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華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北京 100089
立足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為解決艱巨而繁重的鄉村振興任務,黨和國家多次出臺相關政策以提高鄉村治理效力。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礎,數字技術能夠為鄉村治理提供強大的驅動力[1]。隨著物聯網、大數據等產業的高速發展,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鄉村治理領域[2]。近年來,學術界對數字鄉村治理的研究力度在不斷加大,研究成果逐漸增多。筆者以中國知網數據庫2019 年至2023 年9 月25 日收錄的中國數字鄉村治理研究領域的文章為樣本,運用CiteSpace軟件對其研究現狀、研究熱點及趨勢進行可視化分析,以期為后續相關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CiteSpace 軟件是一種可以對發文量、發文作者等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的軟件。筆者運用CiteSpace 軟件,繪制我國數字鄉村治理研究領域的年發文量、發文作者、發文機構、關鍵詞共現、關鍵詞聚類等知識圖譜,探索該研究領域的發展趨勢。
筆者以中國知網數據庫作為文獻資料來源,通過高級檢索功能,將主題詞設定為“數字鄉村治理”或“鄉村數字治理”,發現關于這一領域的文獻大多在2019—2023 年(2023 年的更新時間為9 月25 日),其中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論文為624 篇。筆者以這624 篇文獻為基礎數據,運用CiteSpace 軟件對其進行可視化分析。
由圖1 可知,我國數字鄉村治理研究領域的年發文量大體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尤其在2020 年之后,年發文量明顯提高。我國學者針對數字鄉村治理的研究主要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19—2020 年,該階段是數字鄉村治理研究的初始階段,年發文量不超過50 篇。第二階段為2021 年至2023 年9 月25 日,該階段學界對數字鄉村治理的研究逐漸增多,這也和國家大力推進數字鄉村治理密切相關。2022 年發文量比2021年發文量多1倍。此研究文獻數據的最后更新時間為2023 年9 月25 日,從發文量增長率推測,2023年發文量可能比2022年發文量略有增長。

圖1 2019—2023年我國數字鄉村治理研究領域發文量
圖2 是我國數字鄉村治理研究領域發文作者的共現圖譜。在圖2 中,共有973 個節點,739 條連接線條,密度為0.001 6。由該數據可知,我國學者在數字鄉村治理研究領域的成果相對較多。代表作者的節點顏色越多,表示作者的合作范圍越廣。由圖2 可知,合作范圍比較廣的作者有沈費偉、唐菁陽、張文雅、熊春林等,多為小范圍的密切聯系。由表1 可知,在數字鄉村治理研究領域發文量最大的是杭州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沈費偉(發文量達到14 篇),其次是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的陳桂生(發文量達到6 篇),其余發文量較大的作者多發文5篇。

表1 我國數字鄉村治理研究發文量4篇及以上作者統計

圖2 我國數字鄉村治理研究領域發文作者共現圖譜
由圖2和表1可知,我國數字鄉村治理研究領域的研究群體主要有以下分布特點。①研究群體呈現大部分集中、小部分分散的特點,即在數字鄉村治理研究領域,某些學者之間已經達成了一定的合作關系,少部分學者處于單獨研究的狀態,彼此之間合作不緊密。②部分學者發文量較多,可見部分學者對數字鄉村治理的關注度比較高,如沈費偉、陳桂生。③從研究的整體情況來看,目前發文量在10 篇以上的學者較少,可見該領域的學者研究深度和廣度還不夠。
運用CiteSpace 軟件對624 篇文獻的發文機構進行分析,得到如圖3所示的共現圖譜。該圖譜共有609個節點、264 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01 4。由圖3 可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四川農業大學經濟學院、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等單位的發文量較多,且其合作關系較緊密。這些研究單位是中國農業研究機構中的重點機構,其余研究機構大多為社會治理或者與數字技術相關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圖3 我國數字鄉村治理研究領域的發文機構共現圖譜
在一研究領域中,關鍵詞出現的次數越多則表示該主題越受人關注;關鍵詞之間的連線則表示其間的相互關系,連線越多,則表示其關系越緊密。樣本文獻關鍵詞共現圖譜如圖4 所示。該圖總共有31 個節點、43 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92 5。關鍵詞出現的次數越多,節點越大。由圖4 可知,關鍵詞之間的聯系還是比較緊密的。其中,鄉村振興、生態文明、鄉村生態振興出現的頻次較高,可見這是學界都比較關注的熱點;其次是鄉村生態旅游、鄉村生態治理、綠色發展、鄉村生態宜居、綠色發展、生態環境等。

圖4 我國數字鄉村治理研究領域的關鍵詞共現圖譜
關鍵詞聚類是CiteSpace 軟件通過一定的算法對相同屬性的關鍵詞進行聚類,結果中的最大值則成為該聚類的代表,被作為聚類標簽呈現出來。用聚類模塊值(Q)和平均輪廓值(S)對聚類的結果進行評估,Q=0.657 9>0.3,則表示此聚類結構顯著;S=0.898 8>0.7,則表示此聚類是令人信服的。由圖5 可知,我國數字鄉村治理研究領域的關鍵詞共有8 個聚類群組,分別為#0 鄉村治理、#1 數字鄉村、#2 鄉村振興、#3 大數據、#4 數字化、#5 數字經濟、#6 互聯網+及#7 嵌入。

圖5 我國數字鄉村治理研究領域關鍵詞聚類圖譜
由圖5 可知,數字鄉村治理領域的研究主要從“數字化”“數字經濟”“鄉村振興”“鄉村治理”“數字鄉村”等方面展開,其中“數字化”“數字經濟”和“鄉村振興”“鄉村治理”“數字鄉村”之間的聯系比較緊密。通過數字化的方式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王麗等[3]認為,數字經濟是驅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引擎,也是影響未來鄉村發展的關鍵因素。我國數字化和數字經濟的發展與網信辦發布的《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 年)》中強調的著力發展數字鄉村經濟有關。數字鄉村和鄉村治理也密切相關。雷搏等[4]認為,數字鄉村是建設數字中國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要通過數字科技普惠服務,實現鄉村產業轉型和鄉村治理水平提升。
筆者使用CiteSpace軟件,對源自中國知網數據庫2019 年至2023 年9 月25 日發表的關于數字鄉村治理研究領域的624 篇文章進行可視化分析,發現數字鄉村治理研究領域在這幾年逐漸受到更多學者的關注,研究成果數量的增多也是國家在數字鄉村治理領域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的結果。整體上看,鄉村振興與數字鄉村治理的銜接越來越緊密,具體分析如下。
從發文量的角度分析,我國學者對數字鄉村治理的研究可分為初始階段(2019—2020 年)和深入階段(2021年至2023年9月25日)。在初始階段,我國數字鄉村治理研究領域發文量相對較少。在深入階段,學界對數字鄉村治理研究領域的關注度逐漸提高,其中2022 年發文量比2021 年發文量多1 倍。從發文量增長率推測,2023 年發文量可能比2022 年發文量略有增長。
從發文作者和發文機構的角度分析,發文量比較多的作者所在的機構普遍是鄉村振興研究領域中的重點機構或院校,如發文量為14 篇的沈費偉是杭州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老師,其一直致力于農村治理、基層治理領域的研究。此外,發文作者之間的合作呈現部分聯系比較緊密的情況。發文總量比較多的機構多為研究農業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四川農業大學經濟學院。發文量最多的研究機構是專門從事中國農業問題研究的國家級學術機構,其必將引導中國農業不斷向前發展。
從關鍵詞共現和聚類的角度分析,鄉村振興、數字鄉村、鄉村治理等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較高,由此可見,數字鄉村治理始終圍繞如何更好地進行鄉村治理從而進一步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數字鄉村治理研究關鍵詞共有8 個聚類群組,分別為#0 鄉村治理、#1 數字鄉村、#2 鄉村振興、#3 大數據、#4 數字化、#5 數字經濟、#6互聯網+及#7嵌入。
加強數字鄉村治理可以更好地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能夠拓展農民表達自身利益訴求渠道,進一步提高農民的幸福感,對于實現共同富裕、促進鄉村振興具有巨大作用[5]。筆者通過文獻計量的方法對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和研究熱點進行一定程度的分析,雖然文獻數據量相對較少,但也能夠發現一直致力于農村研究方面的學者陸續把關注點放在數字鄉村治理領域,這一傾向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密切相關。結合以上研究分析,筆者對今后的研究提出以下展望。
從現有研究看,研究數字鄉村治理的學者較多,但學者之間合作并不緊密,有待進一步加強。鑒于此,各學者應從加強交流與合作的目的出發,構建相關學術交流平臺,進一步深化研究數字鄉村治理。
科學的研究應該基于實踐又回歸到實踐,研究是為了對現有領域認識得更清楚,能夠從理論上了解政策的落實程度,同時能從實踐上具體解決一些問題,從而達到優化整體的效果。目前的研究在理論上的闡釋和實踐上的應用都有,但還遠遠達不到要求。后續各學者應隨著對政策的不斷解讀,進一步加強實踐方面的研究,從提出解決方案的角度不斷解決在數字鄉村治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而推進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