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鶴
(北京市石景山醫院ICU,北京 100043)
心力衰竭為ICU常見危重癥之一,多是由于各種因素共同作用下致心臟舒縮功能發生障礙,引起靜脈回流障礙,心排血量受阻,組織灌注循環灌注不足等,可引起呼吸功能不全,致使低氧血癥的發生,若不及時改善患者情況,可引起多器官功能的衰竭,最終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機械通氣是臨床常用的通氣干預方式,對改善患者血氣指標,減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功能方面具有積極作用。有創-無創序貫機械通氣治療近年來在臨床廣泛應用,在改善患者氧合功能的情況下,可最大限度減少損傷及并發癥發生率。經鼻高流量氧療是近年來應用較多的一種新型無創通氣方式,由于其可產生氣道正壓,對心肺有一定的支持功能,且對氣道有濕化、加溫的特點,在改善低氧血癥方面效果良好,因此被認為是可替代無創正壓通氣序貫治療的一種有效呼吸治療措施。筆者運用經鼻高流量氧療治療ICU心力衰竭并發呼吸衰竭患者,獲得較好效果。
1.1一般資料:隨機數字表法將2019年2月~2022年1月北京市石景山醫院收診的82例ICU心力衰竭并發呼吸衰竭患者行有創機械通氣治療,在撤機拔除氣管插后仍存在低氧狀態的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例。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制定的關于急性心力衰竭的相關診斷標準;②并發呼吸衰竭,動脈氧分壓(PaO2)低于60 mmHg,或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超過50 mmHg;收縮壓低于90 mmHg;呼吸頻率>25次/min;③雙肺可聞及哮鳴音,心尖可聞及舒張期奔馬律。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存在嚴重器質性疾病者;②肺部存在慢性疾病者;③合并惡性心律失常;④合并惡性腫瘤;;⑤其他原因如呼吸系統引起的肺源性心臟病。兩組患者均簽署同意書以示知情,并經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對照組41例,男25例,女16例,年齡44~78歲,平均(56.48±4.72)歲;心功能Ⅲ級者22例,Ⅳ級者19例。觀察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齡45~79歲,平均(57.86±4.75)歲;心功能Ⅲ級者26例,Ⅳ級者15例。兩組年齡、性別、疾病類型、心功能分級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性較好。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方法:兩組均給予抗心衰綜合治療,包括強心、利尿,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維持血壓穩定、鎮靜等對癥治療措施。對照組在上述基礎上予以無創呼吸機輔助呼吸 儀器為美國偉康公司所生產的BiPAP Vision呼吸機[批準文號:國食藥監械(進)字2008第3540612號],模式設置為S/T,呼氣壓設置為8~16 mmHg,呼氣壓設置為4~8 mmHg,氧濃度維持在40%~80%。根據患者血氣及SpO2對參數進行調節,使SpO2維持在92%~100%。觀察組后續予以經鼻高流量氧療治療 儀器由江西日瑞醫療設備有限公司所生產的經鼻高流量濕化氧療儀(贛械注準號:20162540325),通過中號特質雙腔鼻導管進行高流量呼吸機氧療,初始參數設置為:給予34℃~37℃恒溫氣體,氧流量設置為40~60 L/min,氧濃度設置為40%~80%。根據患者血氣及SpO2對參數進行調節,使SpO2維持在92%~100%。
1.3觀察指標:①治療效果:經過治療期間患者呼吸困難癥狀及體征得到顯著改善,心率、呼吸頻率,動脈壓、血氣指標等基本處于正常水平,可安靜休息則為治療有效;治療后患者癥狀改善,患者癥狀未有明顯改善,未達上述標準,需進一步治療者,則為治療無效;②觀察兩組治療前及治療6 h、12 h后心率(HR)、呼吸頻率(RR)及血氧飽和度(SaO2)變化情況,同時觀察治療前、治療6 h、12 h及24 h動脈血PaO2變化情況;③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腦利尿鈉肽(BNP)、左室射血分數變化情況。
1.4統計學方法:利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χ2及t檢驗。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臨床有效率為92.67%(38/41),高于對照組的73.17%(30/4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HR、RR及SaO2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HR、RR及PaO2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上述指標均有改善,且觀察組HR、RR低于對照組,PaO2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HR、RR及SaO2水平比較
2.3兩組各時間點PaO2水平變化情況:治療前兩組患者PaO2水平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 h、12 h、24 h后觀察組PaO2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各時間點PaO2水平變化情況
2.4兩組BNP、LVEF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BNP、LVEF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BNP低于對照組,LVEF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BNP、LVEF比較
心力衰竭的病因是心臟結構異常使心室射血與充盈能力下降,多為心血管疾病的晚期表現。臨床多采取強心和利尿等短期療法控制心力衰竭病情,治療原則是抑制神經內分泌,緩解心室損傷進展[3]。心力衰竭為臨床常見急危重癥之一,急性發作時可因心房壓力增加,引起肺靜脈壓力的快速增高,肺毛細血管壓也隨之增高,在這些因素的贏下,促使血管中的體液進入肺間質和肺泡中,而致急性肺水腫的發生,從而導致急性低氧血癥的發生[4]。因此快速改善心力衰竭患者肺通氣情況,糾正低氧血癥對改善其預后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充分的氧療方式可使肺血管阻力得到明顯降低,使心室后負荷減輕,起到改善患者癥狀,穩定心功能的作用[5]。在患者病情穩定后,及時切換為無創通氣治療,更符合患者的生理、病理特點。在保障通氣質量的同時,又縮短了有創通氣時間,減少了因有創通氣而增加感染風險的可能。本次研究對心力衰竭患者在機械通氣基礎上,分別采用經鼻高流量吸氧與常規無創通氣治療治療,結果表明經鼻高流量吸氧序貫治療可提高治療效果,使患者癥狀得到快速改善,減輕患者痛苦。經鼻高流量吸氧治療可快速糾正患者低氧血癥情況,使患者肺通氣和換氣功能得到有效提高。這是優于常規氧療手段主要是采用鼻導管或面罩進行吸氧,不能為患者提供高濃度、高流量氧氣,在糾正缺氧狀態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甚至有可能導致心力衰竭的進一步加重。而經鼻高流量吸氧是一種新型的無創輔助通氣方式,可穩定輸出濃度在21%~100%的氧濃度,且穩定恒定在37℃,100%相對濕度,以及20%~60% L/min的高流量氣體,可見高流量吸氧方式可為患者提供精確的高流量氧濃度,同時穩定溫度濕化氣體[6-7]。相比于常規吸氧,經鼻吸入高流量氣體,且提供持續,最大限度減少口鼻咽部等部位的死腔通氣,降低二氧化碳分壓;符合生理的溫度濕度,幫助患者節省了能力的代謝,同時也增加了患者舒適感,減少通氣過程中丟失呼吸道水分,從而提高肺泡通氣量,進一步提升氣體傳導效率,從而改善通氣效果[8]。本研究表明經過高流量吸氧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心肌收縮能力,減少心肌損傷,從而起到改善心功能的作用。相關研究也表明,經鼻高流量吸氧治療,可改善左心衰竭患者血流動力學,降低心臟負荷。
綜上,對ICU心力衰竭并發呼吸衰竭患者在采用經鼻高流量吸氧治療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肺通氣和換氣功能,改善血氣指標,減輕心臟負荷,對改善患者預后,提高其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