者癥狀嚴重給予0~4分;療效標準[6-7]:顯效:肢體麻木癥狀消失、SS-QOL評分>180分、NIHSS<8分;有效:肢體麻木癥狀顯著改善、SS-QOL評分150~180分、NIHSS 8~10分;無效:不滿足顯效或有效評價標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③實驗室指標:包括治療前、后的血清sB7-H3、FBLN-5、Lp-PLA2、sICAM-1水平,其中sB7-H3、Lp-PLA2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試劑盒購自寧波美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FBLN-5、sICAM-1采用化學發光法檢測,試劑盒購自青島漢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④不良反應:比較兩組便秘、惡心、頭暈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χ2及t檢驗。
2.1兩組神經功能與生活質量比較:治療前兩組的SS-QOL、NIHS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12、0.170,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SS-QOL高于對照組,NIHSS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129、5.680,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神經功能與生活質量比較分,n=55)
2.2兩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治療前兩組的證候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肢體麻木、肢倦乏力、頭暈頭痛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323、12.033、13.735,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分,n=55)
2.3兩組臨床療效比較:研究組總有效率(96.36%vs81.82%)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83,P<0.05)。見表3。

表3 兩組療效比較[n(%),n=55]
2.4兩組血清因子比較:治療前兩組的sB7-H3、FBLN-5、Lp-PLA2、sICAM-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12、0.170,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sB7-H3、FBLN-5、Lp-PLA2、sICAM-1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018、9.859、3.834,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血清sB7-H3、FBLN-5、Lp-PLA2、sICAM-1比較
2.5兩組不良反應比較: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9.09%(5/55),便秘2例,惡心3例]與對照組[5.45%(3/55),便秘2例,頭暈1例]比較,兩組的不良反應率差異無統計意義(χ2=0.135,P>0.05)。
我國腦梗死患者人數眾多,有報道顯示,截至2018年我國腦梗死患者總人數已突破1000萬,每年因腦梗死而死亡的人數超過150萬,已成為我國致死與致殘率最高的主要疾病[8]。急性腦梗死發病急促且危害性強,易造成患者認知與運動功能損傷,嚴重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質量,因此,臨床須及早給予針對性治療,提高患者預后質量。臨床研究顯示,動脈粥樣斑塊形成所引起的腦組織缺血缺氧是引發急性腦梗死的主要原因[9]。此外,高血脂、微血管炎也與急性腦梗死間存在交叉影響機制,會加重患者循環系統負擔從而加快腦梗死病情進展速度。
sB7-H3在人體免疫調節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一種與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有關的共刺激分子。FBLN-5與人體血管發育間關系密切,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Lp-PLA2是具有促斑塊形成作用的脂肪水解酶。而sICAM-1參與了血管內皮與白細胞黏附,與人體炎性反應狀態間關系密切[10-11]。中醫將急性腦梗死歸為“中風”范疇,中醫理論認為氣虛則血不能濡,久之則會引起人體經隧不通、血脈痹阻,若遇外邪刺激或情志不暢則可能導致患者偏身麻木、頭暈或半身不遂最終導致中風,主張以益氣補虛、活血化瘀為治療原則[12]。本研究與陳亮輝等[12]研究對應,表明血栓通聯合醒腦靜治療后能夠有效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生活質量及sB7-H3、FBLN-5等血清因子水平。這是由于血栓通膠囊成分內的三七總皂甙能夠抑制急性腦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并增加患者腦血流量,從而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腦血循環,提高腦細胞血氧供應,減輕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的神經功能損傷,改善患者血清SS-QOL、B7-H3等指標表達水平。而醒腦靜成分內麝香性溫而味辛,具有散淤通絡的功效,梔子、冰片具有清熱涼血、開竅醒神的功效,諸藥合用能夠發揮良好的微循環改善、腦細胞保護、促意識恢復以及神經功能改善作用,在血栓通基礎上聯合醒腦靜治療則能夠發揮兩藥的協同治療效應,從而進一步改善了患者SS-QOL評分及血清sB7-H3、FBLN-5表達水平。
綜上,血栓通聯合醒腦靜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良好,能夠降低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sB7-H3、FBLN-5、Lp-PLA2、sICAM-1表達水平,改善神經功能、中醫證候積分及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