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偶戲是由演員在幕后操縱木制玩偶進行表演的一種戲劇形式,在古代又被稱為傀儡戲。史料記載,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表演時,演員在幕后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并配以伴奏。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等。
上海清末民初就有木偶劇演出的文字記載,20世紀初隨著上海城市經濟的發展,以傳統戲曲為主的提線木偶戲和布袋木偶戲來到了上海。20年代末30年代初,左翼文化人士運用現代創作理念,將改編的外國兒童文學作品首次搬上中國木偶戲舞臺,從內容到形式,從創作機制到服務對象都有了質的變化,為“海派木偶戲”的形成乃至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960年,在上海紅星木偶京劇團的基礎上正式組建了上海木偶皮影劇團,1964年更名為上海木偶劇團。這幾十年來,上海木偶藝術博采中外藝術之長,繼承傳統木偶的特點,發展海派木偶藝術,在杖頭木偶的基礎上,創造出許多新木偶品種,如橫挑木偶、布料鐵枝木偶、海派特技杖頭木偶、折紙杖頭木偶、人形木偶、巨型木偶等。
一臺木偶戲要贏得觀眾,不但要劇本創意好,還要燈光、道具、音響之間配合,更為關鍵的是木偶戲的偶形制作和木偶特技。海派木偶戲在偶形制作和特技設計方面一直處于領先地位,設計團隊在這方面不斷思考、探索。海派木偶的許多特點就是在這種嚴謹務實的精神中逐步發展起來的。
(來源: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網)