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婷,何世梅
(宜昌市夷陵醫院,湖北 宜昌 443100)
子宮內膜癌是第二位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僅次于宮頸癌,且發病率趨于年輕化。目前臨床上常用手術方式治療,但是對于晚期或手術禁忌證者常用抗雌激素藥物進行治療[1]。同時臨床研究報道[2],子宮內膜癌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與雌激素密切相關。醋酸甲地孕酮具有抗雌激素的作用,被成功應用于治療子宮內膜癌,但是其不能夠與雌激素直接發生作用,阻斷雌激素活性,抑制腫瘤細胞擴散,單一藥物治療效果不佳[3]。他莫昔芬是非固醇類的抗雌激素類藥物,可以與雌激素競爭,與雌激素受體結合后抑制子宮內膜癌細胞的增殖[4]。本文分析醋酸甲地孕酮聯合他莫昔芬治療子宮內膜癌的效果。
1.1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3月~2022年3月宜昌市夷陵醫院收治的68例子宮內膜癌患者通過隨機數字表分為對照組和聯合組各34例。對照組年齡30~42歲,平均(36.10±5.22)歲;病程6~18個月,平均(12.08±3.11)個月;有生育史18例、無16例;Ⅲ期27例、Ⅳ期7例;腺癌18例、透明細胞癌6例、腺鱗癌10例。聯合組年齡30~42個月,平均(36.15±5.24)歲;病程6~18個月,平均(12.10±3.14)個月;有生育史19例、無15例;Ⅲ期26例、Ⅳ期8例;病理類型:腺癌19例、透明細胞癌6例、腺鱗癌9例。兩組一般資料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依據《子宮內膜癌診斷與治療指南(第四版)》中的診斷標準[5],經B超或病理學確診者;②血常規和肝功能正常者;③在神志清晰的前提下自愿簽訂參與本次試驗探索的協議書者。排除標準:①不能與醫護人員正常溝通者;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患者;③3個月內接受過雌激素藥物治療者。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方法:對照組口服醋酸甲地孕酮片(國藥準字H20010074;青島國海生物制藥有限公司,40 mg*20片)治療,2片/次,2次/d,共治療12 w。聯合組則加用他莫昔芬片(國藥準字H37022925;山東健康藥業有限公司,10 mg*60片)治療,2片/次,2次/d,共治療12 w。
1.3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6]:治療后目標病癥均消失為完全緩解;目標病癥消失不少于30%為部分緩解;治療后目標病癥消失少于30%或者未有明顯變化為穩定;治療后出現新的目標病癥為進展。總有效率為完全緩解率和部分緩解率之和;②腫瘤標志物水平:抽取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空腹靜脈血各5 ml,以2 000~3 000 r/min的速度離心3~5 min后,取血清利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測試糖類抗原125(CA125)、糖類抗原19-9(CA19-9)、惡性腫瘤特異性生長因子(TSGF)水平;③血清學指標水平:利用ELISA測試結締組織生長因子(CTGF)、血管生成素-2(Ang-2)、泌乳素(PRL)和人附睪蛋白4(HE4)水平;④炎性因子水平:利用ELISA測試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8(IL-8)水平;⑤藥物副作用發生情況:包括胃腸道反應、肝腎功能異常、骨髓抑制、血常規異常。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t和χ2檢驗。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與對照組比較,聯合組的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n=34]
2.2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兩組治療前CA125、CA19-9、TSGF水平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均顯著下降,相比對照組,聯合組降低更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2.3血清學指標水平比較:兩組治療前CTGF、Ang-2、PRL、HE4水平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均顯著下降,相比對照組,聯合組降低更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血清學指標水平比較
2.4炎性因子水平比較:兩組治療前TNF-α、CRP、IL-8水平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均顯著下降,相比對照組,聯合組降低更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2.5藥物副作用發生情況比較:對照組出現胃腸道反應、肝腎功能異常、血常規異常各1例,藥物副作用發生率為8.82%(3/34),聯合組出現胃腸道反應、肝腎功能異常、骨髓抑制、血常規異常各1例,藥物副作用發生率為11.76%(4/34),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子宮內膜癌是發生于子宮內膜上的惡性腫瘤,主要的臨床表現為陰道流血、流液,下腹部脹痛,嚴重者會出現貧血,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目前臨床上常應用手術治療,但是對于手術禁忌證、不接受手術治療患者,常需要藥物控制疾病[7]。近年來臨床研究表明[8],子宮內膜癌的發生與體內雌激素升高密切相關,有效降低子宮內膜癌患者雌激素水平,對控制腫瘤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效果。醋酸甲地孕酮是半合成孕激素衍生物,能夠抑制激素依賴性腫瘤的發展,一方面能夠刺激垂體抑制分泌促性腺激素,抑制卵巢濾泡發育和雌激素合成;另一方面可直接作用于雌激素受體,抑制其合成和利用,阻止其與雌激素的結合,抑制瘤細胞生長。此外,還可拮抗糖皮質激素受體,干擾類固醇激素受體與細胞生長分化相關的調節蛋白間的相互作用。但是近年來臨床研究表明,醋酸甲地孕酮不能夠與雌激素直接發生作用,阻斷雌激素活性,抑制腫瘤細胞擴散,單一藥物治療效果不佳[9]。
他莫昔芬的結構與雌激素相似,兩者為異構體,其中他莫昔芬的Z型結構具有抗雌激素的作用。本研究與高天明等[10]研究的醋酸甲地孕酮聯合他莫昔芬治療有助于提高子宮內膜癌臨床治療效果相似。醋酸甲地孕酮不僅能夠抑制雌激素的分泌,而且抑制雌激素受體的合成,抑制瘤細胞生長;他莫昔芬進入細胞內,競爭結合雌激素受體,結合成受體復合物,阻止雌激素作用的發揮,從而抑制子宮內膜癌細胞增殖,兩者起協同作用,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和增殖。
CA125和CA19-9均為常見惡性腫瘤標志物;TSGF是一種與惡性腫瘤生長相關的多肽類物質。并且CTGF、Ang-2與腫瘤細胞血管生成和腫瘤細胞增殖密切相關;PRL腺垂體分泌的激素,有研究發現[11],子宮內膜癌患者中PRL較正常人要高;HE4是一種新型的特異性腫瘤標志物,為主要在卵巢上皮癌、子宮內膜癌中過量表達。本研究顯示,醋酸甲地孕酮同時抑制雌激素及其受體的合成,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他莫昔芬與腫瘤細胞內的雌激素受體結合,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有效抑制腫瘤生長和增殖,進而降低腫瘤細胞數量,降低腫瘤標志物和血清學指標水平。另外,TNF-α是抗腫瘤活性物質,腫瘤發生時,機體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大量分泌;CRP機體天然免疫的保護者;IL-8能夠促進血管生成,促進腫瘤細胞生長的作用[12]。本研究顯示,醋酸甲地孕酮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他莫昔芬有效抑制腫瘤細胞增殖,患者機體免疫功能,減弱TNF-α、CRP、IL-8刺激作用,從而使得三者水平降低。同時發現他莫昔芬的藥物副作用較低,安全性較高。
綜上,應用醋酸甲地孕酮聯合他莫昔芬治療子宮內膜癌患者效果顯著,明顯降低患者腫瘤標志物、血清學指標及炎性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較高。但是本研究還存在些許局限性問題,樣本量較少,且僅開展初步探索,需要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同時研究時間短,還需后期大量研究實驗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