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娟
(廈門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院 廈門市婦幼保健院麻醉科,福建 廈門 361000)
術中低體溫是指手術過程中患者體溫降低至不正常范圍內的情況。術中低體溫可能發生在手術開始前、手術中以及手術結束后恢復期。為了避免術中低體溫帶來的危害,醫療團隊在進行手術前通常會采取措施保持患者的體溫穩定,同時,在手術過程中,醫療團隊還會監測患者的體溫情況,并及時采取必要干預措施來維持患者的體溫在正常范圍內,這些措施可以有效減少術中低體溫對患者的不良影響[1-2]。術中綜合保暖干預是指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保持手術環境溫度適宜、使用保暖設備、提供溫暖的液體等方法,保護手術患者免受術中低體溫的影響[3-4]。本次研究對相關患者抽取,就術中綜合保暖干預價值展開探討。
1.1一般資料:選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廈門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院手術患者共計80例,采用數字表抽取法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40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22~64歲,平均(49.28±2.49)歲。對照組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24~63歲,平均(49.27±2.44)歲。兩組組間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納入標準:①肝腎功能正常;②全身麻醉;③知情同意,報經倫理部門批準,資料齊全。排除標準:①合并內分泌及免疫系統疾病者;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即密切術中配合,加強生命體征監測。觀察組重視開展術中綜合保暖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2.1使用溫水袋或電熱毯:①溫水袋保暖法:在手術前準備一個干凈的溫水袋,確保無破損或漏水問題。將適量的溫水倒入溫水袋中,不要過滿,以免溫度太高導致燙傷。用干凈的布或毛巾將溫水包裹起來,以避免直接接觸皮膚。將溫水袋放置在患者的腹部、腿部或其他需要保暖的部位,注意避免壓迫到手術部位或影響手術操作。定期檢查溫水袋的溫度,確保溫水的溫度在安全范圍內,并及時更換溫水袋。②電毯保暖法:在手術前準備一個符合安全標準的電熱毯,務必確保電熱毯完好無損、無線路破損等安全問題。將電熱毯整齊地鋪在手術床或手術臺上,確保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可舒適地躺臥其中。將電熱毯的溫度調至患者適宜的保溫溫度。在手術中,持續監測患者體溫和電熱毯溫度,以便及時調整。
1.2.2預暖手術環境:在手術室中,通過調整室溫、使用加熱設備等措施,提前將手術環境加熱至適宜的溫度,減少體溫下降風險。①調整手術室溫度:在手術前適當提高手術室的溫度,通常建議將環境溫度設置在20℃~24℃的范圍內。這樣可以避免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因低溫而感到寒冷。②使用預暖設備:預暖設備,如熱風吹、床單預熱器等,可以提前將手術區域的床單、毯子等預熱。這些設備可以在手術前一段時間打開,以提高手術環境的溫度。③遮擋涼風:手術室中可能存在涼風的問題,特別是離開手術室門較近的地方。為了防止涼風流入手術區域,可以使用風簾、隔門等設備來遮擋涼風的進入。④加強通風控制:通風是手術室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但也需要注意在通風和保暖之間的平衡。盡量避免過大的通風量,以減少低溫空氣進入手術區域。
1.2.3開放性手術局部保暖干預:①局部熱敷:在手術區域周圍使用局部熱敷來提高溫度。局部熱敷可以采用熱水袋、熱毛巾或熱濕敷的形式,通過提供溫熱的刺激來促進血液循環,保持手術區域的溫度。②避免暴露手術區域:手術過程中,盡量減少手術區域的暴露,避免風、低溫空氣直接接觸手術區域。可以使用透明覆蓋物或手術透明包覆蓋手術區域,以防止散熱和維持溫度。③溫暖灌注液體:在一些特殊需要手術區域的手術中,可以將溫暖的灌注液體用于沖洗或灌注手術區域,以保持局部的溫度。如在腹腔手術中,可以使用溫暖的生理鹽水進行腹腔灌洗。
1.2.4監測體溫:手術過程中需要密切監測患者的體溫,及時發現體溫下降的情況并采取相應措施。①體溫計:使用電子體溫計或者耳溫計等具有快速反應和準確度高的體溫計。術中需要及時監測患者的體溫變化,可以選擇適合手術操作的體溫計。在插入體溫計之前,需要對其進行消毒,并按照使用說明進行正確操作。②導管溫度傳感器:對于一些需要導管通道的手術(如動脈導管、心導管),可以使用有溫度傳感器的導管來監測患者的體溫。這種傳感器通常插入到靜脈或動脈內,可以實時檢測患者的體溫,避免低溫或高溫引起的并發癥。③監護儀器:在手術室中,通常使用多參數監測儀器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包括體溫。這些監護儀器可以實時顯示患者的體溫數值,并且可以設置警報功能,在體溫異常時及時發出警報,提醒醫務人員注意患者的體溫狀態。④口腔溫度貼:口腔溫度貼是一種貼在患者口腔黏膜上的體溫傳感器,可以實時監測患者的口腔溫度。這種方法相對簡便,可以方便地觀察患者的體溫變化。
1.2.5加強液體供應:①預熱液體:將輸液液體預先加熱到適宜的溫度,一般為37℃。預熱的液體可以減少患者體溫的下降,并減輕術中寒戰反應。②使用溫熱輸液器:選擇帶有加熱功能的輸液器,可以通過加熱裝置將輸液液體加熱到適宜的溫度。這種輸液器可以在輸液過程中持續保持液體的溫度,使患者體溫得以維持。③監測液體溫度:在術中,需要定期監測輸液液體的溫度,并確保其處于適宜的溫度范圍內。溫度過高或過低均可能對患者產生不良影響,因此需要嚴格控制液體的溫度。④使用溫暖液體輸注泵:溫暖液體輸注泵是一種專門用于輸液的設備,在輸液過程中通過加熱功能來保持液體的溫度,這種設備可以精準控制液體的溫度,并根據患者需要進行調節。⑤定期監測尿量:術中加強液體供應后,需要定期監測患者的尿量情況。尿量正常是評估液體供應是否足夠的重要指標之一。如果患者的尿量明顯減少,可能意味著液體供應不足或存在其他問題,需要及時調整液體輸注量。
1.3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不同時間點體溫:即對兩組手術實施前、麻醉后1 h、手術結束時、術后30 min時點體溫進行監測并比較;②比較兩組生命體征指標:包括收縮壓、舒張壓、心率;③比較兩組麻醉恢復指標:包括蘇醒時間數據、拔管時間數據;④比較兩組應激指標:即對兩組干預前后應激指標即皮質醇(Cor)、去甲腎上腺素(NE)、腎上腺素(E)進行測定并比較;⑤比較兩組低體溫率、并發癥率,其中,并發癥包括心律失常、寒戰等。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用χ2及t檢驗。
2.1兩組不同時間點體溫比較:兩組在手術實施前,經測定體溫,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麻醉后1 h、手術結束時、術后30 min進行檢測,觀察組數據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點體溫比較
2.2兩組生命體征指標比較:經對觀察組生命體征指標即收縮壓、舒張壓、心率的測定,相較對照組均呈更低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命體征指標比較
2.3兩組麻醉期恢復指標比較:經對觀察組蘇醒時間[(18.83±2.94)min]、拔管時間[(22.82±2.42)min]進行觀測,相較對照組[(23.45±4.81)min,(26.47±3.02)min]更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183、5.965,P<0.05)。
2.4兩組應激指標比較:兩組在實施干預前,經對應激指標即Cor、NE、E測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干預后,均有升高,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應激指標比較
2.5兩組低體溫率、并發癥率比較:觀察組無低體溫事件,對照組5例,占比為12.50%,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333,P<0.05)。觀察組無并發癥,均低于對照組(心律失常1例、躁動2例、寒戰1例,P<0.05)。
術中綜合保暖干預對手術患者的生命體征維持和麻醉期恢復具有重要價值。①維持體溫穩定:手術過程中,患者可能由于手術刺激、麻醉藥物等因素導致體溫下降,而低體溫可能增加感染、出血、心律失常等并發癥風險。術中綜合保暖干預可以有效地維持患者的體溫穩定,減少上述并發癥的發生[5]。②促進血液循環:手術時,由于手術創傷、麻醉藥物等因素,患者的血液循環可能受到影響,血液流速減慢,血管收縮。而冷應激則會使血管收縮更為明顯,從而影響組織的供血和氧供。適度的保暖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組織灌注和恢復[6-7]。③減少術后疼痛:手術后疼痛是患者困擾擔憂的常見問題,也是術后恢復的阻礙。保暖措施可以減輕肌肉的緊張程度,緩解術后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并可能減少鎮痛藥物的使用[8-9]。④降低術后并發癥風險:低體溫和凝血異常是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包括術后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等。通過保持患者的體溫穩定和血液循環,術中綜合保暖干預可以降低術后并發癥的風險[10-11]。本次研究中,重視加強術中綜合保暖干預,包括使用溫水袋或電熱毯、預暖手術環境、開放性手術局部保暖干預、監測體溫、加強液體供應,結果顯示,因術中綜合保暖干預對手術患者的生命體征維持和麻醉期恢至關重要。它可以提高手術的安全性,改善患者的手術體驗,促進術后康復,并減少并發癥的發生[12]。因此,在手術過程中充分重視綜合保暖干預的重要性,對患者的術后恢復具有積極的促進價值。
綜上,針對手術患者,重視對其開展綜合保暖干預,可使體溫及其他生命體征保持穩定,縮短麻醉期恢復進程,降低應激反應程度,防范低體溫和并發癥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